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08:05), 站内信件
|
佛教对世界末日的看法如何?
世界末日这个名词,是基督教所高倡出来的,不过,这也是事实。佛教把此世 界的生灭,分做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空是从无中生有,有的阶段又分为成 、住、坏三个阶段,坏的结果,又归於空无。我们的世界只有在住的阶段可以有生 物及生命的活动;成的阶段是由稀薄的物质团聚、凝固,渐渐形成地、水、火、风 四大类的形态,完成四态的定型之後,才渐渐发展出生命活动的现象。
最初的生命,是由他方世界化生而来,非出於任何人或神的创造;住的阶段就 是生命活力的舞台,而其本身也渐渐地由成熟而趋於衰老,终至於朽坏。那便是坏 的阶段,已开始不适於生物的生存。直至彻底地毁坏,就变成了全面物质世界的崩 溃,而归於空的阶段。之後,再由於十方世界同类的共业众生业力所感,而完成了 另外新的世界。所以,世界是由众生业力的消长而有起灭。
如果说佛教也有世界末日,那是指坏的阶段的开始,所以,佛教并不否定世界 有末日的一天,只是观念和基督教不同。基督教说世界末日是出於上帝的意志,为 了对於信者的救济和不信者的惩罚,末日来临之时,就是基督降临之日,把他所爱 的选民带回天国,他所不喜的人便打入地狱。佛法所说坏的阶段的降临,属於自然 的现象,是此一世界众生的共业所促成。当在此一世界无法居住之时,依据各自的 业力,又往他方不同的世界转生。
不过,佛教另外有一个名词称为末法时代,在末法之前有正法和像法。原则上 ,释迦世尊住世的时代,称为正法;世尊涅盘之後,称为像法,此时,只有形像做 为代表;再过一段时间之後,称为末法。末法时代,信仰佛教的人数渐渐稀少,修 行的人更少,修行而证圣道的人则已没有了,到最後佛法也就被世间的邪说和物欲 所淹没,纵然尚有佛经存在,也没有人去信受奉行。因此,希望众生在佛法还住世 的时代,众生还愿意接受佛法而信仰的阶段,要赶快努力,护持三宝,维持慧命於 不堕,则可将佛法住世的时代,无限止地往後延伸,为人类带来前景和希望。所以 ,末法的思想,并不像基督教所说的世界末日那麽可怕。
如果你的善根深厚,或者继续培养你的福德和智慧,纵然是处於末法时代,而 又面临了世界将坏的开始,也不必绝望。此一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太阳系的小星 球,你可以藉你的善根而转生他方世界,继续修行。如果你的愿力坚定,信心坚固 ,也可以往生他方佛国净土。所以,此一世界的坏灭,并不等於走投无路,山穷水 尽,这跟基督教的世界末日观,又是另一点大不相同之处。
另外,佛教虽有末法时代,对你个人来讲,只要努力不懈,可由末法时代的环 境,进入像法时代的环境乃至於正法时代的环境。
附录:禅修疑难解
编者案:本文系一位热心於禅修的吴文居士,受派驻南非使馆工作的四、五年 中,发生的若干疑难,汇为九题,回国请教圣严法师,师以可能还有其他人也曾发 生过类似的问题,故用书面公开答覆,以飨有心於禅修的读者。
(一) 问:古德云:「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有时心中一片空灵,连 一句佛号的念头也提不起来,是否即保任空灵状态?这里指念十方佛,是否有取代 杂念的意思?
答:我不清楚居士所引古德句的出处,不敢臆断。至於用功到达空灵状态,尚 能念佛名号,乃是不可能的事。应否守住空灵状态,当有两说:一者系心不动,任 其继续沈淀澄清,以至於不见一物,虚空沈寂,自亦不觉处於空灵状态,是为正途 ;否则,若滞於空灵──例如「光音澄湛,空旷无涯」的觉受之中,尚未真入深定 ,仅胜於轻安境界。
第二种方法,即是用参话头的工夫,打破空灵状态。若由念佛名号而至空灵状 态,当下提起「念佛是谁」的话头,以此时心念专注,易发疑情,促成疑团,是为 禅法的活路;否则,耽滞於空灵,而误以为保任,那就浪费时间,误了前程。
念佛法门,在四祖道信,即曾引用《文殊说般若经》的专念一佛名号的一行三 昧,非关净土,目的乃在由定发慧。散心时念佛名号,实乃无上妙法,念至无佛可 念,可能出现空灵,亦未必出现空灵。
(二) 问:小乘的四念处,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皆论及观心法门,不知有何不 同?得以截长补短、相辅相成否?
答:四念处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一科,虽云小乘观法,然於《大智度论》卷十 九也有介绍,是观身、受、心、法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而破凡夫的我执我见 ,乃是通用於大小乘的基础佛法。所以近世日本禅宗的龙泽寺派,教授初学禅众时 也用数息法,我本人亦常以数息法教人,偶而教人不净观,此乃四念处观的流类或 基础,观行摄心,散心已摄,则继之以大乘禅法。
禅法可分作两类:①是六祖惠能及早期禅宗祖师们所揭示的「直指」,不用任 何观法,顿断烦恼,顿悟自性,那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无可依附,不假修行 ,自然天成的。类似的利根机人,究竟不太普遍,故有第②类的参话头、参公案。 话头与公案,是用来堵塞偷心和妄情的,有人终身抱定一句话头,参问下去,犹如 念佛法门之抱定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此即适合於一切根机的观行法。
再说大手印,是某派密教的观法,它跟「顿悟」、「直指」的禅法不同,大约 类似前举,由空灵状态,而进入虚空沈寂的境地,禅门曹洞宗的默照禅,可能与此 相近。
居士所说:「截长补短、相辅相成」,粗见则不然。修行贵在一门深入,所举 诸法门,固有其共通处,然皆有其特胜处。修行过程中,最好顺从师教,抱持一门 ,勿作调人,否则可能会成为顾此失彼而两头落空。《楞严经》列举二十五位大菩 萨,各各专精一门,最後始臻门门圆通,不是初学之时,即能尝试相辅相成的。
(三) 问:四年前某天早上上班,突然身心内外一片空,实则连空的感觉也没有。从 停车库到办公室的电梯口,原来要走五分钟,似乎一秒钟就到了。虽然五官功能照 常,但丝毫不觉知。到电梯口才「醒」过来,其实,在那失去知觉时才正是醒,这 到底是何现象?
答:这种经验,通常发生在努力修行某一方法或沈潜於某一观念的思考之後, 其他宗教徒的身上也可能发生。当此种经验发生以後,会有身心舒畅、如释重负的 感觉,观察任何事物,均较平常清楚明朗,但却不宜也无法立即做需要思考、计画 的工作。此乃处於一度专心的状态之後,究然失去了心所依托的观象,程度浅的, 会感到恐慌,程度深的,便有如置身心、世界及环境於另一度空间之外的感受,仁 者得此经验,实是可嘉。
(四) 问:大约四年前开始,偶而感到有气胀胀地从左脚心,经背脊,到达眉心,後 来则经常发生,偶而头顶中央,亦会感到胀胀地,上午七、八点左右,中午十二点 至一点左右,下午五、六点左右,感受较强,工作劳累或疲倦时,感受也强,不知 是何现象?
答:左脚心是肺、胃、左肾、心、十二指肠、胰、脾等内脏的反射区,跟脊椎 都有关连。从睾丸与肛门之间的会阴向後,经背脊、头顶的百会,至人中,是督脉 ;从会阴经腹部、胸部,至下巴,是任脉。道家练气行脉,要将任督二脉前後打通 ,称为小周天。仁者尚未打通二脉,故气动时,有胀胀现象。随著各人体质及劳逸 等健康状况的不同,故有时段现象的症状。此在禅宗,一向采取不予理会的方式, 否则,便成吐纳导引的道术而非禅法了。其治疗方法有三:①不予理会,②将注意 力集中於脚心,③用参话头来转移注意。
(五) 问:大约也在四年前开始,在静坐时偶有举阳现象及性交快感,导致性欲冲动 ,出精外漏数次,事後身心均感不适,最近则极少有此现象。如何才能突破男女关 ?将来结婚後,为了修行,是否以「有名无实」较妥当?
答:依据生理现象,性冲动或性反应的原因,大别有二:①是新陈代谢正常, 精力充沛,血气旺盛,自然发生性的冲动以及寻求性的发泄,乃至所谓精满自溢, 偶有梦遗现象,亦无损健康。②是身体虚弱,肾水不足,肝火旺盛,脉动精摇,心 气浮躁,亦会产生亢阳的性冲动而梦遗、滑精;虽也有举阳现象,唯其举而无力, 精液外泄,势将愈漏愈衰,必须治疗。
静坐的初步功能,在於调理生理机能,使弱者强而衰者健。当一个人的气脉运 行比较通畅时,内分泌腺自然活泼,当气行至生殖系统而不及时向任督二脉乃至全 身疏散,稍久即会引起性欲亢奋的现象,举阳、快感,逼著要求射精。此时如果放 弃静坐而去求助於太太,或以手淫,使精液外漏,都是最伤元气的事。
习定之人,必需宝爱精气,故在静坐放腿之後,亦不得立即如厕,最好先作柔 软运动,使精气疏至全身;否则,精气随著便溺外泄,对健康无益。
如果坐中性欲冲动,宜起座礼拜、经行,若以冷水毛巾敷小腹,最为快速,唯 体弱者不宜用。如果气脉已经畅通无滞,便不会由於气聚生殖系统而致引发性欲冲 动的现象了。如能专精於方法,不顾生理反应,气脉极易通畅,而得轻安境界。别 说获致定乐,即使轻安之乐,亦较性交快感,快乐十倍;故在定功得力之人,不易 贪爱男女色,亦不易有性冲动。
定境至初禅以上,称为色界,已无欲念,更无欲事。不过,凡有身在,如果不 在定中,纵然已无欲念欲事,纵然已经心得解脱,仍可能有举阳泄漏的性徵,此在 部派佛教的初期,即有为了罗汉应不应该尚有夜眠遗精的问题而起过诤论。
至於如何突破男女关?对於出家人,尚不容易做到,何况在家居士。出家人以 戒防身,以定制心,故较在家为易。在家之身,能不邪淫即好,夫妇仍以正常随俗 为宜。今日社会的居士生活,也不允许有离群独居,专精於禅修的可能;若能保持 五戒清净,并且订有禅修静坐及读经、礼诵的日课,以健康的身心,对家庭、社会 、众生,尽其所能,即是菩萨道的行者。
(六) 问:实施观心法门後,杂念妄想不多,比较常能保持空念或无念状态。唯古德 有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时是烦恼魔。」有念与无 念,似乎相违,究竟如何才好?大概只要不执著即可。又何谓天魔、阴魔、烦恼魔 ?
答:居士的保持空念、无念,并非荡有遣空的中道之空,是沈空滞寂的顽空, 甚至可能尚在无所事事的无事壳中,所以不能彻见空性的法身而悟入佛之知见。
禅者用功,必须从念念一掴一掌血的切实感,而至念念不留痕迹的自在解脱, 方为真工夫、真见地。有念有著是凡夫,无念无执是死尸,无念有著是定境,有念 无著是自在境。著有念固不对,住空念也不对。永嘉玄觉主张:「惺惺寂寂是,无 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惺惺是不空、寂寂是无妄想。虽无妄想而 仍清清楚楚,故非住於空念或无念。
居士所引古德句,我也不知出处。魔的分类有多种,如三魔、四魔、十魔。通 常多称四魔:①贪等烦恼,名烦恼魔,②色、受、想、行、识的五阴,称为阴魔, ③死亡称为死魔,④欲界第六天的天子,称为天魔。居士所引句,大概是说,天魔 未入定,故起心动念;阴魔不修定,也不知起心动念为何事;烦恼魔则是由於分别 起念和不起念而产生的。总之,乃在说明,不论起心动念或不起心动念,都不是禅 修工夫,正如居士所言:「只要不执著即可。」
我们必须明了,中国的禅修者,不主张修传统的次第禅观,也不主张入次第禅 定,而在於当下直指,虽不能直指,亦当不以「住空守无」为修行。
(七) 问:经由观心,了解念头是因缘而生,是假非实;但虽知假,仍被念头所迷失 ,受其左右而不自觉,以致无法摄心归空,并进而造业受苦,是何道理?
答:观想法,只是工具,用佛说的观想法,理解佛说的因缘法,从理论上已能 接受。此是由教育的功能所得的认知,不是由自己内心深处发现的亲证实悟。由教 育所得的认知,当然也有用处,只是遇到心相活动的微细处、粗重烦恼的相应处, 往往无法自主,也无能自觉,故称为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要想做到念念分 明、时时操之在我、刹那刹那都能作自己的主人,必须付出禅修工夫的时间和努力 。纵然见性之後,仍得随时修持,始能称为保任。居士有公务在身,有家庭的责任 ,只要经常保持细水长流,必定也能日有进境,水到渠成的。
(八) 问:我已很能接受「无我」、「无常」及「一切唯心,万心唯识」的观点,但 总觉得在内心深处,仍有一个模模糊糊、似有似无的「我」在,不论日常生活中的 起心动念,或在修行之时,都有这个「我」在作主,究竟何故?如何才能真正「无 我」?
答:由理解佛法而认知「无我」,并不等於亲证「无我」。我有一篇短文,题 为〈从小我到无我〉(编案:收在《禅》中英文对照本,本社印行),说明小我也 是有用,若无小我,即无能够主宰生活方向的人,亦无能够发心修行的人。由修行 而从各个分别的小我,可进而成为全体统一的大我,再从大我的彻底粉碎,即是到 了大地落沈,虚空也无的境地,才是无我。此一无我,是无小我,也无大我,即是 《金刚经》、《圆觉经》等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经》又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若取法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 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执著有我,是我;执著无我,也是我。唯有用禅修的方法,如参话头,才能将 妄情逼尽,使真正「无我」显现,届时便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吸呼,也与一切众生 同样地吃饭睡觉、屙屎撒尿。居士的情况,是因为尚在信解起行的阶段,未能实证 ,感觉有我,乃是正常的。
(九) 问:通常将起贪嗔之时,反观此心,便能不起,可知观心法门,亦颇殊胜。唯 其遇到烦恼太强之时,虽然用心观照,也无法消除,此时辅以念佛法门,将注意力 移至佛号,或许有用。如果观心与念佛,都无法消除强烈的烦恼之时,则应如何对 治?
答:居士所用的「观心法门」,不知何处学得?从信中所见,虽有点像默照禅 ,大体上仍是静坐的层次,不同於次第禅观的修法,也不同於正宗禅修方法,所以 仅能在风浪微小之时有用,尚无反制烦恼的功能,更无消灭烦恼的功能。
的确,高声唱佛号,最能转移烦恼·即使默念佛号,也较静坐有效。但是驱除 强烈烦恼的方法,莫过五体投地的大礼拜,将心专注於礼拜时的每一个动作,久久 即能遣除强烈烦恼於不知觉中了。至於久修禅法的人,自不应有太强的烦恼生起, 用一句话头来对治,便已足够了。 可用物理现象来解释神秘的经验吗?
结 论 读到居士来信,已五个月,由於事忙体弱,未能及时执笔作覆。居士认真禅修 又能虚心发问,且系亲身体验的疑难,可见用心殷切,殊觉可贵。唯其禅修心境, 因人而异,要求的标准,亦人言人殊,我只是从禅籍以及经教所见,加上自己的浅 薄体验所得,作了如上的答覆,以供参考。 民国七十六年六月四日写於纽约禅中心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