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08:05), 站内信件
|
「学佛越久离佛越远」是真的吗?
经常听说:「信佛三天,佛在眼前;信佛三年,佛在西天。」这似乎表示,学 佛越久,离佛越远是肯定的事实。其实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认为「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就等於完成了究竟圆满的佛果,也就是说,只要心回意转,马上就可 以花开见佛,或者立即成佛。而一旦信佛并开始学佛之後,才知道成佛并不是那麽 容易的事。
事实上,学佛之道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难
因此,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意指在逐渐地成就佛之功德的开始,亦即指 完成了自己能够成佛,也必将成佛的第一步。认同众生与佛本来一体,无二无别, 只是在迷为众生,悟即为佛,并不是说,当我们承认自己有成佛的可能之时,就已 同时完成了佛的福德和智慧。
也有一种情况是,学佛之初勇猛精进,觉得佛果指日可期,而且他们也的确能 够重重突破,似乎烦恼迅速消除,智慧速疾增长;但是日久之後,仍然觉得烦恼未 除,反而感受到障碍重重,业障、魔障、病障层出不穷。如此一来,可能有两种结 果:知道了学佛成佛不是一朝一日或一生一世的事,乃是多生多劫不断修行的事, 所以不再急於成佛,而能改采脚踏实地、逐步前进的心态,甚至抱持不问收获,但 自耕耘的态度,努力修学。另一种则是对於佛法失去信心,认为开悟成佛之说,只 是一种观念或理想,解脱烦恼,转凡成圣,乃系不可能的事,所以放弃修行,或者 改信其他宗教,以期获得另一种方式的归宿。
综合以上诸种情况,可得一个结论:「学佛越久,离佛越远」的问题,是基於 「断烦恼、证菩提」的观念而起。如能体会到无求、无得,方证无上的佛道,但以 佛法用之於现实人间的日常生活,即能解除许多矛盾的心结或情结。若不急求断烦 恼证菩提,烦恼自然已在减少,那样的话,不仅不会感到学佛越久离佛越远,而且 会使你突然发现,佛就在你的眼前。只要自心与佛的慈悲与智慧相应,自心即是佛 的全体大用。因此,《宗镜录》的作者永明延寿禅师主张:「一念相应一念佛,念 念相应念念佛」。若将佛的慈悲与智慧,应用於日常生活,而不急求了生死证涅盘 ,岂会产生「学佛越久离佛越远」的误解?
字是什麽意思?
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据《长阿含经》说,它是第十六种大人相, 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说是释迦世尊的第八十种好相 ,位於胸前。在《十地经论》第十二卷说,释迦菩萨在未成佛时,胸臆间即有功德 庄严金刚字相。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广大庄严经》卷三, 说佛的头发也有五个字相。在《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二十九卷,说佛的腰间也有 字相。「」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 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 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字的符号,有向右旋──;有向左旋──。根据《慧琳音义》第二十一 卷、《慧菀音义》,及《华严经》等,总共有十七处说到字相是右旋。但是《陀 罗尼集经》第十卷所示摩利支天像所拿的扇子中,所画的字相乃是左旋──。 还有日本奈良的药师寺的药师佛像脚下的字相,也是左旋,但是多数的记载是右 旋。最早在印度教的主神,如毗湿及克利辛那,胸前就有字相。在古印度的传 说,凡能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皆具有三十二种大人相;佛是法中之圣王,所以也 具三十二种大人相,此在《金刚般若经》中就有记载。
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时有争论。而大多数都认为右旋是对的,左旋是错的。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欧洲的希特勒,也使用字相来做为他纳粹主义的 标帜。此後,即有更多的争论,有的说希特勒所用的是左旋,佛教所用的是右旋。 其实在唐朝的则天武后时代,曾经创造了一个字──,念做「日」字,象徵太阳 的意思,就是左旋;希特勒使用的是斜角形的,佛教则是正方形的。至於印度 教则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而西藏的喇嘛教用右旋,棒教 (bon-pa)则用左旋。
根据日本国士馆大学光岛督博士的研究,字本非文字,西元前八世纪时始见 於婆罗门教的记载,乃是主神毗湿的胸毛,是称为 vatsa 的记号而非文字,至 西元前三世纪始被用於佛典。到了西元後一世纪时,又更名为 'svastiko , 本为牛犊头部的毛发螺旋相,演变成主神毗湿的胸毛相,後成为十六种大人相之 一,又成为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
总之,在佛教不论右旋、左旋,字均系用来表徵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旋回 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 的众生。故亦无须执著、揣摩字形相的表现是右旋或左旋了。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麽?
在佛经中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净土的莲花千 瓣以上。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因为它生长於污泥,绽开於水面,有出污泥而 不染的深一层涵义。而莲花除了莲瓣,还有莲蓬、莲子,莲瓣、莲蓬可观赏,莲子 可食用;莲子又可生长,栽培更多的莲花。莲花开放於炎热夏季的水中,炎热表示 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这都是莲花所表徵的 美德。所以,比喻从烦恼得到解脱而生於佛国净土的人,都是莲花化生的。
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则是以莲花而化身,因此,莲花表 示清净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对於圣人而言,是无形的,颢现於凡夫之前,便以人 间所熟悉的形象来表现。所以,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中的圣贤, 都是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台之上,是代表著他们清净的法身,庄严的 报身。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根据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损毁、伤害、虐待自己的肉体,均非佛所允 许。至於印度苦行的外道,用火、用水、用刀,以及种种自虐方式,使自己的肉体 受苦,作为修行的方法,目的是为自己赎罪而求得神的宽恕。其起源可能跟用动物 乃至生人祭神有关,神类喜欢血食,以生肉供养是表示最高的虔诚。然而,即使用 苦行能达到某些目的,却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和方式。所以,比丘戒规定,凡四股 残缺五官不全者,不得受比丘戒。
可是,在大乘经典中,就有燃顶、燃臂、燃指的记载。例如《梵网菩萨戒经》 轻垢戒第十六条说:「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又在《法华经》的 〈药王菩萨本事品〉,也有燃身供佛的记载,其中说:「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者,能燃头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於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 土、山森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大乘的苦行,是由释迦牟尼佛的因地修行 的方式而来,他在往昔修行菩萨道时,曾做种种的舍身供养及救生供养。比如他曾 经为了向罗刹恶鬼求得一偈,而不惜投身相喂;又曾在雪地见到饿虎,因缺食物, 几只幼虎也将饿死,所以投身饲虎。这是基於「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精神 而倡导苦行。
苦行的本身跟神教所修的苦行不同,也和以生人血食祭神的意义不同,在中国 的《高僧传》中,有〈忘身篇〉及〈遗身篇〉,专门收集舍身修行的高僧事例。千 古艰难唯一死,人无不爱惜自己的身命,若能以身相舍或用火烧身,那是需要很大 的决心和忍苦耐心的。
但是,正常的修行法是以人的行为为标准,以人间的伦理思想为基础,若有违 背常情常理的行为,便不是常人所能用而当用的,否则会使自己产生更大的烦恼, 并且招致他人的物议。修行应根据原始佛教的精神,以人间身修行,佛法应是普遍 大众都能接受的修行方法;如果强调特殊的菩萨行,而忽略了人间性、人类的共同 性以及社会的普遍性,那就很难产生普化世间的功能,至多只让人评为奇行和异行 而已。如此即使能够博取若干人的尊敬,也不能达到佛法普及化的效果。
燃指焚身的例子,在近代有八指头陀敬安禅师燃掉两指;在越南有广德焚身; 在台湾也有某法师燃去一指,其目的都是为了某一桩心愿。这些行为者的存心和勇 气值得赞叹,但是我们不应效法,否则就偏离了佛法住世的正途。
至於燃顶虽有根据,出家人受戒烧戒疤则没有出典可察,而且也为时不久。在 佛教流行地区,不论南传北传,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另外一个国家有此习俗。在明 末清初之前的中国,也没有这样的风气。而中共在文革之後,恢复传授三坛大戒, 也废止了这项规定。只有台湾还在新戒头顶烧香疤,然而这大概也烧不了多久了, 所以我们不必提它。至於头上烫十二个、九个、六个、三个,乃至一个香疤,都没 有多大意义,只能说,烫得越多,表示发心越诚;如果是出於戒师们的硬性规定, 那跟发心者本人的愿心无关。所以,我极不赞成戒师规定烧戒疤。
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那里?
居士能够说皈依吗?居士可以讲经吗?居士可以化缘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 ?居士能为信徒念经拜忏超度吗?居士能够参与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务吗?
以上六个问题常有人问起。照理说,那些都是出家僧众的分内事,非居士所当 做,万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学佛的立场;否则应现出家相,不该一方面舍不得离俗 出家,另一方面又要模仿出家生活,享受出家人的权利,这不是在家学佛的本意。 在家学佛是为了获得佛法的利益而学佛修行,护持三宝,是三宝的外护,不是三宝 的核心。
然而,时代变了,出家人少了,需要佛法和佛事的人数却增多了。在没有出家 人或很少出家人的地方,也允许在家居士代说三皈。三皈的本意是恭敬归命佛法僧 三宝,其是以僧宝来说三皈,不是在家居士说三皈,皈依僧宝也不是指皈依在家居 士。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僧伽未必是僧宝〉,收在《明日的佛教》一书中,其中对 三皈对象的僧宝,就有很详细的说明。
总之,居士虽不可越俎代庖,自称皈依师,但他们可以在无人说法处及无人说 法的时地,代替僧宝中的某一位大德法师说三皈。不过,对一般众生,如种种动物 ,其不论死活,任何佛教徒都可随时为之说三皈,使众生普种善根,作为未来得度 之因。
至於讲经说法,在佛世就有居士代佛说法的例子,甚至也有长者居士代佛为僧 众讲授法义。如大乘经中,就有维摩诘居士说法,胜夫人也有说法的记载,因此 ,居士说法应该没有问题。依古来惯例,居士不得以说法来赚取生活费用,是因为 居士有他自己一定的谋生方式,不靠讲经说法维生。但是,目前这个时代一切讲求 专业,弘法也须专业化。如果居士以弘扬佛法为专业,应该酌量收取报酬,作为养 家活口的生活之资和交通所需。然而,若以讲经说法为敛财手段,大受供养,漫无 限制,那就不是学佛的居士应有的心态了。除此之外,今日或明日的居士,若为佛 教的文化教育及行政工作做专业性的服务,也应该接受适量的待遇以维持家计。
至於化缘,其本意是让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有接触佛法的机会,所以比丘要沿 门托钵乞化善缘,原来目的不在饮食,而在种植信佛学法的善根。现代人提到化缘 就联想到向人要钱,这并非佛法的本意。当然,透过乞化而使在家人布施,双方都 得实益,不过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表面给人佛法而目的在於要钱。现今化缘多半是 为建筑寺院,很少是为了个人生活,也有一些是团体和寺院乃至个人,为了举办、 保成某一种文化教育慈善事业而产生,比如印经、办学校、建医院、孤儿院、老人 院等,面对此等活动,出家人应该做,居士们当然也应该做。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乞丐教育家武训,就是以要饭来办学,这是值得鼓励的。 因此,居士化缘,但问其目的何在,不是可以或不可以的问题。若为拥护三宝,当 然可以;若为社会福利,同样可以;但若为购买私人住宅而假借佛堂、寺院之名, 来营个人私利、图个人享受,那就是违背因果的。行道,从初发菩萨心,到修行自利 利他、难忍能忍的菩萨道,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完成佛道。另一种称为易行 道,要学念阿弥陀佛圣号,凭藉佛的本愿力,先求往生西方净土,经过长时间的薰 闻,证得圣位的菩萨之後,再以自己的愿力,回到世俗的凡夫群中,广度有缘的众 生,积聚智慧与福德资粮,直至功行圆满,方能成
寺院,《法华经》称之为塔庙,原本是用来供佛的舍利,後来才作为珍藏佛的 法宝。在有佛有法之处,一定有僧人照顾,所以在塔庙的旁边有僧房,这就完成了 住持三宝的形象。俗人亲近三宝,若住於寺院,称为近在,其目的是学习出家的威 仪及修行的生活,并且为僧伽大众服劳役,称为耕种福田。
佛典中尚无居士主持寺院的成例,但是近世以来,日本的佛教以在家居士为中 心,他们住於寺院,生儿育女,代代相传,是职业的宗教师家族,和一般的在家居 士不相同。另外。像民初的杨仁山、欧阳渐、韩清净,都是以居士身而主持佛教教 育和文化事业的。他们都有道场,但不以寺院称之,比如只园精舍、金陵刻经处、 支那内学院、三时学会等。
因此,近代不乏名居士主持各类道场的例子,都是用精舍、学会、学院、莲社 、居士林、居士会等等名称,不曾用过寺院的名目。如果居士一定要主持寺院,那 可能是密教在家派的喇嘛,或是神道教的庙祝,而不是住持。因为寺院的住持是代 表住持三宝,居士既非三宝之一的僧宝,怎能当住持?名实不副,是违背佛教伦理 的。
凡是佛教徒都应该念经拜忏。佛教既然鼓励生前结社共修,死後也当有同修的 助念超度。因此,居士当然可以替人助念,为人超度。不过,问题在於若干在俗之 士以为人诵经拜忏超度亡灵为专门职业,如先天、龙华、一贯道等斋教就有这种情 形。他们平时不敬僧宝,一旦有人过世需要超度,就出现专为亡灵超度的斋公斋婆 ,且学僧尼常用的经忏佛事到处赶场。他们既是职业性的诵经团、拜忏队,当然就 不免论工计酬,然这种现象是佛法所不许的。
也有人问,居士能否使用法器敲打唱念?这应该不是问题,只要是用来诵经拜 忏、修行佛教仪轨,而不是作为赚钱谋生的途径,就没什麽不可。问题是,学会法 器的敲打唱念之後,很可能被人东邀西请,忙得不可开交,以至舍弃了自己的本行 职业而把经忏佛事当成专业,这是必须防止的事。在家居士的谋生方式有很多,若 用修行的方法谋生,虽不会饿死,也不会大富,正信的居士何必要下海去赶经忏?
至於出家人的事务,所谓僧事僧管僧了,居士不得参与,更不可干涉;这就好 比你不是某团体的成员而去干涉该团体的事务一样,参与已属不可,何况干涉?所 谓僧事,是指出家人的生活、威仪、戒律的清净与否以及僧众之间的相互摩擦等, 居士如果过问,就像自己不是军人身分而走入军营去论断军纪,或处理军人的事务 。
出家人本为一体,因为是凡夫,所以他们之间可能有矛盾。但是僧无隔宿之怨 ,更无不共戴天之仇,小小摩擦转眼即了,所以往往以不了了之的方式来处理僧众 的琐事。如果居士插足进去,反而使得事情扩大,而且口舌更多。所以居士进入寺 院,只需热心护持,不可帮一个说一个,谈论是非,制造纠纷。常言说,不看僧面 看佛面,你是为信佛、学佛、护持三宝而亲近寺院,故不要因为见到你所不顺眼的 僧众现象而生讥嫌,自寻烦恼。
佛教从印度到中国,乃至到韩国、日本和越南,两千五、六百年来,没有发生 过这个问题。但是在一百年前,日本佛教由於明治天皇时代实行维新政策,并且为 了增加人口,以从事对外扩张,所以对於佛教的出家僧众,用种种的压力,使他们 娶妻吃肉,从此之後,日本佛教渐渐转变为在家人住持寺院的风气。因为他们是专 业的寺院经营者,所以仍被视为僧侣。到了二次大战之後,韩国也出现了在家的佛 教教团,迄今为止,韩国就有出家和在家两派共存而不互融的事实。我们中国以及 香港、星马和北美地区,也渐渐有了独立的居士佛教组织。他们虽不反对出家僧团 ,也不一定做为出家僧团的外护者。当然,由於一向的标准观念,居士不能代表僧 宝,所以还没有人以居士的身分,名目张胆地接受信徒的皈依。然而,这种现象还 能够维持多久而不变质?这需视出家僧团弘法力量的强弱,以及人才人数之多寡而 决定。如果僧中无人才,无能领导四众的弟子,则中国佛教转为以在家居士为中心 的时日不会太远。
在佛的时代,以及佛涅盘後几百年中,僧中龙象辈出,在家居士依止僧众修学 佛法是正规现象。到了大乘佛教抬头之时,就有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观念出现,比 如《维摩经》的维摩居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在明末之後,居士佛教也渐渐抬 头。民国初年以来,居士的人才也出了不少,甚至印光大师多以居士为摄化对象。 想其目的,也在於与其让居士脱离僧众,不如以一代大师的身分,专门摄化他们为 三宝弟子。今後的僧众是否能够维持传统的地位,要看僧众之中是否有人能够感化 居士,摄皈其为三宝弟子。
据我所知,今日有不少的大德居士,虽然也学佛,但不请求僧众举行皈依三宝 的仪式。因为在《六祖坛经》里言:「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 ,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致使一 般自视较高的居士,不愿向僧众稽首顶礼,自称弟子。另外,根据净土教典,往生 西方不一定要以皈依三宝作为条件,虽然《观无量寿经》主张中上品以上者需要受 持三皈依,具足众戒,但是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没有规定 要受三皈,只要临命终时,恳切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
当然,中国是以儒家文化思想为正统的形式,历数千年而未尝衰竭。信佛而崇 儒,或崇儒而信佛,都是抱著和僧众为方外交的态度,虽然曾经有过皇帝、皇太子 不过,今後的情况可能更为艰钜。因为面临科学文明、民主思潮、自由情执, 要使僧众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与皈敬,必须提出相等的努力和代价。其实,是不是 能够保持僧宝为佛教的重心,应该不是问题。如果重视僧才的培养、储蓄和适当的 应用,僧众因为没有家室之累及世务之缚,无论在学问和修持,智力和悲愿,平均 应该优於在家居士。我们不必为将来谁是佛教的重心而争论、担心,但看我们僧众 对未来社会的前瞻和因应,能否掌握住不变随缘的方向而定。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