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教理问答>>学佛群疑>>学佛群疑16

主题:学佛群疑16
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08:05), 站内信件
 学禅若终生不悟怎麽办?

    禅宗所说的悟,是摆下万缘、心无执著,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
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顿证、顿悟是没有渐次、不假阶梯的,所以也没有必要顾
虑到临终时悟与不悟的问题。

    禅的修持,切忌将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为企求和
等待都是妄念、执著、攀缘、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禅者,知道有悟这样东西,但
并不以悟境的贪求为修行的目标。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种观念,在修行的过程中
,必须将此观念摆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禅者修行,重视过程不重视目的。在
修行过程中依照明师的指导,用正确的方法,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所谓一掴一掌
血,一步一脚印,贴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顾後,念念不断、丝丝入扣、绵绵不绝
,功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後,始知悟与不悟、生死与涅盘,和修行了不相关。

    但是一般初学佛者,虽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盘是彼岸,但却不知生死和涅盘
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盘,认为未悟之前是为烦恼所缚、
为生死所苦、受众苦煎熬,但若一旦开悟,就能了生脱死、得大自在。殊不知这是
方便说,是为迷人说,不为悟者说,以此诱导迷人来修学佛法。一旦进入佛门,生
信起修,就要告诉他们,修行不为目的,悟境也是执著,除执著才能开悟,才能离
开生死的烦恼。如能有此认识,即不会再有求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终,无法体验舍执、离执的功夫。经
常都在畏生死、求菩提的心态下,努力修行,那更不必担心死後下堕三涂了。因为
心向涅盘,总比心向地狱来得好。佛法重视愿力和业力,依愿力为前途的导向,但
因修行时业力的障碍,此生虽然可能无法得到解脱,但也不会离开三宝。此生若不
成,来生可再继续,在愿力的引导下,努力於戒、定、慧三学的修持。也就是持戒
的福业及定业、慧业,三者相加,必能使之上生天国、往生净土,乃至成就菩提;
至少也还能够转为人身,继续学佛修行。

    所以,修行的禅者,第一:不必为死後的去向而担心。第二:如果自己功力浅
薄,没有把握,没有自信,不知自己的愿力有多强、修行的功夫有多深?唯恐由於
愿心不强,戒、定、慧三业的功力不够,临命终时会受到恶业的影响,魔冤的牵引
,而离开三宝,堕至三涂,於此出没生死,再也无法回头,那就最好一方面依弥陀
的本誓愿力,以求往生西方净土;一方面以禅修等一切的修行功德,增长往生净土
的资粮,这样是最可靠的。

    所以,中国在宋朝以後,禅净交流且倡导禅净双修,是以禅的方法和求生净土
的愿力两者并重。倘使禅修的功夫得力,则自可不愁悟或不悟;不然的话,也能以
殊胜的净土为其暂时的归宿。

 「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真的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了道是了什麽道?为什麽要披毛戴角还?上焉者,
有人道、天道、声闻道、菩萨道与佛道;下焉者有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因为
高下不等,不得笼统地说「了道」二字即可。当然,通常说的了道,是指出生死、
离三界,这又分成易行道和难行道。

    如果是易行道,任何人只要发愿求生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就能横出三界
。难行道是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的菩萨道,方能成
佛。历第一大阿僧只劫满,才能出离三界,这是一般菩萨成佛的通途。我们没有发
现初发心菩萨,对於修行的前途,产生怀疑的记载,只要信心坚固,愿心正确,终
极的目标不变,就不必畏惧不堕,更不必畏惧披毛戴角的生死现象。

    诸佛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往往是适应众生需要而示现不同的身分和形象,所以
,在《本生谭》中,记载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曾为种种的动物,已度种种动物中众
生;中国禅宗史上的南泉普愿禅师,也说死後到山下村庄里做水牯牛。因此,做为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只知当下努力修行,至於是否能够出离三界,应该是采取只顾
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

    畏惧披毛戴角还的人,他是不敢修行的。鼓吹此生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还的
人,一定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更不能体认到大乘佛法的襟怀。这种观念阻止许多人
出家修行,也使许多已经出家的人感到沮丧和失望,更使得许多出家人变成自私自
利,急於自了,不能够产生利益众生、净化社会的愿望,所以,佛教被人指为消极
、逃避、悲观。最初这种「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的观念,本不出於佛教,乃
是出於破坏三宝的阴谋。因为即使在佛世,也没有要求所有的出家僧众必须即身成
就,因此,正常的佛道,是不恋生死,也不畏生死的。

    前面所说有心破坏佛教的斋教徒们,自己不出家,故说道降火宅,而不降僧中
,出家修道也不得道,既不得道而受信施,当然要变做牛马来还债了。其实出家僧
尼的生活,多较常人清苦,照顾信徒,服务寺庙,而取得微分的生活所需,还要他
们来生变成牛马抵偿吗?除了站在敌视僧尼的立场之外,对此说法,实在找不出更
好的理论根据。故也可说,这跟「地狱门前僧道多」的流言,同样的恶毒!事实上
,佛在世时,制定比丘托钵,称为「化缘」,以托钵的形象,与在家的信众接触,
并为他们祝愿,就是代佛宣化,就是报答信施。出家的形象本身就能使人产生离欲
、离苦的作用,何况再用佛法化导,其功德岂能与用劳力生产来求取生活所需的方
式同日而语。

    以宗教的立场而言,纵然出家人住於寺院而不与世俗接触,也未能即身成就,
只要每日课诵不断,为社会、国家、人类、世界众生的幸福祝愿,已经功德无量。
所以在《出家功德经》里说,一天出家也有无限的功德,何况是发了终生出家的宏
愿之人,因此,出家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不是临渴掘井式的急就行为,没有必要
在一生之中急求自了。

    如果此生不了生死,尚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以弥陀的本誓愿力,求生西方;一
是以自己的愿力,累劫修行。只要信心坚固,愿力不退,就可保证在修行的道上,
一路前进,纵然由於初发心的缘故,有时会信心不足、愿心无力、修行不得要领,
只要发愿修行,向往出离,出家也比在家牵挂更少,障碍更小。纵然不能够保证未
来生中永不堕三涂恶道,也不会比在家身分者堕落的机会更多。

 「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

    地狱思想,在释迦世尊出生以前的印度就有了,而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也
已有了人死之後下黄泉的说法。西方的基督教,也提到关於世界末日之时,不信基
督,特别是不被基督宠爱的人,即入炼狱的情形。可见,地狱思想是人类宗教的共
同信仰。不过对於地狱的描述和看法,因了地域、时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颇不
一致。此由於各民族、各宗教的信念互异,所见地狱的景象也不一样,在某一宗教
认为可升天堂的人,在另一宗教竟又是要把他们收到地狱里去。

    印度佛经里所说的地狱,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各有十六游增地狱。八寒、
八热为根本地狱,十六游增称为近边地狱。尚有处於山间、树下、空中的孤独地狱
,另有十八地狱之名。

    佛教对於地狱的描述,初见於《杂阿含经》卷四十八,谓有大火赤红的地狱。
其详细的分别叙述,乃见於《长阿含经》第十九、《立世阿毗昙论》、《杂阿毗昙
心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涅盘经》、《瑜伽师地论》、《大智度
论》等。

    中国民间相信人死之後,经过十殿阎王的审理问案,每一殿都设置不同的地狱
和刑罚。此在印度传来的佛经中并无根据,而是出於中国民间传说的《十王经》,
据说是由成都大圣慈寺的藏川传出;道教也传有十殿之说,并有一百三十八所地狱
。类此信仰的源流,总不外乎出於感梦、扶乩、降灵、死而复活者等所辗转流布,
其阎王之名虽渊源於早期印度的梨俱吠陀,但他是住於天上,是司理死亡的神,渐
渐地,阎王降住地府。至於衍生出十殿之说,乃是後期中国人的信仰了,此与君主
时代的司法程序有关,各级首长,兼理各级法院的职责,十殿阎王问案,一如人间
的知县、知府、尚书,乃至皇上亲审。所见地狱景象,也以各人所熟悉的人间环境
为样本,中国古人所知的地狱中,没有非洲的黑人及欧美的白人。由於时、地、风
俗、信仰的不同,所见地狱也不同,佛说:「万法唯识,三界唯心。」地狱在众生
心内,实有其事,又不必尽同,既不可否定地狱的存在,也不必拘泥、执著於诸种
有关地狱传说的必然。

    佛经中叙述到堕地狱的例子也不少,早期是指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
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罪者,会堕地狱,例如佛的堂弟提婆达多及其伴党,堕入
地狱,渐渐演变成为凡是做错了事,不论轻重,都要下地狱之说。而在比丘及比丘
尼律所见犯戒、破戒的过失,仅有数条极重过失为不可悔。所谓不可悔,是指失去
戒体而被逐出僧团,再受国法死刑的制裁者;可悔则有对众人、对数人、对一人忏
悔,及对自己良心的责心忏悔。而僧尼律中处处都说:「犯过者当忏悔,忏悔则安
乐」,又有说:「有戒可破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并没有强调凡是破戒便入
地狱的观念。

    罪过又可分成戒罪和性罪,所谓性罪,是指造恶行为的本身就是罪,不论受戒
不受戒,犯了过必须受报;戒罪则是在受戒之後,增加持戒功德,倘若犯戒,便在
性罪之外另加戒罪。所谓戒罪者,是指持戒有功德,犯戒有罪报,持戒是对一切众
生,所以功德无量;犯戒只能对少数众生,所以破戒的罪过再大也不及持戒的功德
之多。

    受戒有约束的功能,悔过有洗心的功能。罪有轻重,犯了极重的戒罪及性罪者
下地狱,其他的轻罪,则随类受报,生於人、鬼、异类群中,都有受报的机会。由
此可知作恶、犯戒未必全下地狱。虽有一部晚出的《日连问经》,强调事事都可能
下地狱,这在早期的《阿含经》及律中尚没有见过,否则易於使人误会:不信佛不
学佛还不至於下地狱,信佛学佛後反而容易下地狱,那还有多少人敢来信仰佛教而
学佛修行呢?

    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话,既非佛家语,也非道家语,而是在明朝之後
,从一些斋教的乩坛、灵媒的口中传出。斋教徒众都是在家人,他们剽窃儒、释、
道三家的若干名词和观念,似是而非地组成新兴宗教和秘密结社之民间信仰,因为
他们是在家人的宗教组识,所以,在排斥他教及吸收信徒的利益冲突之下,不得不
跟出家的僧侣及道士,采取敌视对立的态度,因而传出「道降火宅」的口号,鼓吹
俗人修行容易生天得道,渲染捏造出家修道者的困难、黑暗、腐败,宣扬僧道都下
地狱的观念。他们在通过井间的口耳相传,便成了一句「地狱门前僧道多」的流
行语,既可丑化僧道的形象,也可吓阻优秀的俗人出家为僧道。然其既非出於佛经
,自可不必介意。不过必须指出,这句口号乃是出於斋教徒的杜撰故事,目的是为
了侮辱佛道二教。

    像民国九年云南昆明西边洱源县的几个斋教乩坛所著的《洞冥宝记》中,就极
力指控僧侣不守清规,捏造和尚堕地狱、受刑罚的故事。此见於中央研究院的宋光
宇为一贯道护航而写的《天道钩沈》三十页。宋氏虽未承认是一贯道的信徒,而该
书凡是涉及佛教的和尚之处,便采攻击、辱骂、尖酸刻薄的态度,否定出家修行者
的道德价值,而一味地引述强调在家斋教徒如先天、龙华、一贯道等所谓道亲之间
的利乐,虽然引用了不少资料,但都缺少理性的抉择,乃是出於一种情结的表现。
从他的那本书中,可以领略到传教师的狂热气,却无法想像他是一位中央研究院的
学者。

    须知:凡有人事,就有弊端,僧中难保没有破戒、犯戒的人,释迦制戒就是为
了防范、制裁、处理这些事件。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家的凡夫,
在未修成圣贤之前的修学阶段,因为不清净,所以要求戒,受戒是修行的起点,跌
倒了再爬起来,犯了戒再忏悔,乃是正常的事。斋教徒们,自己不愿受出家戒的约
束,反而诋毁出家人持戒不严,并且夸张出家人的犯戒罪行,其存心是显而易见的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