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08:05), 站内信件
|
如何一门深入?
近代的思想家胡适之先生曾经说过:「为学应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博览群籍是学问的基础,一门深入是学问的造诣。如果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 为学问,只能算是常识,所谓门门通,门门稀松;不能在任何专门的范畴中出类拔 萃、峰造极,就不能够见其成就和独到的特色,那不是专家,而是一般的通才。 所以,佛制规定,出家的比丘应该专精於经、律、论的修学,如果资质优秀,也可 以五分之一的时间,旁览教外的典籍,因为人在一生中的时间有限,不可本末倒置 。
佛教的三藏圣典浩如烟海,虽皓首穷经,尽毕生之力,也无法尽学其精奥。因 此,自古以来,学佛之人探究经论是有选择的:在初入门时,可以从概论的书籍及 通论和通史性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後即应该有所选择,依据个人的心向 、兴趣,从事某一部经和某些相关的经,某一部论和某几部相关的论,某一部律和 相关的律书,如此尽一生之力,学习、修持、研究、弘扬,就可以成为一代大师; 尔後继者再循著他们的成果续加钻研,即造成分宗分派的现象。
目前对於一般的佛教徒来说,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所谓「一门深入」,倒不是有 关经、律、论的问题,而是在於宗教经验、修持法门,以及善知识的选择和追随上 。因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修行那一宗派或那一些法门,以致於不论是修苦行、 修乐行、修显教法、修密教法,均可能不知所从而样样都学。在显教方面,如果净 土、禅、律、天台、华严、唯识等宗都各有一位,乃至几位知名的僧俗大德,都可 足以使得那些患得患失、见异思迁、浅尝即止的人,处处参学,常常变更他们的老 师。时至今日又有某些没有师承的密教,以及民间信仰的鬼神教徒自称上师、自立 活佛,纷纷出现世间,而他们也都有一套自圆其说、自成其理、自创其法的宣传, 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给。一般没有佛学基础的人,在对修持方法和修行急效有所 要求下,也不免处处摸索,见一样学一样,结果很可能遭致精神错乱、心理失常、 生活失调等下场,而与社会脱节,变成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因此,我们主张要一门深入,不要见异思迁,得陇望蜀。如果你已认定所学的 是正统的佛法、正信的佛教,只要没有发生副作用,不论念佛、参禅、持咒,在正 常心态下,日积月累不断的修持,都必定会有成效可见。切莫求好奇心的满足、官 能的刺激和思想的激荡,应该以平常心去修学佛法的正常道,也就是合理的、人本 的、自力的、清净的、利他的,最多加上佛力救济,以求临终往生佛国净土,就够 了。否则,既想成为佛教的高僧和大德居士,又想通晓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学、 宗教等各种知识学问,便无异是浪费生命。如此,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既不 能够充分地自修,也不能够以自己的所长去帮忙他人。
何谓专修与杂修?
严格地说,中国人是杂修的佛教。例如:为了求现生的健康、长寿、消灾、免 难而持诵《普门品》、《药师经》、《大悲咒》或念观音菩萨及药师佛圣号;若为 求西方的未来利益,便诵《阿弥陀经》,并念阿弥陀佛圣号;若为消除病障、业障 ,则多半诵持观音灵感真言、白衣大士神咒或者礼拜《水忏》、《梁皇忏》等;如 果为了超度先亡、亲友,则念《地藏经》、往生咒、放口、放蒙山等。类似的修行 方式,既是显教,也混有密教的形式与意味;既是修西方净土,也修东方净土。同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为了不同的目的,就可能用不同的法门。
其实,佛法贵在一门深入,不论用显、用密,诵经、持咒、作观、礼忏,或念 任何一佛、一菩萨的圣号,修任一法门,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感应,即能达成修持 的目的。也就是说,念阿弥陀佛能往生西方,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往生西方;念观世 音菩萨能消灾免难,念阿弥陀佛也能消灾免难;作观能够入定、开智慧,持名念佛 和念菩萨圣号,也能入定而开智慧;其他以此类推,如诵《金刚经》也能开智慧、 消灾、免难、除障、生西方。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圆通法门,就是介绍二 十五位大乘罗汉及菩萨,各人专修一种特定的法门,结果都能一门深入而门门深入 。这就像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他修音声法门而通达一切法门。
如果修净土法门的人,能够专精念佛,抱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就能得现生利益,也能於临终时受到弥陀接引;有难的免难,有灾的消灾,有障的 除障,愚痴的增长智慧,烦恼的减少魔障。如果是学禅的人,但能抱定一句话头、 一个公案、一种现行的方法,就能既得现在利益,又得未来利益,如果愿生净土, 也能够必定往生。
唱诵多半是用之於集体修行,和在经过长时间禅坐之後的一种调剂。如果是个 人修行或比较长时间的定期修行,则不一定要有唱诵。在家居士的早晚课诵,能诵 就可,专持某一圣号,专诵某一经典,专礼某一部经,专拜某一佛菩萨,都可以称 为专修,也都可以达成所有的修行愿望和目的。如果每天定时持诵、礼拜同样的几 种经咒与圣号、赞偈,也可以称为专修,当然,比之前项的专修,此已有杂修的意 味。
古来有人专门持诵《金刚经》或《法华经》几千部甚至几万部,专门礼佛几百 万拜,持咒几百万遍;像永明延寿禅师,每天持阿弥陀佛圣号,乃至作息、饮食、 大小便利、睡眠的时候,都不间断,那才叫精进专修。一般人不容易做到这个地步 ,若教他仅持同一经咒和仅念同一圣号,有些人会感到单调,乃至於无聊。所以, 每日持诵几种不同的经咒、圣号和赞偈,比较妥当。但是,切忌今天学显教,明天 改修密教;早晨求生东方,晚上又求生西方。
什麽叫做易行道和难行道?
「易行道」和「难行道」,都是学佛修行的菩萨道。首先出现於龙树菩萨的《 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介绍菩萨的修行之道,有难、易两种。如世间行 路,以步行走陆路,比较吃力艰难;乘船行水路,比较省力容易。难行的菩萨道, 是指勤行精进;易行的菩萨道,是指以信心为方便而致不退转位。
龙树所说易行道的修行方法,是称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弥陀佛等一百零七佛 ,乃至善意等一百四十三菩萨名号。至中国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卷上,则鼓吹 专念「阿弥陀佛」一佛名号,称为易行道,宣扬弥陀的他力本愿,乘佛本誓愿力, 即得往生彼佛净土,以佛力加持,而入大乘正定之聚。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则 将难行道称为圣道门,易行道称为净土门。到了日本的法然上人,则标出「自力圣 道」与「他力净土」,来说明难行道与易行道之不同。
可见,龙树菩萨所说的易行道,是以称念诸佛菩萨来求生十方净土。而中国及 日本的净土行者,则以修行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仰仗彼佛愿力,往生极 乐净土。到了彼佛净土之後,由於所见所闻,都是阿弥陀佛说法教化的设施,耳濡 目染,无非念佛、念法、念僧,所以比较容易成就菩提,且能直至位阶不退。
不过若全仗佛的愿力往生者,要至不退转位,必须经过极长的时间。因在彼土 无缘修福,但可修慧,修慧能离烦恼,若不修福,便不能成就菩萨功德。故虽容易 ,却有迂回之感,必须等到位阶不退之後,再到世间广度众生,以修足菩萨的福德 ,福慧圆满,方能成佛。易行道的殊胜方便,较便利自信不足、罪业深重的怯懦众 生,能使之有得度的希望,并鼓励他们学佛、念佛。
所谓难行道,就是以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 这是修行佛法的通途。三世一切诸佛都是由於在因地时发了无上正等的大菩提心而 成佛。也就是说,发愿求成佛道者,通常是要先成就信心。依据《璎珞经》说,修 行信心,须经一劫、二劫、三劫,便得信心不退而入初住位。《起信论》则说:「 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然後进入初住位,那才是第一阿僧只劫的开始; 至初地是第二阿僧只劫的起点;过七地是第三阿僧只劫的发端;十地满足,三大阿 僧只劫修毕,成为等觉菩萨。何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等,再过百劫 即佛地,这便是难行道。在此期间,舍生受生,做无量布施,修无量供养,亲近 无量诸佛,在众生之中,永远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日积月累 ,我执渐渐消融,福慧时时增长。当无我的大悲究竟圆满之时,便是成佛。
第一阿僧只劫修满之前,都是凡夫。依天台宗的解释,信心成就之前,称为外 凡,初住至十回向位,是内凡。在凡夫位中的菩萨,是有我的,是有众生可度的, 是有烦恼可断的,也是有佛可成的。唯其由於对三宝的信仰坚定,对自己的信心笃 实,所以,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如法修行。
初住位前的十信位中,若遇魔障、业障、烦恼障、种种报障等,尚有退失信心 的危险,所以叫做「有退」。经常进进退退,有时信佛修行,有时又离开了佛法。 然其一旦曾经发起菩提之心,就已种下了成佛之因,不论此因的力量强弱,总还有 机会再度,乃至於再三再四地从八识田中显现,使之继续修学佛法。到了信心不退 之後,从成佛的时间上讲,已经确定;从受苦受难的程度上讲,则风浪越来越强劲 ,前程越来越艰难,这就是菩萨修行的难行道。中国的贤者、豪杰,不是也有「鼎 镬甘如饴」的襟怀吗?菩萨受苦难,是出乎他们的愿力,不是业报。这样的难行道 ,对菩萨而言,是正常的修行过程。
不过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也不全然是信心薄弱者所修,依据《观无量寿经》 所示,九品莲花往生,上品往生的条件,即有修三福业及发菩提心的菩萨行,故也 不是全赖弥陀的他力往生。唯有下品往生,是全仗阿弥陀佛本誓愿力的他力救济。
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行吗?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 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 喜忍受恶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也 说:「云何忍辱?谓由三种行相应知:①不忿怒,②不抱怨,③不怀恶。」另《大 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嗔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 是为众生中忍。」同书卷十五也有:「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嗔恼淫欲之人,是 名生忍。忍其供养恭敬法,及嗔恼欲法,是为法忍。」在《优婆塞戒经》卷七也另 示如下:忍有两种:第一是世间忍,就是能忍饥、渴、寒、热、苦、乐;第二是出 世间忍,即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忍骂詈、挝打 、恶口、恶事、贪、嗔、痴等,能忍难忍,能施难施。
从以上所引经论内容看来,忍辱二字的涵义甚广,有拒受诸乐而接受诸苦之意 。无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绝美女的投怀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 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种种法门,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办得到的。一般而言,若与 自己无关的事,大致能够忍受;若与切身的名利、眷属、男女等相关诸事,那就不 容易忍了。
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到达无诤的程度时,就成了八风吹不动, 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八种现象,无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 脱的菩萨称为已得无生法忍。对於内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 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能不受,即称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养 而不喜,既无能受的我,也无使我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此不仅是圣位 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忍辱是建 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
根据这样的标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 都应该全部接受,没有反抗的馀地似的。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注意,如果不 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慧的观照,应当是十分重 要的。比如说,风雨水火的袭击,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绸缪,设法避免 ,来减少伤害、损失。业报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经过努力,来改变业报的程 度和方式。执、无法可学、无法可修 ,也无法可证。正如《坛经》所说的无念、无相、无住,不为什麽,也没有什麽, 只是照样地吃饭、穿衣、过生活、自利利他、精进不懈。 所以,若对双方无损并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须接受的;如果对他有益,於己 无益,也应考虑接受的;若对双方都是有害而无益,那就需要设法避免或转变它了 。例如:明明知道对方是醉象、疯狗、狂人,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就当然要设法 制止,因对方已经不幸,切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还牙」 的报复心态,应是基於慈悲的原则,自己时时加以反省和惭愧忏悔。对於丧失理性 的人,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们得以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本 身,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