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教理问答>>学佛群疑>>学佛群疑13

主题:学佛群疑13
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08:05), 站内信件

七、正信的佛教

    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并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
自救救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应,更能使信仰者净化自己、强化自
己,也能效法救人助人的菩萨与佛,更能成为菩萨与佛。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化区,
信仰佛教称为学佛、修法、敬僧的「三宝弟子」,「佛」是菩萨道的究竟圆满者;
菩萨行是「佛法」化世的轨范;「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 
    民间信仰的宗教行为,确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流行的价值;唯其既无教义的依准
,也无教团的约束,更无教师的诱导,仅靠灵媒、乩童等的操作,好则可以配合善
良风俗,否则也能破坏善良风俗,腐蚀人心。佛教则不然,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
层次分明的教义和教仪;既有二千六百年前出生於印度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有代
代相承的教团及教师。释迦牟尼世尊,是历史明载的佛宝;佛教教义和教仪是法宝
;佛教的教团和教师是僧宝。唯有信仰三宝及归依三宝,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那麽请问:您是正信的佛教徒吗?

 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

   佛经真伪的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方向说:一是翻译史上无法查证其时代和译者
的经典;另一是从鸾坛或者乩童以降神托梦的方式,传授出来似是而非的佛经。第
一类是正式的经典,与佛法不相违背;第二类是假冒的经典,实质是民间信仰的产
物。

    早期的印度佛教史上,学者间就有大乘非佛说的论调,因为大乘经典的出现和
流传,是在佛灭之後数百年。但是大乘佛法有其原始佛教的根据,只不过把思想的
层面提高,予以哲学化,使它更博大、精深、玄妙,从人间推广而至於无限,所以
说,原始的经典是以人间为对象,而大乘经典则是以菩萨为对象。

    可是,大乘经典绝对没有离开原始佛法的基本原则,据因缘法而讲空、无,讲
实相无相,据因果法而讲有、真有、妙有。其实这是一体的两面,空和有本不相离
,这是因缘、因果基本法则的极致。所以,大乘佛法不论是否为佛说,或者菩萨说
,或者其他众生说,都不可以真伪来做取舍,只要符合佛法的原则就好。

    至於第二类民间信仰的产物,是由附佛法外道的鬼神所传授,利用有人在修行
之时,或者某一神鬼特定的场所,化现佛菩萨的形象,以民间大众所熟悉的语句,
说出一部一部的短经,比如说《高王观世音经》、《血盆经》、《太阴经》、《太
上感应篇》等。有的近於佛,有的近於道,有的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以人间道
德标准来劝化、教善、教孝、教恩义,都有它一定的作用,所以,虽为伪经而非真
的佛经,民间的佛教徒们,都在传诵,没有不良的後果。

    另外,也有属於第二种的流类,虽称是佛经,为佛说,但内容却违背因果的原
则和因缘的观点。讲空便否定因果,讲有即恋著於世间,将佛菩萨和神道混为一体
,平等对待,所谓五教合流、三教平等、佛佛同道、道道相通等的理论,其实非佛
、非道、非儒,亦非耶教与回教。他们虽用佛经,也解释佛经,但们自己各有其
神示的所谓「真经」为其根本,这种以假冒佛经为名的书籍,当然不是佛经。

    尚有一类,由於某些人的盲修瞎链,获得一些神秘经验,感应魔道降示和鬼神
的附体。为了建立他们的教化根据,达到广招徒众的目的,也看佛经,解佛书,不
过他们是以自己的所见,或似是而非的定境,或魔道鬼神的指示,用属於自己的语
言、意象,任意解释经句和经义;类似的书籍,虽以佛经的注解为名,其目的则在
於离经叛道,毁谤正法,损伤慧命。这就是古来祖师所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
」的例子。

    据此判断,如果称为佛经而无法确定是佛经或非佛经时,最好的办法是查对藏
经的目录,如明载於目录,虽被列为「疑伪」部类,仍属可信、可读;若在经录所
无,就要考虑是否和佛法的基本原则相背。再有,除了解经用经义,引经名,述古
大德的发明,如孔子所说:「述而不作」的态度所写的佛书之外,最好少看为安全


 佛教如何适应民间信仰的要求?

    所谓民间信仰,是跟民俗相关的宗教行为,也是原始型态的宗教现象,自从人
类文化开始以来,即已普遍地发生在各个民族之间。那是为了疏解心中的困扰、家
庭和社会的纠纷、自然环境的折磨,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
况下,唯有诉求於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济、保佑,利用求签、问卜、降灵、牵亡
、扶鸾、牺供、许愿等方法,以达到与鬼神沟通的目的。这种行为,在一神教的立
场看,乃是异端的迷信和邪术,佛教也不主张类似的行为。

    民间信仰是诸神杂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释、道三教并收,神、仙、佛、菩萨
不分之势。清末民初以来,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谓五教同源的民间宗教,通过灵
媒、术士、鸾坛、乩童,以及灵签、杯等的人员和道具,请到自称为是某神、某
仙、某圣、某贤、某菩萨、某古佛的无名鬼神,来为祈愿的民众抉疑指点,以满足
他们的需要。渐渐地,佛教也开出了若干方便法门,以适应民间信仰的需求。所不
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导,修善积福、忏悔诵经,来达到祈求的目的;民间信仰则
以盲目的依赖及媚神的行为来达成他们的希望。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也有类似的目
的和作用,不过却是以唯一的神,做为祈求的对象。民间信仰也将各宗教的教主等
,当作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仪、教团的
传承;民间信仰则是东拉西扯、七并八凑的多神崇拜。

    从人类文化史的考察而言,民间信仰虽属於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态,却为人类身
心弱点之所需;欧美社会经基督教近二千年的洗刷清理,迄今仍有民间信仰的踪迹
在到处活动。所以站在佛教的立场,也宜有适当程度的容忍。不过如果为了投合民
间信仰的要求,而降低佛教信仰的层次,甚至将民间信仰的各种鬼神,提升为佛菩
萨的化身和权现,就会为佛教带来名存实亡的命运,也会遭受到理性的批判和指责
。所以,正统的佛教寺院不应设置签筒、鸾坛、杯,也不供奉各种地方色彩的诸
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间信仰的色彩,而被误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
间信仰的流类。

    佛教如何因应社会大众,对民间信仰需求的满足?此应著重对於信仰诸佛菩萨
功能的提倡,或者对於某些常用经咒效验的阐扬,比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的
灵验,是无微不至、无远弗届、无时不应的。观世音菩萨称为广大灵感、救苦救难
、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称为无上医王,又名无量寿及无量光。这些佛菩萨,能够使
人有求必应,求长寿得长寿,求智慧得智慧。释迦牟尼佛是卢舍那佛的千百亿化身
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导师、长夜的明灯、苦海的慈航;一切诸佛,
均能於一切时一切处,接受到任一众生的呼救,具备救济众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
诸大菩萨也都具足六种神通,随时、随处、随类摄化,普应一切众生的合理祈求。
那麽人人只要选定一佛,或一菩萨,或一特定的法门和经咒,就可轻而易举地达到
民间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况尚能更进一步,由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进入自利
利他、解脱自在的境界。

    佛教内的密教有种种不同目的及不同层次的修链法,中国的天台宗乃至华严宗
,也编有各种礼忏仪轨及修证仪轨,依之修持各经所宣示的法门,此已不同於民间
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头,并无多样化的仪轨可求。佛说无量法门,而
其任何一法,只要专心修持,就能成为一切法的总持,所以《楞严经》有二十五种
圆通法门,任一法门就等於一切法门,具足一切法门的功用。《维摩经》更加开示
出不二法门,否则,容易和民间信仰混淆,与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
印象。

    再深一层说,做为一个佛教徒,如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愿望,而经常变换修行的
方法和崇拜的对象,便会失去中心的目标。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宝是为学佛、修
法,是学佛的慈悲与智慧,以佛法的正确指导,修行专一的法门,以达成持戒、修
定、发慧等一贯的目标。只要不离三宝的原则,日复一日地,以看佛书、做佛事、
持戒、布施、礼诵、忏悔等为日课,纵然不求现实利益,现实的利益也会在你的日
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 逃避和出离有什麽不同?

    通常,初学佛的人,必须要有厌离心,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
要。要厌离什麽呢?是对於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的种种矛盾、摩
擦,而引起的许多烦恼、痛苦。如果能够转变,那麽对这些现象的感受就不须厌离
;无物可厌,也就无处可离了。所以,厌离是修习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离苦
的意思。

    一般人总认为厌离人间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是否定了人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恰好相反,正因为要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才要暂时厌离。就像商人出外经商,
是为了赚钱养活眷属,维持家计;孩子出外求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以谋他日成家立业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讲的厌离是修行的初步过程,而不是
终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敢面对现实的生活,而抱著逃
债,甚至於逃亡的心态远离他所处的环境,这种人就像处於逃亡状态的犯人一般,
心里经常充满著恐惧、不自在、不安全,永远承受著无处容身的心理压力。这和修
行正信的佛法以厌离烦恼的世间,安全不同。若能厌离烦恼,他就能逐渐地离开烦
恼;多离一分烦恼,便多得一分解脱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最
後便得究竟解脱。如果已得解脱,当然也就没有厌离和不厌离的问题了。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逃避是知苦却不敢面对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厌离是
知苦、避苦因而学佛脱苦,乃是为了疏导问题。逃避既违背佛法所说的因果律,所
以也不为佛法所许;厌离也不一定要离开人间,而是透过佛法的指导原则及其修行
方式,提起对於世间现象的彻底认识。《中观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
空。」首先是厌离世间,结果既已知道诸法空幻,也就不起烦恼和执著,也就不需
要厌离。不过,仅仅通过知识的认同未必能够离苦,所以要暂时离开世俗的环境,
专门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学,就比较容易达成离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
的人,一旦接触佛法就能顿悟,悟後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於人间行化;一般
根器的人,则以离俗出家最易得力。不过,出家是大丈夫事,并不是世间多数人可
以做到的。因为第一、一般人不知厌离;第二、许多人虽知厌离却无法厌离。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