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08:05), 站内信件
|
成佛以後也要受报吗?
是的,成佛以後也要受报,这从世间的圣人和伟人来看,也都有许多的不如意 事可知。比如耶稣被他的门徒出卖,最後钉死於十字架;孔子绝粮於陈、蔡;文天 祥受诛;美国的林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死;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等。因此,在释 迦牟尼佛成佛前後,也有好多魔难,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後的树下降魔;另 外托钵不得食,风寒而背痛,女人诬陷,他的弟子提婆达多落石伤其足;以释迦族 遭受灭亡而头痛;临涅盘前因误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说, 证得阿罗汉以後,也有受报的记录,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和莲花色比丘尼都是 被人活活打死。
这从东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论和说法,所以圣人受难,正表现其伟大人格 和伟大事业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说耶稣是为了人类赎罪,佛教则有不同的理论依 据。这可以从两个方向说:一是法身示现,以做为凡夫的榜样,表示凡夫也能成佛 。佛由人成,所以,人类所有的苦、乐、祸、福,示现为人间身的佛,也同样有; 虽他自己本身没有苦、乐、祸、福的障碍,为了诱导正在苦、乐、祸、福中的众生 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现同於一般的人类。
人在人间必定有他的身体,有身体必定会遇到身体的所需和所忌,两者产生冲 突,就会发生魔难。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如果不假辛劳而获得佛果,不遇魔难而成为佛,那就没有修行的必要,也 显现不出圣人之伟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後,虽具足六通,圆证三明,他还是在人 间托钵、游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於人,生活所需也同於人,弟子向佛 问讯的时候,也会说到:「众生难度吗?」「身体健康吗?」确少见到佛陀使用神 通来解决众生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是用智慧,以人间通用的方式,解决 人间的问题。
二是从最後身的菩萨或最後身的罗汉来讲,他们从此以後,不再受到三界中生 死的约束和苦难的左右,因此,必须要把无始以来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业全部 清理偿还。这也等於佛世的时代,规定俗人,若发心出家,必须在清偿了所有一切 债务、责任和义务之後;若是犯罪、负债、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许者,均不得 出家。到目前为止,要来我们寺院出家的人,也要求他们首先把所有一切世俗的钱 财关系、感情关系,彻底清理之後,才可进入我们的寺院,而成为走上出家身分的 第一步。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後身菩萨,固然要接受往昔的业报,初成佛时,虽 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烦恼的困扰和苦乐的影响,但是他在没有进入称为无馀涅盘 之前的身体,还是在人间活动,还是会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那就是最後果报的承 受。
不过心得解脱的佛,身体虽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样地受到痛、痒等种种反应,但 是不会因此而生起喜、怒、哀、乐的烦恼,所以,佛的受报和常人的受报迥然不同 ;受报是对因果负责,解脱是从烦恼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罗汉、菩萨以及诸佛,乘 愿来到世间救济众生,那是化现,不是受报,从凡夫看他们,也有生、死、衰、老 、病痛等的现象,他们却未受到这些现象的困扰。
先度众生还是先成佛?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的记载,地藏王菩萨在无量劫以 前,曾为一小国王,与其邻国的国王为友,当时两国的人民,多造众恶而不修善行 ,二王计议,广设方便,救济他们。一王发愿早成佛道,然後度脱如是众生;另一 国王发愿先度此等罪苦众生,令得安乐,至於菩提,然後自己成佛。发愿早证佛道 的国王,就是後来的一切智成就如来,已在距今无量阿僧只那由他不可说劫之前成 佛;另一国王就是後来的地藏王菩萨,以迄於今,尚未成佛。
由这两个例子,所以有人要问:「究竟是先成佛道好?还是先度众生好?」
此与各人的本愿有关,一切智成就如来,在因地作国王时所发誓愿,只说早成 佛道而度众生,未说先成佛道後度众生。也就是说,愿他於菩萨道的圆满之时,即 成佛道,成佛之後,还度众生,他在成佛後的寿命,长达六万劫,当然被他所度的 众生,不可计量。当地藏菩萨,在因地做国王时,所发誓愿是:不愿早成佛道,而 愿先度一切众生,故迄於今,仍是菩萨身分。未愿遵循通常菩萨道之三只百劫的时 限,这是出於他个人的悲愿,不是说众生成佛,都要像地藏菩萨,或者都要像一切 智成就如来。
菩萨依愿力受生,众生依业力受生,菩萨为救度众生而往来於三界,众生是为 接受罪报和福报而流转於三界。菩萨虽在三界,却是已得解脱的自在之身,众生是 被生死业报束缚的可怜愍者,圣位的菩萨,既是自由自在,那麽对於先成佛道或先 度众生,已没有不同了。所以,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在诸大菩萨 之中,悲愿第一。至於其他的菩萨成佛,依照通途乃是经过三大阿僧只劫菩萨道之 修行。
所谓菩萨道,即是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不是说不度众生,就能成佛 。《地藏经》所说的一切智成就如来,发愿早成佛道,也没有说不经过三大阿僧只 劫的修行及度众生的阶段。只是比起地藏菩萨尚在无量劫中行菩萨道,一切智成就 如来是早成佛道了。据此可知,早成佛道救度众生与度尽众生方成佛道,二者皆系 出於诸佛菩萨不同的悲愿。
佛为什麽要度众生?
《金刚经》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又说:「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又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 、众生、寿者。」所谓度众生是佛在发成佛大愿的时候,所立的誓愿,也是在没有 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时候,所抱持的心愿,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萨, 是有众生可度的。
可是,在成佛之後,既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佛,否则便是对立。既然有能度与 被度的关系,便不圆满,并没有亲证法身的全体;因为一旦亲证法身的全体,那就 无内、无外、无彼、无此。例如任何一滴水从海而来又回到海中去,从大海看,所 有的水是属於全体的,只当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 雾。所以《金刚经》又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 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未成佛时的发心菩萨,都要度众生,故有众生可度。因从菩萨的立场来说,一 定有众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虽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但他还要度众生 ;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则是自然运作度众生,自己却已经不再度众生。成佛之後 ,便不度众生,无众生可度,只是众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缘的多少,而能 感得佛与菩萨的化现而做救济;那是众生心中的佛与菩萨,不是佛与菩萨的本身。
所谓善根是众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养,不会增长、显现,越是努力精进求 法,越能感应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化,所谓自助而人助,唯有众生有求,才能感得诸 佛菩萨的应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钟为喻,轻轻地撞就小声地响,重重地撞就大声地 响;钟有响的功能,如果无人去撞,它不会自响;所以,众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 长善根,虽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会帮到你的忙。
所谓增长善根,就是要发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 应;当自己成佛之後,就接受一切众生的感应,而非佛去感应众生。所以,一切诸 佛成佛之後,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为正遍知觉,有求必应──众生有求,诸 佛必应。
佛度众生不是以知识度众生,所以佛的全知,并不是说佛需要知道众生所具备 的一切知识,也不需要通过众生经验中的逻辑理念等的思想,因为他是整体的,众 生是局部的、个别的,他能给众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学习众生的东西,而是众生需 要的,他就直接给予。因此,种种根器的众生,就能得到种种佛法的利益。人间所 谓的分析以及归纳,这都是从个体、局部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体,所以不 能用凡夫的知见去解释、衡量佛的正遍知觉。
人间所见的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从理论上讲是化身佛,在人间像人,在天上 像天,至地狱中像地狱,在任一类的众生当中,就像那一类的众生。他是有形象的 、局部的,需要经过学习,才具备人类所有知识,用这些做为度众生的工具,而使 得众生受益。他同时可以在无量无数的地方,显现无量无数身,度无量无数众生, 而他本体法身是不动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说,由於化身的佛有生有灭,就说法身 的佛有来有去;也不可以说,化身的佛需要具备人类的知识,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 限;其实化身的佛,也就具备正遍知觉,因为他不离法身,可是不能够说,正遍知 觉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见,所见化身佛的知能,而称为正遍知觉。
广结善缘怎麽讲?
「缘」是关系的意思。建立关系称为结缘,彼此曾有交涉的关系称为有缘,自 利利他的关系称为善缘,不涉私欲的关系称为净缘;造成众多的善缘与净缘,称为 广结善缘。
因此,就有人在信佛、学佛之後,到处跑道场,见人就结缘,变成了疲於奔命 、忙於应酬,毫无原则的护法、说法、弘法。如此出钱、出力而无自修的方法,也 没有固定的依止,从表面看,他们的确是结了很多人的善缘;但事实上他们对人、 对己、对道场,都没有做到比较深入有力或有效的帮助。虽然处处都可以看到他们 ,但不一定处处都需要他们;虽然许多人都可以接触到他们,却很少有人能真正从 他们那儿得到有力的帮助。
这种结善缘的方式,就好比用一碗饭布施一个人,可以勉强吃饱,用一石米布 施一个人,可以维持半年的生活;相反的,如果用一碗饭布施一百个即将饿死的人 ,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活命。但是,若以此碗饭布施一个人,至少还能使这个人 多活一天。因此,若以一斗米来布施一万个即将饿死的人,固然是广结了善缘,但 结果是没有一人能够多活一天。所以,广结善缘应该是有原则,且量力而为的。如 果有力量救济全世界而不虞匮乏,那就应该无限制、无分别地平等布施,无远弗届 ,无微不至;如果仅有微弱的力量,则应该集中起来,选择急需援救和护持的对象 。比如说和自己比较熟悉、亲近、关系较深的人,即家人、亲人、师长、友人等为 优先;否则,自不量力地去广结善缘,是不切实际的。
若从三宝的立场来说,广结善缘是指无差别的平等布施。也就是用佛法教化众 生,有教无类,不论程度的高下、财富的有无、权势的大小、地位的尊卑、智能的 深浅,对他们都是有求必应。因此,三宝接受一切供养,绝不挑剔;任何人只要发 心供养,不论数量多少,也不论财物品类,都是以慈悲心、欢喜心来接收。此在释 迦世尊的时代,出家弟子便是如此,他们每日托钵乞食,挨家挨户,贫富不拘,也 不拘食物的的种类、质量,有什麽就接受什麽,有多少就接受多少,直至满钵或适 量即止。这就是以平等心广结善缘,又称为「一钵千家饭,广度有缘人。」布施他 人固然是结善缘,接受布施也是结善缘。
由於一般人的财力、物力、体力、智力和时间都很有限,所以如果盲目无原则 地广结善缘,不但效果不彰,还可能会招致无谓的困扰。有的情形是,虽然自己已 竭尽全力,甚至已影响到家庭的生计、个人的健康,但所得的回应却是令人怨愤、 遭人猜疑,如此的结果更可能因此而丧失了信心和道心。世尊曾於《遗教经》中告 诫弟子:比丘乞化人间,应如蜜蜂从花间采蜜,不得损伤到花朵的颜色与香味。因 此,居士们若不自量力地广结善缘,则三宝虽无意伤你,你却可能因三宝而受到伤 害,求升反堕,岂不愚痴!所以,护持三宝应该有中心、有重点、有原则。应救济 贫病,但也该有轻重、缓急之分,远近、亲疏之别,不能不切实际,一味地讲求平 等布施。
其实,原则性和重点性的护持、布施,也是广结善缘的方式之一。例如:成就 一人成佛,佛能广度众生,你也就间接地与一切众生结了善缘。所以《四十二章经 》中说:「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 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初果圣人)。」乃至饭一已至无修无证程度的大解脱人, 功德当然更大,以此类推。供养、布施、护持三宝,可分为两个重点:
①对於整个佛教的现在和未来有大影响的人、物及其事业的护持,就是广结善 缘。
②对於你所尊敬的佛教人物及其事业,纵然是默默无闻,只要是值得你尊敬而 愿意护持的,就足以证明此人物已有潜移默化的功能,这也是广结善缘。
由此二点可知:对於著名的佛教人物及其事业的赞助护持,未必就是锦上添花 ;对於无名的佛教人物及其事业的供养、布施,也不可以存有雪中送炭的念头,最 重要的是能够掌握重点及量力而为。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