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08:05), 站内信件
|
带业往生等於逃债吗?
所谓带业往生,是净土行者的观念,但在净土经典里面,不曾出现过这样的名 词。所以,数年前曾有密教的瑜伽士和显教的净土行者之间,发生了一场「消业往 生」和「带业往生」的论战。不过,根据《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中说到, 凡夫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仰仗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大誓愿力,虽曾造大恶业,也 能往生彼国。因此,中国净土行者就倡出带业往生之说。
以通途而言,菩萨以愿力来世间救度众生,凡夫以业力来世间接受果报。在接 受果报的同时又再造业,不论造的是善业或恶业,均不能出离三界。造大恶业则下 堕三涂受罪报;造大善业则上升天界享天福;若既造善业也造恶业,则生人间和神 道,既受苦报也享福报,且苦多乐少。唯有修行清净的解脱业,也就是除了五戒、 十善的善业外,再加上修定和慧,直至烦恼断除为止,才能出离生死、永出三界。
而净土法门是殊胜方便,可仰仗阿弥陀佛本誓愿力而横出三界;凡是能够深信 而发切愿,愿生彼佛净土者,纵有生死重罪、无数恶业,亦能往生彼佛的极乐世界 。其後继续薰闻佛法、增长菩提。到了彼佛国土,由於环境殊胜,不但没有再造恶 业的机会,且经过长期的薰闻,使先前所造的恶业种子,也逐渐萎缩,不再发芽、 生长而接受果报了。以上就是「带业往生」的理论。
当然在西方净土,修到位阶不退,证得圣果,再还入娑婆,现种种身相,度种 种众生,其可托胎化生,可变化化生。若托胎化生,一样得接受和凡夫众生相同的 身体和环境,一样会受到众生所受的种种苦痛交迫、煎熬。此对众生而言,乃属业 报,但对这些乘愿再来的圣者而言,虽然也是受报,却不以为苦。所以,虽带业往 生,却未曾逃债,虽身受果报,却与凡夫众生大异其趣。
可见,如不往生净土,便将永远流转於生死苦海之中,一再地造业受报,受报 造业,循环不已,称为流转。若能往生净土,带业而去,消业而还,再来世间受报 ,已经没有苦果的实质,而仅有类似於果报的现象。因此,我们也不妨相信带业往 生、消业受报的观念。但这和造业受报的凡夫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因为一个是自主 的,以愿力来度众生;一个是受业力牵制的,不能自主,是出於苦果和苦因的循环 再循环。
不过,密教另有一套理论,认为可以修持密法,或以某一大修行者的加持力, 能即身消除一切业障,而以清净无障之身心,往生佛国。看来相当迷人,实则此乃 与一神教的神力赎罪、代罪、消罪、免罪的观念有点相似,与根本佛法的因果观念 不甚相应。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这句话,出於《阿弥陀经》,在《遗教经》中也说到「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属於修定的法门之一,又称念佛三昧,或称般舟 三昧,或称一行三昧。在晋译《华严经》卷四十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种 念佛三昧;而《阿弥陀经》则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得一 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心是对散心说的。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号,一方面心中还有种种妄想,那是 散心念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没有杂乱妄想,只有佛号的相续,念念之间, 只有佛号,不念而自念,这便与《楞严经》所说,「净念相继」的功夫吻合。
根据明末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所示,一心可分为「事一心」和「理一 心」。所谓「事一心」也就是心无杂念、心口相应,念念是佛号。自己知道在念佛 ,而且有佛号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称全心念佛。由於专心念佛,即能达成禅宗 所谓「功夫成片」的层次了。再深一层说,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觉 受现前。
所谓「理一心」即是与理相应,亲见阿弥陀佛的法身,弥陀即是自性,西方不 离方寸,那就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境界现前。「事一心」属於禅观、禅定 的层次;「理一心」则是禅悟的层次,这都是禅净双修的结果。以净土的念佛为入 门,达成三昧及了悟解脱的目的。
通常所说的一心不乱,应该是指专心一意的意思。於念佛时,心系佛号、口持 其名、耳闻其声、心无二用,即为一心,则临命终时,即能往生。
念佛的人见到瑞相怎麽办?
念佛法门是属於有相的。《观无量寿经》的出现,就是因为释迦世尊时代的恶 王阿世,篡夺王位,幽禁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及母后韦提希。韦提希在被幽禁处, 祈祷释迦世尊前来慰问说法,释尊应其所感,而以神通於韦提希夫人面前示现十方 诸佛净妙国土。夫人特选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佛陀便为她说了求生彼国的十 六种修持法门。於是韦提希夫人和她的五百位侍女,均证得无生法忍,而得以往生 彼国。
该经介绍的往生西方净土,共分为九个等级。於临命终时,则不论生何等级, 均有见佛菩萨、见莲华台等瑞相现前。故在念佛过程中,若见到诸佛菩萨示现各种 瑞相或净土的依正庄严时,乃属正常。
在《地藏经》所说的地藏菩萨在因地为光目女时,因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并设 像供养,即梦见佛,放光开示,又亲闻佛示现相告。另又在地藏菩萨作婆罗门女时 ,为度其母,乃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形象,即闻彼佛於空中相告,嘱其回家端坐 思惟,系念彼佛名号,经一日一夜,即亲至地狱。也说到,由於忏罪而能见觉华定 自在如来,即是灭罪的瑞相。
如果平时念佛,不以求见瑞相为目的,而是瑞相自现的话,那可能是好,也不 一定是很好。见到瑞相能够使人增长信心,因为他有身历其境的体验,即有真实的 感受。倘若仅为求见瑞相而念佛,念佛的心便不够纯净,瑞相的出现就可能是心神 恍惚所产生的幻象了。
在心理受到刺激、头脑过分劳累或迫切期待、追求灵验的情况下,很容易会产 生幻象。轻者成为神经质,严重则成狂乱的魔障,那时,就需要相当小心了。又由 於虔诚心的感应或企求心的真切下,也可能出现瑞相的幻境;也有可能是由於知见 不正、心态不清,所以引来魔扰。
因此,从正信的佛法而言,念佛的目的不在求其瑞相的现前,如果见光、见华 、闻香、闻声,例如见极乐胜景、见诸佛菩萨,只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只管一 心念佛,这样是最安全的。
又若临终见相,不是出於想像,而是自然感得,此将在下一篇谈到。
万一念佛时常出现瑞相,这并非好事,因为会使得念佛者无法专精念佛,甚至 误导使其离开佛法而成为鬼神用来做为表现异能、宣说外道思想的工具。如果自己 无法辨明邪正,那就不去理它,只要把注意力随时置於佛号,瑞相自然会消失;如 果被它紧缠不放,无法摆脱时,最好去请教高僧大德居士们,依据正信的法义予以 开导。 临命终时见瑞相就表示解脱吗?
可能是解脱,但多半不是。所谓临命终时显现的瑞相,是指奇香弥漫、天乐鸣 空、光环、光束、光团的显现,佛菩萨影像现形、鸟兽齐鸣、香花乍开、草木变色 、风云变化、雷电交作、遗体柔软,乃至火化後出现舍利子等。这些都是由於修善 、积德的福德相。在生之际,为人正直,多行布施,死时即有可能出现瑞相,死後 就成为大福德的鬼神。
如果罪神并行,而福多於罪,贪嗔未除,即成为大力的鬼;如果贪嗔轻微、福 德增上,就生为欲界的天神;如果修行佛法,戒、定、慧三学并重,纵然不出三界 ,也会生为欲界的忉利天和色界的五净居天。在生天以後,依旧能够见佛闻法,供 养十方一切诸佛,常和诸大菩萨聚会一处,渐渐而得出离三界、解脱生死。如果受 持三皈五戒,精进念佛,一心向往极乐世界,命终之时,即得往生彼国。当然十方 世界有无量诸佛,求愿往生,均有可能。
由以上可见,只要能够在人间积福、修善就能够不堕三涂,而能生於人间、天 上,命终之时,多少会有些瑞相;纵然生於鬼道,由於福德之力,於临命终时,也 能发生若干瑞相。有的瑞相只是亡者命终时的自见,有的瑞相能让多人共见乃至众 人皆见,甚至可用摄影、录音等所需的工具、设施录置下来,如此一来,则更可产 生令人起信的效果。
至於身体柔软、面色如生,当然是属善相,可得生天。但也有可能是大力魔神 ,藉此显露其神异,而非亡者本身的功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他们本身大势 、大能的神力,以吸引更多的信徒来崇拜、敬仰他们。至於其他的瑞相,即可以此 类推。
从原则上说,瑞相并不是坏事,它能够鼓励众人去恶向善,但并不表示有瑞相 就是得到解脱;解脱乃在心相,不在物相;物相尚在有相、有为、有漏的层次,直 须到心中无物、无相才能得解脱。《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解脱 是离相不著相的;心中既无相,心外是否尚有瑞相已不重要了。
但是也不能说,临命终时让人见到瑞相,即表示其未得解脱。比如释迦世尊最 後入涅盘时,即有种种瑞相。历代的高僧大德圆寂时,通常也有瑞相。这多半不是 他们本人的表现,而是护法龙天表示欢喜,表示哀伤;欢喜有人得大解脱,哀伤解 脱之人已经远行。既然瑞相多半出自於诸神的神力显现,与命终之人虽有关系,但 并不重要。而且虽对於他人有生信和鼓励的作用,但也不能就此肯定即是解脱的表 徵。
相反的,临终现恶相,不一定证明是未得解脱。例如目犍连、优陀夷、莲花色 等大阿罗汉,临命终时是被人打死,或弃於粪坑,这是他们往昔的业报所致,与此 生的解脱无关。
如何辨明临命终时的魔境和接引?
若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实相无相,故有相的净土 都属於界内,不属界外,那就是人间的净土或天国净土,而不是三界之外的佛国报 土。
所以,古来即有大德以为西方弥陀净土,是属於方便土,或者是凡圣同居土, 不是佛的实报土。但是唐朝的善导大师,主张以阿弥陀佛的本誓愿力所成的西方极 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凡夫若无法从有相的修行实证无相而进入实报土,也可因阿 弥陀佛的愿力带业进入佛的实报土;只是若尚未证入实相而直生阿弥佛陀的实报土 ,他将无法亲见弥陀的报身,只见化身,亦即在无相的报土,不妨有相的化身。
以佛菩萨接引往生而言,绝对是有相的,既是有相,则属虚妄,既是虚妄,为 什麽愿求往生呢?因为如不往生净土,在秽土中难保不造恶业;秽土的环境恶劣, 恶多善少,好像孟母三迁,是为孩子得到向上的教育环境,求生净土的道理,也是 一样。
如何知道是魔境的干扰或是佛菩萨的接引?不在於临命终时的观察和认知,而 在於平时的愿心和修行。平时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以修善 、积福、持戒、修定和闻法等的薰习,成长善根力量,到临命终时,自然感得阿弥 陀佛和观音、势至等的化身来临。相反的,如果,错将极乐世界认为是藏污纳垢之 所,把阿弥陀佛当作是包庇护短之鬼神,以贪心求生西方,以嗔心厌离娑婆,以愚 痴心迷恋现身的妻子、儿女、父母等眷属及财产、事业、名位等的身外之物,如此 之人,临命终时虽然愿求往生弥陀佛国,但他们的本意和弥陀的本愿相违,就很可 能是魔鬼来临而现佛菩萨的形相。此时唯一能够补救的办法,是请有缘的大善知识 予以临命终时的开导,以期彻底放下万缘,一心向往清净的佛国,便可转魔境为净 相了。
什麽是中阴身?
中阴又叫中蕴、中有,就是五阴和五蕴的意思。所谓阴和蕴,是指色、受、想 、行、识五种,乃三界众生生命的组合元素。阴是唐以前的旧译,蕴是唐以後的新 译。三界众生称为二十五有,所谓有,就是有五蕴;不出三界是被五蕴所困,解脱 生死即是出离五蕴的三界。
中国民间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把佛教的五蕴改为中国思想的金 、木、水、火、土五行。其实,五行的相生相克仅属於物质世界。佛教的五蕴之色 蕴就涵盖了全部的五行,其馀的四蕴则属於精神世界。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就成为 三界众生的活动现象。
根据《俱舍论》第十卷,中阴身有五个名字,分别是:意生身、求生、食香、 中有、起,这是依据其性质分的。如:依意求生得化身,因而称「意生身」;又因 其经常喜好寻察当生之处,而名「求生」;依各种喜爱的气味来维持和营养他们的 身体,故名「食香」;因为是处於从此生的败坏到另一生出现之间的过渡期,所以 叫「中有」;他能够产生生命过程中的另一个身体,而他本身却是不藉父母等缘, 乃自然而生,因此又称为「起」。
有福报的中阴身是以好的香气为滋生的食物,无福的中阴身是以恶臭的气味为 滋生的食物。凡是中阴身都有神通,能够见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事物。中阴身的阶 段究竟能维持多少时间?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一直到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为止,不论 多久都叫中阴身;有说中阴身的生命只有七天,他可以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次 又一次地受生为中阴身。但是古来佛教所相信的,是根据《大毗婆娑论》所说的, 人死之後七七日间为中阴,因此而有在人死之後七七日内设斋供养,做布施功德, 祈祷冥福,超度亡灵等的佛事,相沿成为一般的佛教信仰。
其实,人死之後,在另一期生命的出生之前,叫做中阴。三界、六道所有众生 ,死此生彼,都经过中阴的阶段;但无色界众生是定境,没有色蕴,所以没有中阴 。以《大宝积经》第五十六卷〈入胎藏会〉所说,由地狱众生而转的中阴,容貌丑 陋,如烧焦的枯木;由傍生而转的中阴,其色如烟;由饿鬼所转的中阴,其色如水 ;欲界的人及天所转的中阴,带有金色;色界众生所转的中阴,形色鲜白。因此, 中阴身的形状有两手、两脚、四脚、多脚,或者没有脚,都是随著他们生前的形相 ,而显出同类的身相。又根据《俱舍论》第九卷说,欲界中人的中阴,身量像五、 六岁的儿童。欲界的菩萨之中阴则如壮年人的身量且相貌杰出,当其入胎投生时, 必有光明照耀。而色界天人的中阴,则形量圆满和他生前相同。
根据《大乘义章》第八卷说,欲、色二界众生一般皆有中阴身,唯上善及重恶 众生,死後立即往生净土,转生善类,或直堕地狱及饿鬼趣,所以没有中阴。以重 恶众生的业感而言,唯造五逆罪者没有中阴。
又根据《释净土群疑论》卷二,也有两种见解:一说往生净土,不经中阴,因 为命终之时,即生於莲花中,所以不应有中阴;另一说则是,往生净土之人,从此 秽土而生彼净土,是死此而生彼,在这中间当有中阴,不过虽经十万亿佛土,仅如 弹指顷,沿途以诸佛国土的香饭之气滋养其中阴身。这些说法虽不尽相同,但都表 示了中阴身的存在。
从以上的经论资料所见,凡是众生,若在欲界与色界,除了大善大恶能於死後 直升直堕之外,都会经过中阴身的阶段。他不属於任何一道,当他所待投生的因缘 成熟,就会以入胎和化生的方式确定投生的类别。
在未投生之前,可有转变其投生类别的方法。例如得闻佛法,或亲属为其祈福 供养,做种种佛事,便能影响这一中阴身的前途上升;如果由於积怨难消,再加上 亲友和仇敌的干扰,也会使得中阴身改变方向而堕於恶道。所以西藏密宗特别重视 中阴身救度法;即在显教,也主张临终的助念和七七的超度。以佛法来救济中阴, 是召请中阴身来听闻佛法,化解心结,减轻烦恼,也以佛法的力量使得有缘的鬼神 欢喜,以此为其结善缘的功德达到超度的效果。
至於上善与极恶之人其所以没有中阴身的原因,是在於他们没有等待因缘的必 要。就好像有人在大学还没毕业时,已经办好出国留学的手续,或已被公司、行号 、机关预聘,毕业之後,不需要等待工作机会,或到处找工作,这也许是他们的家 庭背景或学业成绩优於一般学生所致。相反的,如果出生便为猪、牛、羊等的家畜 ,表示出生以後,已经决定了他们被人宰杀,做为食物的命运。因此,如果积极修 行、努力为善、信心深厚、愿力坚固,就没有堕落三涂的恐惧。只要以信愿和修行 的力量自利利人,上求下化,便会依信心往生净土,依愿心修菩萨道,不论生於佛 国,或生於娑婆,都是直来直往,毫无彷徨、等待的现象,所以,对信愿具足的佛 教徒而言,并没有中阴身的过程,也不必要他人以中阴身救度法来超度。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