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08:05), 站内信件
|
──────────────────────────────────── □东初琉璃世界12□ 学 佛 群 疑 □圣严法师著 ──────────────────────────────────── 圣严法师法允同意转载 ──────────────────────────────────── 自 序
从体裁、目的与对象而言,这本《学佛群疑》是我在民国五十二、三年间所写 《正信的佛教》的第二册。因为自从民国六十五年之後,该书即受到海内外的普遍 欢迎。许多读过该书的人,不断地向我建议,盼我继续再写一本类似而探讨层面更 广的书,我也觉得有此必要,经常希望静下心来,拟出一百个题目,写上十万个字 ,疏解、说明类似《正信的佛教》所解答而未曾解决的问题。由於事情太多,时间 太少,加上多年来身体多病,所以未能如愿。
到了民国七十六年春,有一位张鸣居士,每几个月都要附印《正信的佛教》一 千及至五千册,分送结缘,同时也一再地敦请,要我赶快再写另一本《正信的佛教 》。我却对他说:「我的体力不济,头脑迟钝,想不出问题,最好你能想出一百个 题目让我解答。」我的本意,以为就此可以不了了之,想不到十天之後,他送来了 几百个问题,写成厚厚的一叠。据说是向他信佛学佛的亲戚朋友们采访收集而来的 。如果照他所提出的问题作答,每题大概只要用三、五句话或十来句话就可答完, 那样的问答,可读性不会太高,所以我还是不想提笔。
过了一个多月,张居士又来问我:「怎麽还没看到问题的解答在《人生》刊出 ?」我说:「我正在考虑采取怎样的方式解答。」因此,我把那一大堆的问题交给 当时《人生》的主编──果淳比丘,要他把问题分类集合成一个个的主题,一共理 出了三十多条,果淳比丘帮忙想出了十多条,我自己也逐渐地发现了二十多条,这 就是本书的内容。
本书多半是由我利用若干时日的晨课之馀,一边口述,一边由果淳比丘笔录。 有一部分是在纽约,由一位正在电台服务的叶小姐笔录,仅有少数几篇由我亲自 执笔,故也断断续续地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在用字遣词方面,可能不甚统一,现 在藉此汇辑成书的机会,仔细地重读了两遍,适度地予以润饰、补充、修正。
本书的内容,既是知识学问的,更是生活和实用的。依据基本经论的观点,运 用浅易通俗的文字,解答人人都想知道的实际问题。
民国七十七年十月六日序於台北北投农禅寺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宝吗?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须三宝具足。所 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所以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 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佛宝是指已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任何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 以,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十方诸佛,都是我们皈敬的对象。但在我们这个世界 的历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释迦牟尼一人。
所谓法宝是指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道理,而我们所知的法宝是释迦牟尼所说的, 因此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所见的法宝是指经、律、论的三藏教典以及 祖师们的注解、语录,是指导我们如何修行而且必须修行的依准。
所谓僧宝是指正在修学佛法,并且协助他人修学佛法,护持众生修学佛法的人 ,是包括菩萨、罗汉以及凡夫僧尼。可是圣僧的菩萨与罗汉,凡夫见到也不认识; 凡夫所接触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间的比丘、比丘尼为僧宝的中心。
僧宝是老师,法宝是教材,佛宝是发明及发现教材的过来人。唯有三宝齐备, 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则仅信三宝之中的佛宝,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无异;仅信三宝 中的法宝,则和一般的学者研究学问无异;仅信僧宝,则和普通人认乾爹、拜乾娘 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宝,相当於学生到学校注册,是信佛学佛的开始。唯有注册之後, 有了学籍,自己才承认是学校的学生,学校也接受你的上课;学生上课是义务,学 校授课是责任。所以,皈依的仪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妇结婚,官员就职,党员入党 ,都要经过宣誓和监誓等的行为,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佛教不会把未皈依三宝的人指 为魔鬼;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 到紧要关头,他们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 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语、顺手牵羊等的恶业和恶习,他们会原谅自己,更 不会防范於未然。如果皈依三宝後,自己会做自我的约束、警和警策,也会受到 同修及师僧等善知识的鼓励、督促、规劝,所以,在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 持的努力等各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请读者不要以为皈依不重要,或者误会尚未懂得佛法和修持,就不够资格皈依 三宝。其实正因为你尚未修行,不会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经知道佛法可信、可学 ,那就应该赶快先来皈依三宝。认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个佛教徒的人,更需要现在 皈依;皈依之後,不论在心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善友、诸佛菩萨、护法龙 天来协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宝,就会增强你的意 志,增加你的信心。
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後才能学佛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红尘」二字并不是佛学的名词,实出於中国文学 的辞汇。它的意思是形容飞扬的尘埃,或是繁华的生活景象。
西汉班固的〈西度赋〉,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这是形容西度长安,人多、事多、钱多,豪华热闹。在卢照邻的诗《长安古意》中 ,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 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 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 为的影响,以及後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 经常使用的辞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 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佛教在中国常常受到误会,一般人常把逃避现实,隐遁於山林的风气和现象, 归之於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其实佛法中,不讲红尘,也没有讲看破红尘, 只有讲到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必须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才能产生身 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的行为 ,佛法称此为造业。其可以造恶业,也可以造善业:造恶业下堕地狱、饿鬼、畜牲 的三恶道;造善业则还生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的福报。但是不论下堕或上升 ,都是在世间的轮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脱,则必须认识六尘是虚幻的、不实的、 多变的。《金刚经》把它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 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若身心处於六尘世间,而不为六尘世间所困扰、诱惑 ,就不会起烦恼,称为解脱之人。
可见,佛法所谓的六尘,是指身心所处的环境。繁华的富贵生涯,固然是属於 六尘,隐退的自然生涯,也没有离开六尘,因此,禅宗有言「大隐隐於廛,小隐 隐於山林」。这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麽环境,都不自在 。山野的狂风、暴雨、恶兽、猛禽、毒虫,或所谓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都会 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无挂碍,处於皇宫、华厦和居於洞窟、茅舍是一样的,何必 要去分别。
通常都说看破红尘就是落发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业失败、婚姻离散 、家庭破碎,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气,在穷途末路,心灰意冷之馀,就到 佛门中找一条安偷生之路,所谓:伴著青磬红,了此残生。这景象是非常消极 、悲观,甚至悲惨的!佛门中的确有这种人,但这绝对不是进入佛门学佛者的通途 和正途。
进入佛门,成为佛教徒,也并不等於出家。佛教徒分为在家与出家两大类,出 家只是少数,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数。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谓将此身心施予 三宝和施予众生:施予三宝是为求法;施予众生是为度众。施予三宝乃为弘扬佛法 、续佛慧命;施予众生则可摄化、救济苦海的众生。能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才 是出家的正确目的。从难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欲;就难忍能忍而言,是承 担如来的家业和众生的苦难,故所谓看破红尘实与出家的宗旨无关。
至於出家学佛,可以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且绝不为逃避现实,乃在和睦人间 、净化人间,也就是佛化人间。如果学佛之後要离开人间,离群索居,那就违背了 佛化人间的旨趣。在家学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则下,对於家庭、社会、国家 都应尽责尽分。所以学佛之後的在家人,他会更积极於人间的生活以及分内的责任 。这也就是大乘佛教将菩萨的形象分为出家、在家两类的原因;出家菩萨是无牵无 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萨是福德庄严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於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 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於恋世型的,对於任何 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 何去?活著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 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於生命抱著无 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 的生活;後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於放得下、 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 生於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於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後世 称为贤者和圣人的型范。
以佛教的观点看,第一类人是凡夫根性;第二类人,类似小乘根性;第三类人 ,类似大乘根性。不过,若以佛法化导,第一类人虽是凡夫,也能够渐渐获得智慧 ,洞察世间现象,为人们减少烦恼,为社会减少灾难。第二类的小乘根性,则至少 不会愤世嫉俗,或者寻短自杀,而会积极修行,早求出离生死苦海。进而也能为人 间留下自我奋发,自我救济的模范和典型。第三类大乘根性者,则能由於佛法的化 导,而赋予无限的生命、无穷的悲愿,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佛化人间, 成就佛国净土;不仅度人,也要度尽一切众生。他们不会因阻挠而失望,也不会因 便利而狂热;时时努力於因缘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却永远精进不 懈,像这样的学佛态度,当然与看破红尘的观念了不相关。
学佛也需要知识和学问吗?
这问题相当含糊,易於混淆。
首先,我们肯定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众 ,懂得越少,就越能专心一意地照著老师所教的简单方法,一门深入,专精修行, 并获得益处。所以,知识程度低的人,甚至没有读过书的文盲,并非就不能得到佛 法的大受用,例如:六祖惠能,传说中他是没有读过书的砍柴人,最後却成了中国 禅宗史上的第六代祖师。
不过据《六祖坛经》的内容和学者们的考察看来,惠能大师虽不是一位学者, 若说他目不识丁,则不可能;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传说中的文盲而能成为佛教 祖师,并对佛教有广大而深远影响的人,尚无第二者。从印度佛教的释迦世尊开始 ,传承以至中国的历代祖师,都是博通五明、内外学问的知识分子和大学问家。
上上等人,不须教育,不须文化,而是自然天成,一通百通;他们能够掌握根 本的理,以贯通全体的事,不是从琐碎的万事万物各别认知中见其统一的理,正如 《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摘叶寻枝我不能」及「入海算沙徒自困」,那是一了 百了,不须琐碎的意思。学法是明理而穷本,学佛是见性而成佛,当然不需知识和 学问;可是见性和悟後,为了利益众生的方便,必须通达经教,充实知识,做为利 生的工具。
中上等人及中下等人,必须依据经教,参访明师,才有修行的依准和学习的方 向,否则,便会成为盲修瞎链。在未见明师之前,或者见到了明师之後,都需要经 教的根据,才能够抉择明师之真假。如果顺乎经教,深入法理,洞明法义,那是真 的明师。如仅以自我的臆测和修持中的感应、经验来自由地解释经教而毁谤正统历 代诸大祖师及三宝的人,即为邪师而非明师。
所以,若有人还不知如何选择明师的话,应先深入经教,确认佛法,再去访求 明师,做画龙点睛式的帮助,假使千万疑问能在一语之下彻底点破,那就是你的明 师。如果一无所知,而去参访明师,就你而言,他还是一位普通的凡人;若是已深 通经教,纵然踏破铁鞋,访遍天下,未见明师,也不会误入歧途;并且既已掌握方 向,便只是需要层层剥落心中的块垒,虽无法一时将无明的黑漆桶顿时兜底打通, 比较起来,还是安全的。
修念佛法门的人,如果没有时间或环境不许可,当然,只要抱定一句「南无阿 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就够了。但是历代弘扬净土的祖师,像卢山的慧远,以及唐代 的道绰、昙鸾、善导、迦才,到明末的莲池、益,以及民初的印光等诸大师,都 是通达儒、释、道三教的饱学之士,也都是佛教史上的大思想家,怎麽能说念佛不 需要经教呢?不通法义而仅念佛,怎麽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净土?所谓净土又有几种 呢?虽然下下等人,不知发问,只知照著去做;但是能够发问,而且经常需要帮助 人家学佛、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也是对於经教法义一无所知,怎麽能够产生劝化 的力量?否则,就是以盲引盲,盲修瞎链,邪正不分,心态不明,目的不纯,怎麽 能够自利利他,达到往生净土的目的呢?
不错,人在正当用功之时,不论参禅、念佛、修显、修密,都要求心无二用, 不得一边修行,一边思考经教,或以经教的内容、法义来时时对照自己修行的情况 ,那是种扰乱,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之前的认清指标及修行以後的印证情况和 指导後学,经教的研读却是不可或缺的。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