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入门>>信愿行

主题:信愿行
发信人: rawkey()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22:45:03), 站内信件
信愿行

诸同学,禅宗法门,以心即是佛为究竟;所以不立语言文字。故曰:“言语道断
,心行路绝。”密法道理,更不可说。今以大家再三启请,又因各们修持有年,
对本法已有认识,姑且随缘,方便说之,不过使大家知道学佛的过程,以作修持
之策进。望大家净心谛听,勿起分别,一起分别,便生知见。

心即是佛一语,是禅宗的根本。无论讲到何处,都离他不开,因一切唯心故,信
愿行三字,有循序渐进的意义,学人往往随便看过,未加审思,故知此三字中,
每一个字都有他的过程与差别。在座诸同学,也有知教理的,也有初发心的,我
且把信愿行三字的过程与差别,略略解释如下: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要重一个信字。但信有真妄之分,其间更要经历
许多过程,如果不明了这种过程,难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发生其他差别。
信字过程,简单说,有下列九种:

一、不信。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但为多以劫来的业力障蔽,故上来对于佛
法,是不信的。以后渐经亲友劝导,或因环境关系,一时为外力促动,乃至一姑
且试之之念,此时表面虽学佛,而心中实未起信。

二、疑信。何谓疑信?疑者,惑而不定也,初学者,一面生信,而又在怀疑。今
天觉得学佛是不好。今天遇一善因缘之人来赞叹,便增加信心,明天遇恶因缘之
人,笑为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与自己矛盾。此种信,名为疑信,然则此疑,
究竟从何处生出来的?当知还是从自心上出来的。试问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
?盖信为真心所动,疑乃业力太重。众生业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将起,而无边业
力即来遮障,不许学人起信修持。此乃佛魔交战关头,何等危险!所以必须断疑
,方能生信。

三、浅信。初学人经过熏习,对佛法稍有认识,疑减信生;但发心不真,其信也
浅。或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识上之渊博多闻,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发
生愿与行的力量。何以故?因信浅,等到利益不见,或环境变迁,便置信心于九
霄云外。这种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阵风,就不知吹到何处去了。

四、深信。学佛人经过相当修持,已得受用,觉得佛法是有真理。从事修持,立
志不变。此时还算不得真正认识,只可说是墙上草,虽说有根,一旦遇风吹来,
还是两面倒。即信佛之根基虽立,而信师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这个法师学禅
,明天又皈依那个法师学密。着境生心,见异思迁。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门
深入的道理。

五、定信。定信即是坚定之信。学人修到此时,熏习已久,业障渐消,信心才算
坚定。如树大根深,风不能摇,信师,信法,独一无二。勇猛精进,不生厌怠。
但风大时,大树还可动摇。如修行根本业障翻动,加以外境压迫,信心还是不免
差别。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六、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真如是如如不动。清净无相。信心到了如此
地步。故曰真信。真信不动。也就同虚空一般,无可动摇。此时自心与佛、法、
师,心心相印,息息相关,无纤毫痕迹,亦无丝离分别。故金刚经云:“信心清
净,则生实相。”信心到了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

照上述信字过程看来,分析似乎嫌多。其实非将此等差别,分析清楚,不能发生
真信。如何能真?去妄即真。所以去妄,是最要紧最直截的功夫。然去妄又谈何
容易,苦要容易,最好先从语言上下手。信字从人从言,即示人以下手方法。大
家必以为此信字是世法上信实之信,与佛法上信仰之信,有何相干?须知佛法不
离世法,言从心生,人以信立,慧明以前要大家守心口如一的戒,其用意即在此


大家不要把心口如一四字看轻了。此戒,即是去妄立信的实际功夫。佛要比丘自
陈过失,即征信故。儒家亦说,言而有信,言忠信等。亦是教人从言语上建立信
字的基础。即以商场论,有数百年的老商店,他们的货物比别家都贵。而生意鼎
盛,经久不衰。别家的货比较便宜,人反不相信。此何以故?因为一则是真一言
堂,货真价实;一则喊价齐天,还价齐地,有欺妄故。即此一点,已可证明言行
不二,才能立信,更可见信字的好处。世法上说:“民无信不立。”佛法上说:
“信为功德母。”足见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希望诸同学,时时审查自己,
是否心口如一,言而有信。切勿信口开河,轻诺寡信。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场,
尚且不够,何能谈得上学佛?

复次,愿字。凡作一事,必先有愿,无愿绝对不成,所以名曰愿力。因为要有一
种愿望,才能发生一种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进。故信心已具,即当立愿。
但愿有小愿、空愿、真愿、大愿之分。

云何为小愿?初学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愿力小。小愿略说三种:一者、求现
世间融乐。即求名利福寿;乃至妻财子禄等。二者、求来世福报。即求来世生人
生天,得大富贵,享受快乐。三者、力求自了,着于涅槃。殊不知名利恭敬,妻
财子禄。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至,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梦,转眼皆
空。生人生天,富贵快乐,总在轮回之中,难逃生老病死之苦。故六祖曰:“拟
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凡此皆是小愿。而妄求涅槃者,只图自了。
不知如来应世,为的是救世度生。苟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执顽空,亦是小
愿。

云何为空愿?空愿如空头支票,不能兑现。即学佛人且肯信心,而业识之障蔽仍
深。偶尔激于情感,一时兴奋,轻立誓愿,心口仍不相应。一愿出口,转身便忘。
或但逞口说,借博虚名。如此立愿,不但易堕妄语,且增违背誓愿之大罪。

云何为真愿?即真实不虚之愿。无论愿之大小,均出至诚,详加审思。愿心一发
,存心动念,不敢随便。任凭景况如何,始终如一,不动瞋恨,便事事和蔼,烦
恼不生,渐渐做到冤亲平等,但其愿真而不大,虽有受用,仍非究竟。

云何为大愿?学佛到了因缘成熟,得遇善知识,澈底明了佛法真义,深知佛恩难
报,发至诚不二之心,立利他无我,宏法利生,众生不尽,我誓不尽之大愿。至
于为法捐躯,倾财尽命,犹属其次。此所谓宏誓大愿。

大家当知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觉。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谓“因该果
海,果澈因源。”不但学佛要立愿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种政策主张,或一种
技术创造,亦必先具真确的见解。具了真确的见解,还须具有坚定的愿望。艰险
不避。百折不回,然后才可达到目的,若胸无定进,固不能成功;而愿力不坚,
必自精神涣散,还是失败。这种事例很多,不必细举。学佛人在自利方面,为明
心见性;在利他方面,为济世度生。济世度生,固是难事,而明心见性,亦非近
功。所以更非立真实的大愿不可,吾人发愿,与发誓不同,故名誓愿。凡违背者
,必受严重谴报。

复次,行字,学佛人开始就要行,所谓依法奉行。但行是根于愿来的。真实心愿
已发,即当照愿实行。若有愿无行,或行之不力,即同口说王膳,不得一饱。所
以无论愿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须难行要行,难忍要忍,粉身碎骨,在所
不计。行不达愿,终不移改。但行字范围甚广,简单说,就是要行菩萨道,菩萨
道即是一度万行。然万行不离六度,依佛说,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
忍辱度瞋恨,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般若度愚痴。此六度均含有度己
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义。然则度人度己,二者何先。

须知人我一体,自他两利,何有后先,盖度人即是度己,度己正为度人。大乘菩
萨,无我相,无人相,故只知利他。惟其只知利他,结果众生未尽,而自己先度
。小乘菩萨,着于我相人相,只知自利,惟其只知自利,故我执难破,结果不易
自度。即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无我,才是彼岸。

总之,信愿行三字,皆由心发。大家现学心地法门,更当时时在心上用功。故六
祖教人:一则曰:“此须心行。”再则曰:“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曰:“
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望大家依心起信,依心立愿,依心力行。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实不虚,如如不动
之义。念念能依如是之心,则成大信、大愿、大行。既真且大,自然心佛同体,
感应道交。

慧明所说的话,都很粗俗,但话虽粗俗,亦不无理由。禅宗古德,谁不懂教,谁
不是以粗俗的话来开示学人。其所以如此者,乃恐学人离开自心自性,专在经教
文字相上枉用功夫,徒增理障故。


--
I am rawk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17.6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