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dian()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8:35:37), 站内信件
|
〔Faith〕谈谈基督教信仰
作者:faith(luke_py)
最初发表:荒谬论坛
我们知道,在许多人看来,特别是对处于汉语语境中的人来说,接纳
信仰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我们总是以为做基督徒,不是犯了失心风,
丧失理智;就是心理脆弱,一有挫折,便慌不择食寻找寄托。被实践
理性熏陶成的实际的中国人,可以将自己的膝盖跪朝长辈、长官,甚
或是强盗恶人,象狗一样忠顺于现实生活中的强势人物或集团,并恬
不知耻地自得其乐,却对为承担人类的邪恶而被钉十字架的一位名叫
耶稣基督的“人”,抱冷漠嘲笑的态度。他们的行为就是从一个理智
清明的人看来,也是愚蠢的。对强力下跪只能说明下跪者连起码的做
人的自尊也丧失掉了,剩下的只有做奴隶的麻木和卑贱。而对天鹅之
死般高贵的灵魂(数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基督甘愿为世人的罪上十字
架,还有谁有此博大的爱呢?)下跪表明下跪者的良心未泯,精神品
格还有纯粹的一面;更何况那位被钉者,其实是超拔于我们纷扰人世
上,用爱和恩典来救赎的真神!
让我们避开自然史意义上的有神、无神之辩,从那逝去的伟大而诚实
的灵魂在短暂的人世所划过的光痕来找寻上帝存在的真实性。
犹太人保罗可以说是生命发生巨大转变的一个典型人物,让我们看看
《圣经》对他这一转变的描述“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
话,去见大祭司,求文书给大马色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
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扫罗行路,将到大马色,忽然
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
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
‘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起来!进城去,你所当作的事,必有人告
诉你。’·········”保罗进城后,一位名叫亚拿尼亚的基
督徒,为他施洗。从此保罗由一位严谨的犹太教徒变为基督徒。历史
上主动将自己命运剧烈改变的人不少,革命时期的一些从旧制度中脱
胎换骨出来的革命者便是很好的证明,不过这些革命者转变的心理原
因我们很容易明了:长期积聚的对旧有秩序的不满和愤懑,及对理想
中的乌托邦世界的强烈憧憬,在一定时期形成一个转折,最终导致做
出一个与自己实际生存状态截然不同的抉择。保罗转变的原因与之有
质的区别,首先:保罗自己不把这一激烈转变归为属世的原因,诸如
自我的觉悟,或英雄的举动等。而是归于他从未思考过的,甚至抱有
敌意的耶稣基督的活生生的作为。其次在转变前,他并未经过一段时
期的心理酝酿,这使的他的转变成为让今人难以理解的一次真正的突
变。更加难以让人理解的是,这位过去的基督徒的迫害者在抉择之后,
面临着曾经是自己同道的犹太教徒的歧视、迫害、囚禁甚至身体摧残。
以及未来了不可知的漂泊生活时,(如在《哥林多后书》中保罗说
“我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乘的船坏过三次,一昼一夜在
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
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兄弟的危
险”)喜乐平安及满怀希望的心绪。保罗的信仰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
说是很难理解的一个奥秘,这个历史进程中看似偶发的事件能告诉我
们什么呢?一位严格恪守犹太教律、十分理智的人,本应安分守己,
也许默默无闻度此一生,象我们所熟悉的周围的那些成功或不成功的
人士,但是耶稣基督自上而下的莅临,使他的日常生活及日常经验突
然断裂,这位看来固执的人被一股强大的异己的力量拖入到完全陌生
的生活境域里,一种脱离旧有生活品质而被赋予永生及无限之爱这一
神圣维度的生活境域里,在这转变的过程中保罗被异象引起的心灵惊
悸征服,理智的有效判断被强制性地悬置了。从信仰的层面,保罗的
经历是极富启示意义的,这启示意义我们将在下面的见证中不断地领
会:真正的信仰是以心灵去拥抱神,与上帝之爱合而为一,而不依靠
知识的论证。
过于看重理性的人会质疑我们所引这则事件的科学性,毕竟年代久远,
保罗的经历又是那么难以为我们日常经验所接受,那么,我再举第二
个例子,圣奥古斯丁是至今依旧保持其思想魅力的基督教思想家,法
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曾经写了一部著作《忏悔录》,流传很广,想
必大家都知道,该书就是模仿奥古斯丁的同名书写作而成。他的作品
影响所及已不限于何种宗派或者宗教,许多人文主义者尽管不信基督
教,但也被他那种敢于象解剖麻雀一样剖析自身的勇气折服,而在心
灵上有所认同,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详尽地描述了他由一个
非基督徒走向基督的心路历程,奥古斯丁生于罗马统治下的北非,他
的父亲不信教,他的母亲却是一个虔敬的基督徒,奥古斯丁从小受到
良好的教育,早年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拥有金钱地位名誉及良好婚姻的
成功人士,他也有可能是一位放纵的好色之徒,因为他17岁就不耐寂
寞,与一位女孩同居,并在次年生了一位孩子。在他信仰之前,就象
浮士德博士一样致力于穷尽知性的寻索,开始是跟随西塞罗学习政治
雄辩术,然后转向学习用恶的原则解释恶的二元论的摩门教,9年学习
后,他又不满足于摩门教思想的思辩性差的缺陷,转而学习柏拉图学
院派的怀疑主义,大约30岁时他遇见了安布罗斯主教,学习基督教神
学理论,这期间他依然故我,放纵荒淫,生活没有丝毫改变,直到有
一天一位客人访问了他,谈起了隐修士安东尼的事迹,那天天气一定
不错,适合在花园里散步谈心,不过奥古斯丁却没有闲情逸志,内心
的风暴把他卷入到那里,他开始了解自己的病根是无法舍弃自己的欲
望,并为此痛苦不堪,在奥古斯丁灵魂深处,旧日的罪恶一一显明,
他躺在一棵无花果树下,任自己的泪水流,不断地对神吁求:“主啊,
你的发怒到何时为止?请你不要记着我过去的罪恶”他哭着、求着,
求着、哭着,突然从邻近的一所小屋中传来孩子唱歌的声音,如丝如
缕,反复回旋“拿着,读吧,拿着,读吧!”立刻他的脸色变了,这
天籁一样的美妙的歌声,似乎非常切近,象街头孩子们游戏时不经意
哼出的谣曲;又感觉是那么遥远,遥远的象从天边外飘来的一样。听
着,听着,神圣的感觉攫住了他的心灵,奥古斯丁在书中这么写到
“我压制了眼泪的攻势,站起身来。我找不到其他解释,这一定是神
的命令,叫我翻开书来,看到那一章就读那一章。……我急忙回到阿
利比乌斯坐的地方,因为我起身时,把使徒的书信集留在那里。我抓
到手中,翻开来,默默读着我最先看到的一章‘不可耽于饮食,不可
溺于淫荡,不可趋于竞争嫉妒,应被服主耶稣基督,勿使纵恣于肉体
的嗜欲’我不再想读下去,也不需要读下去了。我读完这一节,顿觉
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心中,溃散了阴霾笼罩的疑阵。”没有光怪陆奇
的巨大的异象,没有超自然力量的显现,神的恩典是如此平静地介入
到奥古斯丁的日常经验中(我所说的日常经验相对于超验之思而言,
其特征是衡量标准此世的可验证性及具有实践品格),以至于听惯传
奇式经历的我们,几乎感觉不到他承沐恩典时因狂喜感恩而产生的心
灵震颤,以至于那些怀疑论者会以为信仰的经验不过是神经错乱的人
的自我心理欺骗。抛开这些我们且不论,尽管奥古斯丁的信仰经历看
似与保罗有天壤之别,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不论是被动,还是主动,
都是敞开心灵去接纳神恩,打开通往属灵的真实世界之路。
20世纪是人本主义兴盛的时候,在政治上,自法国大革命起,接连不
断出现大规模的社会政治热情,演发出狂热的革命行为,革命的后果
略通历史的人都知道,在热情消退之后,历史依旧回到原有的轨道上,
革命不过是给这个苦难的大地多添了一些死无葬身之地的孤魂野鬼罢
了,有意味的是革命的推动者无不高举自由公正的大旗,期图在人间
社会建立一个崭新的“天国”——乌托邦,而人类的政治实践表明,
这些理想中完美的社会形态无不最终以血腥暴政的失败收场。随着政
治革命的方兴未艾,思想界也由神本主义景观象人本主义景观转化,
开始了所谓“世俗化”进程。许多思想家认为,近代以来,生物学、
心理学、历史学发展证明了人不依赖他者的本质,即不存在上帝造人
这一事实,他们为人类的独立自主而欢欣不已,认为人类的地位和价
值大大提高了,尼采有句名言广为人知,“上帝死了”,这句话在某
些人眼里,被看作上帝退出历史舞台时绝望的哀号,及人类向开始掌
握自己命运的历史进军的号角。各种社会变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
存在哲学粉墨登场,让人应接不暇。人类似乎真的象脱开母亲怀抱的
婴儿,摇摇晃晃地向远方走去。然而在这时,我们遇见了一位杰出的
人士,她以自己传奇般的经历,见证了充满生命活力的基督信仰,这
位女士就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西蒙娜·韦伊。西蒙娜·韦伊出生
于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家庭,父母亲都是不可知论者,家庭从没给予
她任何宗教教育,不过通过阅读她还是受到一些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大学期间,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无论行事说话都有明显的唯物论色
彩,曾以“红色童贞女”而闻名,大学毕业后,此人积极参加各种政
治活动,撰写政论文,她不仅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并
深入工厂,与工人阶级同甘共苦,在艰苦的劳动中,她体验到生存的
艰难。工厂岁月不仅摧毁了她的健康,工人的苦难和受奴役的经历也
在她的心灵里留下永远伤痛的疤痕。离开工厂时她“可说身心均以破
碎”,带着破碎的心,她来到一个位于葡萄牙海边的渔民小村,“一
天傍晚,天空悬着一轮满月,在海边,渔人的妻子们排着长队在渔船
间穿梭漫行,举着烛光,唱着肯定是非常古老的赞美歌,带着一种令
人心碎的忧伤……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让人心酸的歌……此时,我
心里猛然悔悟到,基督教卓然是奴隶们的宗教,他们不自己地归属于
这种宗教,而我也不例外”从渔民妻子举烛唱歌的诗意的贫困中,西
蒙娜·韦伊体会到基督降临的意义。不过此时,她虽然认同基督,在
理性上,还是极为排斥,毕竟她还没有与神交会的体验,而知性上的
了解更多的是让人感到不可靠。这一切的改变还需假以时日。
事情发生在1938年,巴黎,西蒙娜·韦伊的头痛病犯了,为了止痛,
她不断地背诵一首叫《爱》的宗教诗“爱神欢迎我到来,但我的灵魂
在退却,感到他的尘埃和罪孽。我看到的一切,使我开始就松缓,细
心的爱神/朝我走来,亲切地问我,是否需要什么”在重复中,背诵
加入了祈祷的品性,她需要什么呢?他能给她什么呢?“通过苦难,
存在着一种爱,它类似从亲爱的人的笑容中看到的那种爱”这种体验
很奇特,没有任何观念和想象掺杂,爱以具有位格的在体突然出现在
西蒙娜·韦伊的意念里,这一瞬,正如西蒙娜·韦伊所说“基督本人
降临了并抓住了我”神与她有了类似于人与人的交流。她吃惊地发现
以前一直认为抽象概念的上帝竟然是一个具体的渴望与她交流的活的
存在,就象人一样。(需要提及的是,西蒙娜·韦伊是严谨的哲学家,
对自己的体验有非常清楚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心理期待后的一种幻象,
但在这一经历中,她显然并没有将其划归心理暗示“我完全肯定,在
我完全坚信我的爱不是幻觉意义上讲,上帝是存在的”)现在她应该
怎么办?无条件地接纳吗?她的理智依然阻挡在那儿的不可逾越的山
峰——她对任何要求放弃理性思考的观念都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因
此她依然故我,没有理会生活中这一奇妙的时刻对自己有何意义,谈
到这儿,我们可以想见这位小姐是多么的顽固,简直是冥顽不灵。但
是不要紧,“爱是恒久忍耐”,3年之后,大约在1941年9月,显灵的
上帝又一次“搅扰”了她,“有时,正当我在背诵时,或在其他时光,
基督本人也在场,这比第一次基督突然在我面前更现实,更扣人心弦,
更清晰,充满更多的爱”基督的再次莅临不仅让她明白“最珍贵的善
不是寻求到的,而是在期待之中的。因为人不可能通过自身力量找到
它……”,而且也彻底击碎了女士的骄傲心灵,击碎了她堡垒般的理
性,后来,我就不用细说了,虽然她没有受洗(仅仅因为她对天主教
体制有所不满),但她开始在教堂展放圣体的祭坛前度过漫长时光,
几乎每日参加弥撒,甚至数着念珠背诵经文等等。西蒙娜·韦伊短短
的一生(因为工厂的劳动彻底摧毁了她的健康,她只活了34岁)活生
生地见证了上帝与人在当代的历史性邂逅,这位道成肉身的神在举世
喧嚣:上帝不在场时。避开浊乱的俗世,悄悄来到一位思想敏锐、渴
慕真理的女士身旁,带给她人世未有的大爱。而西蒙娜·韦伊在与自
己的理智反复挣扎后,敞开心灵拥抱神恩,其勇气和决心让我们固执
于旧有观念条条框框的人来说实在是汗颜。
上述3个见证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什么呢?信仰是
个体的偶然存在与上帝的无限存在灵光乍现般的相遇,基督信仰是一个
奇迹,是一个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奇迹,是让世俗的人难以置信的奥秘,
在信的过程中,个体心灵的大门被福音的信息击穿,神圣之光连同恩
典流入,照亮心底深处那或孤苦无告,或冷酷无情的黑暗,灵魂开始
与拥有无限爱意的上帝结合在一起。信仰要求我们有生存的参与,信
仰的人要把一生典押给神,是要担风险的,这风险就是你要由死入生,
从新做人。信仰不是知识、理性,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一位
犹太教神学家这样回答他人对信仰的质询“假如这是一位人们可以谈
论的上帝,我是不会信仰他的。然而,这是人们可以与之谈话的上帝,
所以我信仰他”,的确,一旦人们期图象了解自然那样从知识上了解
神,神就蜕变为我们心智范围内的有限存在,这原本与神超验的本质
相违背,从这个意义上说,尼采一句“上帝死了”,不失为一剂清热
解毒的好药,死去的不是我们祷告祈望的位格的神,而是通过繁复论
证的观念神。我如此说,并不是认为知识的论证是无效的,对神存在
的可靠性做有力的理论表述包含着合理而真实的要素。我们所要做的
是,不以论证替代神本身,神是我们经验到的,而不是论证出来的。
说道这儿,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用
五种途径论证神,1 宇宙第一推动力,没有这一推力,任何物体无法
转动。2 第一原因,没有它,任何原因都无法在宇宙中发挥作用。3
必然的存在者,没有它任何存在都无意义。4 最美好者,没有它,善
和公义毫无存在的价值。5 智慧的主宰,没有它宇宙无法呈现秩序的
状态。他的观点在中世纪非常有市场,但到了近代,哲学家康德提出
批评,说你的论证看似合理,其实大错特错了,为什么?因为你的论
证过程有问题,人的知识(感性、理性)只能在所感知的范围内有效
和可靠,一旦逾越这一范围,就让人怀疑其可靠性了 ,而你的上帝
论证由人的知识推论到无法证实的东西,推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需
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此说一出,原来以为坚不可摧的神学大厦
轰然坍塌,对类似托马斯·阿奎那这种形而上学论证的怀疑很快波及
到对神存在与否的怀疑,基督信仰由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从这个例
子可以看到,过分依赖知识论证非但不能帮助人们认识神,有时还会
带来很大的危害。
信仰也不单纯表现为超自然的神迹,我并不否认神迹,但把信仰等同
于各种救苦救难的救命稻草,实际上曲解了信仰的功效,甚至有流于
偶像崇拜的危险,试想一位时时希图神在日常生活中给他带来各样世
俗好处,而不顾及其它恩典的人,与一位拜佛求香的信徒有何分别,
只不过崇拜对象不同而已。神决不会允许自己被象偶像一样对待,基
督信仰与偶像崇拜的本质区别是,一位偶像崇拜者可能会得到奇迹的
帮助,但他所改变的不过运气而已,永远不会脱离世俗生活。
而对于基督徒,神的恩典自上而下进入到信仰者的日常经验中,使他
旧有的世俗化的生活形态发生了质变,被赋予永生、爱、正义和自由
等神圣的品质,神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依旧是一粒,若是
死了,就结出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
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一个真正的信仰者决不会渴求神迹
来保命存身,使徒们前仆后继以身殉道就是明证,体验上帝无限之爱
是无比美妙的,但这种恩典只有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耶稣基督,
勇于面对世俗生活中种种困厄的人才能享受。
信仰也与民族无关。信仰是神与个人之间的亲密交流,神把恩典放
在所有人面前,并不以他的民族而有所区别,我们首先作为人,一个
个体的人与他交流、问询。选择信仰是一个人在生存论上的决定,决
定自己以何种方式去活,神在这里给了我们信与不信的自由。以民族、
文化及历史的理由拒绝接纳福音则是心态的问题,现在确有很多人从
传统习惯的角度来看基督信仰,认为接纳基督有损中国人的民族性,
他们忽略了自身的真实存在,基督信仰真是与中国人水火不容?中国
民族性的缺陷久为国人所知,我在这不多说,只提一点,基督精神所
带来的罪感和爱感的确为中国文化所欠缺。而欠缺这些品格的文化除
了一些琐碎的道德教条外,就只剩下根深蒂固的奴性了,这评价不是
我做的,是鲁迅提出来的。
-- 基甸 [email protected]
§认识上帝是智慧的开端§
〔基甸连线〕http://www.ccim.org/~chengs/Song_favor.html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6.19.28.2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