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满江红---美文佳作】>>飞舞(-aoding-):飞舞时空>>想 像

主题:想 像
发信人: -aoding-(静语蓝山)
整理人: aaaachi(2004-03-01 08:58:54), 站内信件
  
 
 
    你有一双翅膀吗?有的。美丽的翅膀载着你升天入地,攀山越海,忽焉东瀛而西欧,忽焉太阳系而河外星系,俄顷又冉冉下落,混迹红尘,俯察自然,深入人心之窍,芥子之微。这翅膀,就是想像。
    想像,就是女娲手里的泥团,仓颉眼底的鸿爪,“倚天万里须长剑”的长剑,“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花容。
    时下有人争议散文能不能虚构。这个吗?散文容许想像,自然就容许想像范畴内的虚构。《逍遥游》纯粹是庄子的凌虚御风,《神女赋》不过是宋玉的高唐遗梦,陶渊明的“桃花源”无迹可寻,范仲淹据说从没有登临他笔下的“岳阳楼”。古文如此,今文也一脉相承。随手打开一册漓江出版社编辑的《今文观止》,开篇就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拿洪水比喻滚滚而来的新思潮,接着就是陈独秀的《袁世凯复活》,用袁氏阴魂不散强调他仍在世间蠢蠢而动,后面还有毛泽东的《愚公移山》。借古代的寓言鼓舞今人的斗志,这些,都属向壁虚构。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叙长妈妈聊天:从前有一个书生在古庙里用功,晚间遇着美女蛇勾引,幸亏被一位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帮他用飞蜈蚣杀死了蛇精。——这故事,在长妈妈嘴里是听来的聊斋,在鲁迅笔下,是借重他人的志异。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全是真实的谎言。
    说到这儿,你也许会叫起来:《差不多先生传》是杂文,不是散文啊!是吗?就算是杂文,也帮不了你什么忙。你想,既然杂文能嫁接虚构,而散文和杂文之间,难道还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
    艺术的真实绝非生活的真实。瞿秋白的《那个城》,应该算是地道的散文了吧?那城,喻指俄国大革命后的大破坏,城中的那个小孩,喻指中国。——瞧,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虚拟。
    台湾散文作家中,王鼎钧头上悬有联想律,心中藏有寓言癖,爱在联想和寓言的幌子下贩卖清一色的虚构。而余光中最善畅想、狂想,当然也可以武断地认为,余氏最善虚构。
    即使是理论,不,即使是科学,严格的,一丝不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也常常要借助想像,因而也就要借助虚构。
    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假说,不是愈来愈被证明为真理。
    我们常说“假如……”,“假如”的门后就掩藏着虚构。
    我们常说“设想……”,“设想”的窗外就游荡着虚构。
    列宁说:“必须幻想!”而“幻想”,更是虚构的同胞姐妹。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任何一个能够作飞针走线状的人,都能使我们看见一根实际并不存在的线。”虚构,有时比真实还要惊人。音符无形,却荡气回肠。照相捕捉的是影子,却历历在目。你抓不着彩虹,彩虹却能抓住人心。时光看不见,摸不着,道不明,却无时不在改变世界,包括你。蓝图只是画在纸上,有时比太阳还光辉夺目。空气没有形状,也不可把握,然而,有谁敢在它面前捏紧鼻孔,哪怕仅仅五秒钟。
    思想呢?思想就其本质,乃实践的升华,乃天底下最为牛皮的虚构。世界的大格局,表现为人与人的竞争,人与人的竞争,落实在大脑,而大脑与大脑的较量,归根结底在于思维的力度。——其中,就正包括想像的激情。
    如果没有想像,那世界就要退回到洪荒以前,变成一片昏昏噩噩。云不知为谁出岫。鸟不知因何而啼。春眠总是不觉晓。花落何须知多少。是想像装扮了世界。自然之神因想像而妩媚,人类因想像而生机勃发,阔步前进。泰戈尔那老头儿说得多形象啊:“穿着衣服的真理总是发觉事实太紧身,只有在想像中她才能轻松自如。”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