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千秋岁---古今评论】>>【文化】>>网络文化怎么就“病态”了

主题:网络文化怎么就“病态”了
发信人: -aoding-(静语蓝山)
整理人: yerk(2003-03-22 20:23:21), 站内信件
 
 
    日前从某报上读到一篇文章:“病态的网络文化”。这是一个很斩钉截铁的判断,使得我禁不住要看看网络文化到底怎么“病态”了。

    作者含糊了半天才道出个所以然,认为“各种稀奇古怪的网名齐齐登堂亮相,在网上形成一道堪称奇怪的景观……一些‘奇才’为了达到‘名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专找刁钻古怪的字词,甚至没有了起码的美丑标准”,诸如“天生杀人狂”、“性虐者”、“我是疯子我怕谁”等。还有在一些网站聊天室里“充斥了大量的污言秽语,跳跃出的每句话几乎都出口成‘脏’”等等。

    我不能说作者这样认为完全没有道理,但我不太清楚这些与网络文化到底有多大关系,或者说,这些在网络文化中到底占据多大的份额。关于“网络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沈杰认为,它“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和”。那么,我们仅仅因为见到有那么一些人用了稀奇古怪的网名,在聊天室里用了些“污言秽语”,就可以断定,人们在互联网上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就是“病态”的吗?这显然是一叶障目,孤陋寡闻,以偏概全,一根竹竿扫一船人嘛,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搞懂网络的价值和意义。

    网络开辟了人的生存方式的新纪元,它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前所未有的,它所提供的信息量之大、速度之快、服务项目之多,是其他任何形式不能替代的。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前两天,我去舒芜老先生家拜访。老先生80多岁了,已不能下楼,几乎每天蜷在家里,但他的谈吐仍然很现代,他有很多在一般媒体上见不到的信息和见解。一问才得知,老先生每天都在上网。网络使他始终保持着耳聪目明,始终有能力进行思维、创作和社会交流。

    现在的许多报纸对一些最新发生事件的评论不超过24小时,是什么实现了这种神速?网络。一个重要会议的召开或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后,我们几乎同时能获得许多相关资料,是什么提供了这样的保证?网络。当一个人遇到急难的事需要救助时,立马就能得到他国异邦的回应,是什么提供了这种方便?网络。而这些对于网络功能来说仍不过是“小儿科”,更大量是网上新闻、网上论坛、网上教学、网上通信、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网上阅读、网上军事指挥等等,其在线人数不计其数,受益者亦不计其数。上周笔者为查阅一个资料,用“论坛”二字检索网站名,一进入便出现两千多个;再用“历史”二字检索,出现了三百多个。而这些网站同时在线的少则数千人,多则几十万人。我想以上这些大概才算是上网者的主流,才是网络服务对象的主体吧。现在有些人根本就没有了解网络的真正价值和作用,只是沾了一点皮毛,在网络的边缘蜻蜓点水般地忽悠了一下,发现了一点看不太顺眼的东西,于是便大呼小叫起来,恨不能一拳头将其击个粉碎。

    作为人们精神的载体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不能否认网络中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比如聊天室中一些不健康心理的表露,但我们要看到它到底是主流还是支流,是洪流还是细流。要知道,人类自从有发明创造以来,就既有其积极的效应,也必然有其负面效应,当第一把斧头发明出来时,极大地提高了砍伐的效率,但却也能用它来杀人;当第一束电流发明出来后,它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可是它却极容易引起火灾;汽车、火车、飞机使人们行走的速度提高了千百倍,使地球变成了村落,但也能导致人的死亡,而且汽车灾祸已成为人类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诸如此类,我们是否因为这些负作用而斥之为“病态的斧头”、“病态的电流”、“病态的飞机”和“病态的汽车”呢?如果认为这样说话倒显得有些“病态”的话,那么就不必对网络上暂时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大惊小怪、大呼小叫。

    我之所以说这些现象是暂时的,是因为我有一个预感,它会自生自灭。曾记否,当年人们晃呼啦圈,晃得似乎整个城市都在动,现在人们还晃吗?当初进舞厅,唱卡拉OK,多么时兴,媒体上发多少文章也止不住,现在还有多少人上这些地方混?再近点的,酒桌上、聚会中多少人对黄段子黑段子津津乐道,现在说的人还多吗?我相信网络上的这些东西也一样,我们对此丝毫不用惊慌,更不必大呼小叫,一方面我们可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加以限制,另一方面也要相信,一些人玩着玩着自然就觉得没劲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