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aaachi(拈花微笑)
整理人: yerk(2003-03-22 20:13:28), 站内信件
|
首先声明,不是和如空老大对着干,只不过刚好今天下午有点空余时间,于是在看完老大的贴子之后,有感而发,顺便一论。
糊涂一般是种生理状况。一个人如果对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表现得莫名其妙,“众人皆醒他独醉”。同志们、朋友们就会老实不客气地说:这家伙这么糊里糊涂。有一个故事:说某人讲了一个笑话,有的人当场笑了出来;有的人听了不明白所以,在晚上睡觉时想着想着突然悟到什么,笑醒了;还有的听了莫名其妙,到了第二天还问讲笑话的人,“你昨天到底讲的是什么”。这第一种人可以说是聪明的人,第二种人是迟钝的人,第三种人则是糊涂人了。
真正的糊涂人,大多只会给大家的生活和工作,制造点活跃气氛,增加点幽默情趣。他们对周围的人,通常不会有太大破坏性,以弱者的姿态出现。所以在人们共有的同情弱者的心态下,通常会活得比较畅快,大家都会让着他们,迁就他们。如果他们抱着与世无争的态度,通常会活得比较容易,所谓“知足者常乐”。
呵呵,更多的情形是——把糊涂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存技巧。表面上不明就里,不置可否,其实心里明白得很,精明得很。郑板桥同志的名句:难得糊涂,是共同信奉的真理。对于那些本应认真却难于认真的事,假作糊涂,已是人们的一个自我保护的硬亮。
国人的国民性是善内斗,喜拆台。那些看上去精明的人,有成绩的人,容易成为众人针对的目标,“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市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就是国人的普遍心态。在这种生存环境中,若要自保,只能假装什么不懂,把板桥同志的墨宝,作为自己的座右之铭。我在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人的办公室里,书房里,见过不知多少次这张条幅。可见,这已是众人自我保护的一种必要手段。
既然众人皆喜“大智若愚”,那么双重性格、假面具等本带贬义的词,其实现在使用起来,已没有多少道德谴责的含义了。有时,有的人还带有点自得地以此形容自己。在这难得糊涂、大智若愚泛滥的年代,我倒喜欢跟那些有点真愚的人交朋友,起码他能用真性情、真面目对人,少点机心,多点快乐。正是难得一乐也。
面对伪君子与真小人,你们选择谁?
----
评是非得失,论成败兴衰。
【评论空间】
特约评论员——拈花微笑(aaaachi)
编号:006
我是006,比007还排名靠前一号呢,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