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其他内容>>基督教与历史和艺术>>达文西、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下)

主题:达文西、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下)
发信人: jidian()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5:16:39), 站内信件
艺术家的宗教心灵 ——
        文艺复兴三巨匠□达文西、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下)         陈韵琳

———————————————————————————————————


【米开朗基罗的宗教心灵与神秘体验】

    米开朗基罗一样是集雕刻家、诗人、艺术家於一身的典型文艺复兴时代的
人文主义者。

    他比达文西、拉斐尔都多了太多的冲突与矛盾。一方面他支持佛罗伦斯走
向市民社会;但他的艺术支持者,却被迫是屡屡破坏市民社会的教皇。一方面
,他受萨佛纳罗拉(自由传教者,曾短暂主持佛罗伦斯市政,典型清教徒思想
,可算是中世纪思想的残存者)的信仰影响;但他骨子里却有艺术家热爱生命
、自由的信念。一方面他爱佛罗伦斯;但他最重要的艺术作品,却都是出自罗
马。他老是觉得有人要迫害他毒死他、相信自己一定活不久;但他却是文艺复
兴三巨匠中,活的最久的,共活了89岁。

    当劳孔父子雕刻(BC200-50)於1506挖出时,米开朗基罗亲临现场观赏。
这个企图拯救特洛伊城而□密、被诸神惩罚让大蛇咬死的孔劳父子悲剧,不知
名的雕刻家将之雕刻的十分传神,从面目表情、到肌肉肢体的挣扎,全呈现出
剧烈之痛苦与恐惧。

    米开朗基罗深受这雕刻作品的震撼,而他早期的艺术作品,的确充满与上
帝搏斗的意志。

● 1.大卫像与圣母悼子 —— 人文主义者与清教徒的心灵冲突

    譬如他的大卫像,原本是个形状奇特数百年没人想用的大理石,米开朗基
罗巧夺天工雕刻成大卫像。米开朗基罗却是用大卫战胜巨人哥利亚的圣经故事
,暗喻动汤不安的佛罗伦斯面临外来强敌(神圣联盟与麦第奇家族),最终一
定会是市民胜利。因此这大卫像充满人文主义的精神,奋发向上与命运搏斗的
激昂。

    可是同时期雕刻的圣母悼子,却又充满清教徒式的思想。当人家质疑圣母
太过年轻时,他的回答是:「贞洁的妇女会比较容易保持青春,没有淫乱钻进
心胸的妇女,身体是不会受多大影响的,我也相信,上帝会用这样的方式让她
证明自己的贞洁。」

    这种人文主义者与清教徒的心灵冲突,意味著米开朗基罗的心灵世界,永
远不可能摆脱宗教信仰的强烈影响力。的确,晚期的「最後审判」将再现这种
冲突。

● 2.西斯汀教堂天花板壁画「创世纪」 —— 上帝是何等严厉

    西斯汀礼拜堂天花板的创世纪系列,一样是在宗教画中暗指人文主义的精
神。其实整个绘画过程就是一场激战与奋斗。

    米开朗基罗说:「我是被迫的,我的艺术是在敌视的环境中成长的。」因
为爱其才的教皇朱力阿斯二世,却跟他个性相克水火不容,而米开朗基罗刁钻
难相处的个性,也造成他四面受敌的窘境。

    我们会发现,米开朗基罗透过创世纪,几乎是控诉上帝毁灭与严厉的属性
,他宣告毁灭的命运,而不是爱的福音。

    首先他绘出上帝创造天地的全能与威严。但创造亚当时,上帝与亚当的手
若即若离,这已暗示出人类未来的命运。当亚当夏娃被逐时,夏娃羞惭,可是
亚当却愤怒无比的向逐出他们的天使摆手,彷佛是说,你不要我,我也不要你!


    画大洪水时,米开朗基罗甚至刻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扶持,用以控诉
上帝的严厉不近情理没有爱意。这一系列绘画,到底是宗教式的?还是人文主
义式的?仔细分析处处看到米开朗基罗暗藏的玄机。

● 3.朱力阿斯二世铜雕、奴隶系列、夜昼晨昏
                     —— 艺术能否挣脱政治拥有自由?

    米开朗基罗十分痛恨朱力阿斯二世。但他却又受制於朱力阿斯二世。他曾
离开罗马拒绝再为朱力阿斯二世创作,却差点因此引发战争。因为朱力阿斯二
世权力欲、驾驭性格很强,又好战。

    朱力阿斯二世曾要求米开朗基罗为他雕像,这尊朱力阿斯二世铜雕像,三
年後就波隆那起义的人民融成大炮。这大概是米开朗基罗最不痛惜自己的艺术
品被糟蹋的一次。

    西斯汀教堂天花板壁画画完後四个月,朱力阿斯二世去世。米开朗基罗受
命为朱力阿斯二世陵墓雕刻,米开朗基罗再一次透过雕刻暗有所指。他刻了摩
西,摩西有引领百姓脱离奴隶生涯的含意,然後他刻了垂死奴隶、受束奴隶,
以其肌肉的张力、痛苦的表情,表达到死都还抗拒著挣扎著,不肯臣服於受囚
的命运。

    1529年,米开朗基罗带领人民保卫佛罗伦斯不陷入教皇与德皇的勾结侵略
,结果却失败了,他授命雕刻征服者麦第奇家族宗庙所在地□麦第奇教堂。这
再一次是艺术被迫臣服於政治。

    综观其一生,米开朗基罗一直无法摆脱艺术自由,不用再受制於政治,管
他是有钱家族、或教皇的政治威胁。米开朗基罗将其郁闷不平表现於雕刻作品
中。他雕刻了夜、昼、晨、昏四个人身像。其中以「夜」暗喻最强。

    夜、昼之上的麦第奇.朱良诺,手上拿著金币。晨昏之上的麦第奇.罗伦
左,左肘紧闭钱盖箱。他以这种方式讽刺征服者。

    我们可以说,米开朗基罗早期中期的作品,这种充满人文主义的精神,是
跟争取自由□是市民的自由、也是艺术家的自由□绝对相关的。他要搏斗的对
象总是有权有势难以挣脱,正是因为这样,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才会有这麽
强的悲剧性他对上帝的理解,也是严厉不近情理的暴君。

● 4.最後审判 —— 上帝的形象是否一如教皇?
                   我的艺术真的呈现了我心灵的罪恶吗?

    这样的信仰理解,直到晚期画西斯汀礼拜堂的祭坛画时,仍旧十分的明显
。这大幅壁画,就是有名的「最後的审判」。

    此主题呈现死亡、面对审判的绝望与痛苦。米开朗基罗透过此主题,反映
了罗马在1527年的大掠夺之後,弥漫在社会上灰暗不安的气氛。而米开朗基罗
画此画当时,自身也陷入了信仰与艺术的精神危机中。

    米开朗基罗碰到怎样的危机呢?纵而言之,他从艺术自由的心灵抗争转向
另一抗争□□艺术是否有罪?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品,最擅长的就是雕刻人体,
尤其是男性裸体,他非常能掌握、也很喜爱男性裸体可以呈现出来的力与美。
但也因此常遭「道德沦丧」的非议。

    此外,米开朗基罗面对艺术自由与教皇政治驾驭的冲突,所呈现出来的人
文主义精神,也常转化成人对抗上帝,暗藏在艺术作品中。

    这一切,到这时突然在米开朗基罗内心深处迸裂出精神危机来。然後转化
进入「最後审判」中。这幅画表现基督挥手之际,审判裁决立现,善者生天,
恶者入地狱。这种两极的世界,在整幅壁画中透过画面妥善的切割,铺陈成一
个个故事。正因为画此画时面对外在和内在的双重精神危机,此画也强烈表达
内在情感而非外在美学追求。这就是为什麽艺评家从米开朗基罗此画起分割,
归属於另一个艺术时代的开启。

    在这幅大壁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就是米开朗基罗画了「圣巴托罗
谬」这个圣人。其实这个圣人跟米开朗基罗不合,米开朗基罗曾因此受苦,但
此圣人後被迫害遭剥皮而死。米开朗基罗将圣巴托罗谬画成左手提著自己的皮
囊,右手拿刀的模样,显然是藉此交代此圣人的生平。但暗藏玄机的,臭皮囊
上竟然是米开朗基罗本人的肖像,算是画家在画作上「署名」的方式。为何以
臭皮囊署名?米开朗基罗是要说出此圣人曾迫害自己的恨意?还是要显示作者
自己面对基督的心情,信仰的情感?

    赏析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直到「基督审判」时期,米开朗基罗都把上帝描
述的极其严厉,是审判者而不是爱的化身。米开朗基罗也在画中一再表明自己
反抗这样的上帝的决心。他彷佛是把这一生都胁迫他的教皇,变成上帝的化身。


    在「基督审判」,在基督挥手裁决之下,他透过圣巴托罗谬交代自己一生
充满敌人,更透过敌人的手,交代自己不过是个臭皮囊。奇怪的是,这交代,
却是用他晚期创作最高峰的祭坛壁画来表明。那种争取艺术自由、争取艺术家
尊严、争取人文主义式的英雄的米开朗基罗,很明显的在转型中。

    「基督审判」,的确结束米开朗基罗的过往,开启他的未来。

● 5.保罗与彼得 —— 重新与上帝相遇相识

    从此以後,米开朗基罗每幅画或雕刻,彷佛都在铺陈自己面对上帝的心灵
世界。世界□□管他是市民对教皇、权势家族的抗争,或罗马城的危难,渐渐
都消退了,剩下的是他与上帝一齐面对自己的一生。他要让自己的一生摊平在
上帝面前,跟上帝交谈并结案。

    米开朗基罗有生之年的最後两幅画是教皇保罗三世委托米开朗基罗为自己
私人教堂(保利纳)绘制的,两幅画都以色彩呈现神秘并模糊一片的荒原,完
全背反了文艺复兴时代最洋洋得意的透视法。

    其中一幅「圣保罗皈依图」,米开朗基罗再度用圣保罗「署名」,画下自
己的脸。这个在路上与基督相遇,听到基督的声音,发现自己这一生拼命迫害
的,竟然是基督,因而生命改变的使徒,体现著画家自己的宗教体验。难道米
开朗基罗发现了他这一生的抗争本身,是出於对上帝的不够了解,他需要像保
罗一样,重新与上帝相遇?

    另外一幅「圣彼得受钉刑」,米开朗基罗将画面充满各种个样的人,他们
面对一个圣徒为上帝殉道的事件,每个人都心不在焉的各有自己的打算,而米
开朗基罗将彼得的眼光看向观画者,彷佛是在问观画者:「你呢?」

    这仍旧可以算是画家的遗嘱!

● 6.哀伤 —— 上帝是为我们受难的基督

    米开朗基罗有生之年的最後三幅雕刻,侧重哀伤的主题。而且都与基督的
十字架事件有关。

    卸下圣体这幅雕刻,米开朗基罗将尼哥底母刻成自己的脸。尽管後世怀疑
,这是米开朗基罗为自己雕刻的墓碑,但是自己为尼哥底母而不是其他任何使
徒,仍旧暗藏玄机。尼哥底母是耶稣时代有学问的官人,对信仰讲究思考理解
,不依赖神迹。可是耶稣跟他讲过就思考面而言何为「属上帝的子民」後,开
始跟他说起一种神秘体验:信仰的生发就像感受风一样,往往是不能只靠理解
、思考与预期的。米开朗基罗自比为尼哥底母。是否意味某种不能预期的信仰
,正生发在他心中?

    最後两个雕刻「帕雷斯特林的卸下圣体」、「龙大尼尼的哀悼基督」,虽
然都是未完成的作品,却立即可判定米开朗基罗根本完全不在意形式,只著重
呈现「哀伤」,这哀伤仍与基督受难有关,是出自米开朗基罗心意诚挚的雕琢。


● 7.晚期作品的酝意 —— 不可言传的神秘体验

    应当可以据此判断,米开朗基罗对信仰的理解,从上帝与基督的严厉审判
毁灭,走向基督为世界之苦罪所负的刑罚受难,米开朗基罗的心境也从反抗争
辩,走向基督必须如此受难的哀伤。上帝的严厉面,已转成上帝的悲悯之爱。

    为何会在晚期出现这样的转变?这就是米开朗基罗不可言传的神秘体验了。


(END)

--
---
基甸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6.19.28.22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