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基督教(Evangelische Kirchen)>>基督教信仰与实践>>约伯与苦难>>无辜苦难的奥秘

主题:无辜苦难的奥秘
发信人: jidian()
整理人: ulrikeyan(2004-12-13 03:51:10), 站内信件


  无辜苦难的奥秘(转自《海外校园》)
<P>
    --略论《约伯记》     ⊙周小安
<P>
  《约伯记》的中心论题
<P>
  《约伯记》所涉及的论题是多方面的,但从整体结构来看,它的中心
  论题则是“义人受苦”。《约伯记》前二章为开场白,在这里,撒但
  提出一个对宗教极具挑战性的诬蔑:宗教的敬虔不过是自利的表现。
  在得到了神的允许之後,撒但便施展出全身解数,对义人约伯进行肆
  意攻击。於是,义人约伯便落在极深的痛苦中。《约伯记》接下来用
  整整35章(3~37)的篇幅来记述约伯与友人的对话,由此展开约伯
  及其友人对约伯受苦的不同理解。《约伯记》的收场白(38~42)包
  含著神与约伯的交谈及最後约伯获得辩护并得以恢复荣誉和财富。显
  然,《约伯记》全书贯通一气,围绕著“义人受苦”这一中心论题而
  展开。
<P>
  由此我们看到,《约伯记》的主题不是一般的苦难问题,而是
  “义人受苦”的问题。对於一般的苦难问题,从《创世记》第三
  章开始,圣经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人类的苦难是由於始祖犯罪、破
  坏了伊甸之约所带来的恶果之一。“义人受苦”是比一般的苦难更进
  一步的问题:对於那些蒙神恩典,与神恢复关系的人,特别是对於那
  些在神的眼中被视为义人的人,为何会有无辜的苦难临到他们头上?
  这个问题就不是始祖犯罪可以充分回答的。由此而引出神的全能和公
  义的问题。约伯友人无法面对“义人受苦”与神的全能和公义的“矛
  盾”,於是他们干脆否认存在“义人受苦”这一回事。在他们看来,
  唯有善恶报应的教条才与神的全能和公义相一致。
<P>
  然而,从现实的眼光来看,“义人受苦”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从
  神性启示的角度来看,撒但的诬蔑也不是可以一笔勾销的。如何分辨
  真正的敬虔,即超利害的美德,与那种为了功利目的的假敬虔呢?或
  者说,一个义人如何从一种利害与敬虔混合不分的境界,进到那种超
  利害的真敬虔境界呢?如果考虑到,“义人”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作为
  世界的“盐”和“光”,使罪人知道什麽才是真正的敬虔,那麽,便
  不难理解神为什麽没有一开始就否定撒但的诬蔑,而是允许撒但对约
  伯进行攻击,只是不准他伤害约伯的性命。
<P>
  在上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充分理解约伯受苦的意义。如果一个
  人对神的信心在经过苦难的洗礼之後,仍保持忠心不变,这不仅使撒
  但的诬蔑不攻自破,表明超利害的敬虔和美德在人是可能的,而且也
  为神的全能和公义提供了更深一层的内涵,批判了教条主义持守的绝
  对善恶报应的立场。


<P>
  挫败撒但的诬蔑
<P>
  《约伯记》的开场白一劳永逸地表明,受苦并不必然暗示受苦者的罪
  疚。正是约伯的清白无辜才使他面临品格与信心的严酷考验。神两次
  重覆对他的称赞使这一点显得更加明白(伯1:8;2:3)。
<P>
  有论者指出:“如果他的受苦是无辜的,他就不会招致与神隔离。当
  他最需要神来托住时,他就能享有神的同在。”(注1)
<P>
  “约伯受苦的原因不只是撒但诬蔑他。他的受苦不只是替他自己辩护
  。他看来似乎被神放弃,其实是获得了神所赋予的最高尊荣。”(注
  2)
<P>
  然而,撒但对约伯的诬蔑控诉也不可以置之不理。如果他能证明神最
  满意的义人不过是伪君子,那麽便没有任何人的忠诚是可信的。但如
  果他在这个试验上虽然尽其所能,却仍然失败了,那麽,便说明的确
  存在著单纯超利害的敬虔,且是无可置疑的。
<P>
  另外,我们不要以为《约伯记》中神准许撒但伸手攻击约伯只是一件
  孤立的策略,其实,它也反映了神的一种一贯的作风。人总是认为全
  能而公义的神应该在一开始就将邪恶消灭,不必等待它充分表现之後
  再作最後审判;好像不这样,神便称不上全能而公义。但神并
  不选择将邪恶一开始就全部消灭,而是在“神性的柔弱”中取胜。
  如果《约伯记》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我们便看到在本世
  纪有著足够多的这种神性准允;其中不仅包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
  惨无人道的暴行,而且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和致死疾病。这些神性准许
  背後的目的也许不同於《约伯记》所揭示出来的目的,但我们从《约
  伯记》学到的一个功课是:神为什麽准许这些苦难发生,虽然超出我
  们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却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坚信神的全能、公义和慈
  爱。


<P>
  抨击教条主义
<P>
  《约伯记》抨击了教条主义。我们不可能很轻易地忽略约伯的友人,
  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与《申命记》、《箴言》和先知的道
  德立场相一致。
<P>
  约伯的友人的基本错误在於:他们过份地估计了自己对真理的
  把握,误用了他们所知的真理,并且张眼不看那些与他们的假设不相
  符合的事实。《约伯记》并没有抨击人们所熟知的圣经教义,如
  神的正义与慈爱,神赏善罚恶,以及一般的因果报应规律。它所抨击
  的是在应用这些真理时武断傲慢,由此造成了对神的歪曲以及对同伴
  的错误评判。因此,《约伯记》藉著对教条主义的抨击,教导人们心
  存谦卑,认识自己的局限和偏见,尽量避免从自己所初步了解的真理
  作不明智的无限度的外推。
<P>
  约伯的友人僵化地固守著他们关於受苦的观念,一概视其为恶的惩罚
  ,最好也不过是一种管教。当他们听到约伯断然否认自己的受苦是罪
  有应得时,他们虽然深感震惊,却对自己的成见毫无动摇。他们在开
  始时还在小心翼翼地询问约伯有什麽隐而未显的罪(伯4:3~11),
  接著便严厉地指责约伯放纵的言语(伯15:10~13)。到最後,他们
  竟编造出一些莫须有的恶行强加在约伯头上(伯22:5~11)。为了
  强化他们的观点,他们甚至说“神不信靠他的众圣者,在他眼前天也
  不洁净(伯15:15)。”以及“在神眼前,月亮也无光亮,星宿也不
  清洁(伯25:5)”。因此,神在该书的收场白中责备他们为愚妄和
  诽谤(约42:8)。


<P>
  信心的挣扎
<P>
  撒但认为约伯的信仰是建立在他的财富之上(伯1:9~11;2:5)。
  他认为信仰与财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若是除去後者,前者随之崩溃
  。“当面弃掉你”(原文是“当面咒诅你”)表示从一种利害(功利
  )关系转变为一种敌对关系。撒但的控告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宗教
  崇拜中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在今日台湾,无论城乡,到处庙宇林立,
  香火旺盛,似乎宗教气氛浓厚。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这种
  现象背後,报刊常常披露出另一面,几乎所有进庙宇烧香奉献的人,
  都带著功利的目的。若一个庙宇的神灵不灵验,他们便转向另一个庙
  宇。如果有人对某一个庙宇的神灵投入较多,而神灵又不显灵的话,
  便会招来报复行动。轻则遭咒诅,重则遭刀劈。去台湾乡村参观的人
  ,不难看到路旁田边撇弃的偶像残肢。这种宗教现象的实质就是从利
  害(功利)关系转变为敌对关系,这正是撒但对约伯的诬蔑所在。
<P>
  约伯在极度痛苦中,发出了大量挑战神,质疑神,似乎对神“不敬”
  的言论(伯7;9;10;13;21;24;25;30)。然而,仔细思考约伯
  的言论,却不具有撒但所诬蔑的特徵。首先,约伯与神争辩的
  焦点不是功利乃是公义。另外,约伯与神争辩时不是采取敌
  对立场,而属於忠仆与主人的争辩、伸冤者与法官的争辩。总之
  ,仍是人与神的争辩。
<P>
  “鉴察人的主啊,
<P>
  我若有罪,於你何妨;
<P>
  为何以我当你的箭靶子,
<P>
  使我厌弃自己的性命。(伯7:20)”
<P>
  “他必杀我,我虽无指望,
<P>
  然而我在他面前还要辩明我所行的。
<P>
  这要成为我的拯救,
<P>
  因为不虔诚的人不得到他的面前。”(伯13:15)
<P>
  “现在,在天有我的见证,
<P>
  在上有我的中保。”(伯16:19)
<P>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著,
<P>
  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P>
  我这皮肉灭绝之後,
<P>
  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
<P>
  我自己要见他,亲眼要看他。
<P>
  并不像外人,
<P>
  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伯19:25~27)


<P>
  信心的升华
<P>
  当约伯在痛苦迷惘中苦苦挣扎时,神从旋风中回答约伯。他由世界的
  被造开始(伯38:4~11),然後转论世界的运行(伯38:12~38)
  。接著他问约伯能否了解动物世界呢?(38:39~39:40)神再向约
  伯挑战,要他将人类世界整顿好(40:10~14),并要他管理河马(
  40:15~24)或鳄鱼(41:1~34)。
<P>
  神的言论提醒我们,宇宙本质上就是以神为中心的。此外,虽然人不
  明白许多有关神公义的事,这并不表示神对这个世界撒手不管。自然
  界以其美丽和井然有序的设计告诉人类,它是一个有秩序的道德宇宙
  ,尽管它往往超越人的认知范围。
<P>
  神的显现和神的言论使约伯得到了他的问题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
  在神的言论中,没有一处直接回答“义人为何受苦?”这个问题。但
  这并不表示这不是《约伯记》所关注的问题。约伯的经历事实上已经
  否定了撒但对他的诬蔑,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财
  富上面,也没有视神为敌人;即使在他最黑暗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失
  去对神的信心。
<P>
  神的第一篇言论,带来约伯简短的回应,承认他不能回答神(40:3
  ~5)。神的第二篇言论,不仅促使约伯悔改,而且达到了信心的升
  华:
<P>
  “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
<P>
  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
<P>
  求你听我,我要说话。
<P>
  我问你,求你指示我。
<P>
  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P>
  因此,我厌恶自己,
<P>
  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1~6)
<P>
  最後,约伯恢复往日的光景(伯42:10~15)。这并不是一种通常的
  “大团圆”结局。此结局表明那些在艰苦卓绝的争战中忍耐到底的人
  会得到神出乎意料的赏赐(雅5:11)。□



  注释

  (1)H. H. Rowley, "The Book of Job and its Meaning." in
  From Moses to Qumran(Lutter worth, 1963), P.178.

  (2)同上,页176~77。

  参考书目

  (1)Derek Kidner, The Wisdom of Proverbs, Job &
  Ecclesiastes,(IVP. 1985)p. 56~74.

  (2)卜洛克著,顿建国□陈兴蓝译,《旧约诗歌智慧书导论》中华
  福音神学院出版社,1992,页51~88。



  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在加拿大获理论物理学博士。现在维真神学院中
  国研究部做研究工作。
<P>
</HTML></BODY>

--
---
基甸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6.19.28.22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