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alin1976(蝉雏)
整理人: sisi8597(2003-03-02 19:57:08), 站内信件
|
[转载]自:亚洲歌剧论坛 www.asiaopera.org/bbs/[艺术歌曲]版
作者:Quasthoff
这张DVD是一位芬兰男中音Jorma Hyninen(1941-- )演唱的。他第一次录音是在1968年的九月,演唱了Toivo Kuula(1883--1918)的六首歌曲。从此,他便开始了正式的录音,演出生涯。1970年的初夏他到了罗马,并且在哪里他找到了一个伟大的老师,Luigi Ricci 。在这个机会中,他学到了意大利的美声精髓,并且对他以后的演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的演唱并不仅仅局限于lieder。他在以后的时间里,一直工作于Finnish National Opera。(其实在他到意大利之前,也参加演出过一些意大利歌剧)。 1986年曾与他的老搭档Ralf Gothoni来中国大陆。
他在这张唱片中表现的特别出色。在声音方面,对声音的控制及其到位,并显得游刃有余,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还怀疑这张唱片并不是现场演唱。在这张唱片中,他用声并非像Fescher-Dieskau的那般“德化“。在有强度的高音之处,他还是冒出了那种不可竭制的“意大利“式的音量和力度。就我自己的审美来说,这是震撼的,并且美丽。在低音的地方,他的音色却并不是特别的浓,第一首《晚安》一开始的那几个连续下行音节唱的并不能给人以引人入胜。特别是到了每句的最后那几个单词,便连虚声也出来了。这或许是一点美中不足。不过,这并不能影响整个套曲的完成质量。----那确实是优秀的。从第一首到最后一首《老艺人》,他不曾挪动半步,没有任何手势,并且双眉紧锁,特别投入。这从某些角度上也确实反映了他的演唱功底之深。
虽然《冬之旅》的歌曲排列并没有按照缪勒原诗的原始顺序,但是我们还是总喜欢把这部套曲当作一个可以讲述的故事。或者,我们说,这部套曲演唱的时候要十分注意曲与曲之间的铺垫,承接,,,之关系。这不仅仅是对“演唱者“和“伴奏者“(假如有人允许我这么称呼的话)心境上的一种要求,更是对技术上要求。这就要---流动。不能有曲与曲之间的缝隙,(当然这不是指的相隔时间)。这具体的体现在每首歌曲的曲调上。舒伯特的伟大之处并不曾被所有人发现,恕我斗胆的提到这样一点:他的套曲中每首歌与每首歌之间的曲调的差别,都有一定的意义。演唱者并不能因为音高问题而随便的破坏了曲调的平衡关系。说的具体一点就是,如果有一些声部需要移调演唱,就只能把整部套曲按照同一音程关系移调。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一下他的演唱,对于我以上提到的这种微妙的关系,他和伴奏者保持得已经近乎于完美。
在他的音乐中,能欣赏到的是一个颇有生活经历的中年人。那是成熟的,并且无望于生活。我想,这或许也是舒伯特的初衷吧。
我仍然想提到的一点,我并不认为把冬之旅做成一张“可视性”的DVD有多么的必要。这对于其他声乐套曲来说,或许是一个好的契合点。但是,对于冬之旅,在听的时候并不需要有什么可以观看的东西。音符本身,就已经很让人颤栗,并且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了。。。更何况,这个版本对冬之旅的描绘如此之劣等呢!?
到目前为止他录制了舒曼的《诗人之恋》和舒伯特的《冬之旅》《美丽的磨房姑娘》。全部收录在芬兰的ONDINE唱片公司。他录制过很多的lieder作品,在Finlandia公司也有几张。都非常出色。但我听过的一个劣质版本,实在ondie录制的个人专辑《A Profile》,制作十分粗糙,但是曲目杂乱,适合入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