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qqttu(悠然一笑)
整理人: yerk(2003-01-05 10:04:41), 站内信件
|
为王磊三星杯出征壮行
悠然三笑
2003年1月中旬,王磊八段将在三星杯决赛中与韩国名将曹薰铉进行三番棋争夺,以决定围棋界新年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最终归属。
本届三星杯比赛,中国棋手发挥出色,八强中占了六个名额,四强中占了三个名额。然而,围棋比赛不是以人数的多寡来决定胜负天平的最终趋向的,而是以棋手个人的棋力水平高低以及临场发挥的好坏来决定最终的冠军奖杯归属的。在1988年的首届应氏杯比赛中,十六强里面韩国只有曹薰铉一个名额,然而他最终夺取了冠军(决赛三比二逆转胜聂卫平)。1996年的第九届富士通杯比赛中,八强里面韩国也只有李昌镐一个名额,然而他最终也夺取了冠军(决赛中盘胜马晓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围棋比赛中某国棋手在数量上的优势除了具有一定的心理优势意义之外(但心理优势也很容易转化为心理压力),对最终的冠军归属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棋手、棋迷、围棋记者们来说,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哪怕是三十二强中已经占有了三十一个名额,也千万不要高兴得太早,自以为冠军已经收入囊中。只有获得了冠军的棋手才是最优秀的棋手,只有笑到了最后的一方才是最终的胜者,只有冠军奖杯在手时的笑才是最开心的胜利的微笑或者狂笑。
在中国围棋界被称为是聂马之后最优秀的一辈棋手中的佼佼者的棋界“七小龙”中,王磊属于中坚棋士类型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没有常昊的眩目光环,也没有罗洗河的智慧灵秀,以及邵炜刚的老成豪壮。王磊是属于厚积薄发类型的人物,他的力量不爆发则已,一旦爆发必将如决堤之水一般无人可当。且他身上还拥有一股连绵不绝的后续推动力,不像某些天才型棋手如马晓春等只能取得如同昙花一现般的骄人战绩。(当然,马晓春的骄人战绩尽管如同昙花一现,但在中国围棋棋手中至今还仍然无人超越。)
在“七小龙”过往战绩中,不声不响的王磊同样拥有一些第一,且这些第一还拥有其他人难与比拟的含金量。比如第一个国内棋战头衔冠军获得者(1996年霸王战冠军),第一个闯进世界职业围棋比赛四强行列(1996年东洋证券杯四强,或者记忆有误)等等。当然,从1998年连续在乐百氏杯与天元战卫冕和挑战比赛中(分别以二比三与零比三失利)败给常昊以后,王磊沉寂了下去,开始了他的围棋职业生涯的第二轮的“厚积”旅程(第一轮可以从他学棋算起直到获得霸王战冠军为止)。到今年2002年,王磊的第二轮的“厚积”旅程可以说是接近了尾声,真正到了再次“薄发”的时候,开始取得好成绩了。国内棋手等级分排名首次升至第一,围甲联赛中获得胜率最高棋手奖,丰田杯闯进四强,NEC杯进入决赛,三星杯进入决赛。可以说,如果中国也如韩国一般设有年度最优秀棋士奖评选的话,今年的王磊一定会实至名归地荣获它。
对于中国围棋来说,自从2000年俞斌获得第四届LG杯冠军以后,两年多来新产生的十多个世界冠军中国棋手再未染指。并且在围棋这一运动项目迄今为止所产生的60多个世界职业棋战冠军中,中国也只获得过4次(马晓春与俞斌各获2次),这样的战绩肯定难以让棋迷、记者、甚至棋手们本人满意。当然,急是急不来冠军的,只有踏踏实实地下功夫,从体制、赛制、棋手、棋迷、记者、媒体等诸方面下功夫,一起来探讨,一起来改进,以求得最终使整体实力得到提高才是根本的赶超之道。可喜的是,近两年来这些方面都已经有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改革。
三星杯决赛是三番棋,据以前看到过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三番棋比赛中大多数输了第一盘比赛的棋手反而赢得了最终的胜利。特别是日本棋手王立诚,在2001年春兰杯三番棋决赛中逆转胜马晓春获得冠军后曾经说过:“在我所经历过的三番棋比赛中,几乎所有的胜利我都是输了第一盘棋的。”当然,这只是提醒一下王磊与中国媒体的记者们,不要把三番棋比赛的第一盘棋的胜负看得过重,徒然地给自身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对于王磊来说,总还不至于为了使自己能够列身于“大多数”之列,从而有意识地去输掉第一盘比赛吧。
在世界职业围棋冠军决定战中,1988年应氏杯聂卫平饮恨于十六强中仅存的韩国棋手曹薰铉,1996年富士通杯马晓春饮恨于八强中仅存的韩国棋手李昌镐;在三星杯过往冠军决赛中,马晓春与常昊均曾经先后饮恨于韩国棋手李昌镐与曹薰铉。事不过三,我们衷心地希望王磊能在即将来临的三星杯决赛中为中国围棋界,为中国围棋迷们带来激动人心的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