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sa61(淼淼秋水)
整理人: yerk(2003-03-24 22:37:49), 站内信件
|
《五灯会元》卷一载:
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聚众说法,曾拈花示众,听者莫名其妙,唯迦叶默然神会,微微一笑。
《从容庵录》卷一载:
菩提达摩初至金陵见梁武帝,帝问,如何是圣帝第一义?达摩答以无圣。帝又问,对朕者谁?达摩又答不识。于是,帝不契。达摩遂渡至江。至少林,面壁九年。
这便是拈花微笑和面壁九年的公案(禅之公案是用来记载前辈祖师所谓“古德”的言行范例)。这虽然是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可是,放在一起,却又让无聊的我想起一些东西。想起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一种境界。首先,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无言的默契。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中所现的无言的默契是多么的令人心驰神往。可是,要达到这种心有灵犀的境界却是非常难求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佛祖对众僧拈花,唯迦叶一人神会。可是,假若我们拈花呢?能有谁人会之?这恐怕就很难了。一来,你没有佛祖号召众高僧来观花之能耐,二来,迦叶也未必凑巧就来了。所以,我们圈子的狭窄便使会意者常常交错,知音也便寥落如尘了。继而,心与心之交(亦可放之于为学)均是需要一定的灵气。然灵气更是不可求的。天赐之尔。所以,这世上便有了“天才”“神童”之称谓,有了“诗仙”“画圣”之类,以区别于常人。但是,此乃天赐,也并没什么可以骄傲。而世人往往恃而骄之,实属可笑。因而,在我看来,拈花微笑,所体现的实在是一种人生的不可求,透现出一种人生的先天的优越与沉重的无奈。
面壁九年呢?达摩就是在面壁九年的禅定中达到一种真如的境界的。而其中的“九”正如“三”一样。代表着的都是一种数目的繁多。因而,九年面壁,体现出了一种毅力,一种追求的坚定不移的毅力。这种毅力是非常令人可钦可敬的。常常是后天所修。是一种对理想对人生对世事的执着的情怀。而通过这种坚定不移,我们又往往可以求到我们梦中所求的。因而,世上也就有了什么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又有了什么愚公苦吟之辈。这实在是这种精神的细微的体现。写到这,又不禁想起一句话,一句很普通的话,“我或许不深刻,但我希望我能感动你。”这句爱人之间的情话,虽然没什么奇特的动人的优美之处,但是,细细读来,里面蕴涵的执着的真情,却是如此动人。真的,许多东西因了外界的限制我们不可求,不具备。但是,我们对理想对未来的追求的坚定却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通过这种后天的人为的努力,或许,我们真的对接近我们所寻求的东西又接近了一步。因此,在我看来,面壁九年,所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可为与可求。里面渗透了人类意志的伟大。真的希望卑微的我们能通过这一点点的可为而尽量地减轻我们身上的无能为力与遥遥瞻望的懒洋洋。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