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沁园春---文学评论】>>【散文】>>解读《野草》

主题:解读《野草》
发信人: hfl_258(独醉)
整理人: yerk(2003-03-24 22:40:10), 站内信件


    鲁迅在完成于1927年的《野草·题辞》里,描绘了一个危机四伏的黄昏的来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当我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未空虚。”这种让人彻夜难眠的言说,像密涅瓦的猫头鹰的叫声,深刻的击中了我们。一旦进入这片“语词的密林”深处,我们就能感受到,从这种近乎神谕的言说中释放出的攫住人心的力量。 
    尽管作者对《野草》的界定--“大半是废弛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给它涂上了一层冷峻而神秘的色彩,但贯穿作者心路历程的对“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的认知,和“反抗绝望”的人生抉择,却使薄薄的一册《野草》义不容辞地负起了作者泰山压顶心灵重荷。正是这份勇敢的承担,像聚光灯一样,照彻了灵魂的边缘境遇,清晰而完整的展现出来。 
    如果将鲁迅的全部作品当成一把大匕首,那么,《野草》就是锐利的刀锋,而《墓碣文》则是刀锋上闪烁游移的寒光。它让我们每个人在亲身体验存在与非存在的抗衡中如雪崩般坍塌的同时,触摸到存在的棱角--隐匿于心灵深潭中的恐惧与颤栗。这就是《野草》最撼人心魄的中心意向--为摆脱焦虑而迸发存在的勇气,从而产生自决的力量。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