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aa234(酷酷)
整理人: aaa234(2002-12-30 18:13:38), 站内信件
|
打开2002年中国人才市场的“大事记”,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关注。“培训热”持续升温,“考证热”高烧不退,“海归派”回流潮涌,“洋打工”活跃职场,金融人才炙手可热,高级人才身价上扬……其中,有十大亮点闪耀在我们的视野——
盘点2002年中国人才市场,我们有太多的事情值得回忆,择其要归结为以下十大看点:
看点一:洋猎头“借壳上市”
今年10月底,北京迎来了外国人才中介机构抢滩中国人才市场的第一批登陆者:海德思哲和光辉国际。作为世界排名前两位的顶级猎头,它们通过合资方式,在中国大陆“借壳上市”。业内“狼来了”的说法由此变成了现实。
其实,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工商总局于去年9月联合发布《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后,各地就争先恐后地加快了“引狼入室”的步伐:今年2月,上海发出《关于本市设立中外合资或合作人才中介公司程序的通知》;6月,《北京市鼓励设立中外合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暂行办法》出台……
可以预料,不久以后,更多的“洋猎头”将在中国大陆“浮出水面”。而中国的人才中介机构也真正进入“与狼共舞”的时代。
看点二:各地人才中心“网上结盟”
今年4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武汉、深圳、大连、抚顺、西安、合肥、宁波、长沙、青岛、杭州、沈阳、成都17个城市的人才中心结成的网上联盟正式启动,打通了远程招聘、求职、面试、培训的“时空隧道”,实现了强强联合、资源共享。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韩光耀认为:“17城市人才中心网上结盟是人才服务业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展了服务空间,是提升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对于加快我国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看点三:手机成了求职“掌中宝”
今年,深圳、上海、北京、武汉、长春等城市先后开通了“手机短信求职服务”。只要订制了这种服务,就可以每天收到若干条和个人条件及求职意向相匹配的招聘信息,实现“双足未出户,工作找上门”。这种被称之为继参加现场招聘会、浏览招聘类报刊、拨打求职热线和网上求职之后的“第五种求职中介”,为“手机一族”求职开辟出一条新通道。
据了解,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从10月18日推出此项业务以来,已累计为两万余人提供了服务。
看点四:毕业生就业进入“高峰年”
当今年7月的毕业生尚有许多没有落实就业单位时,明年的毕业生又已经踏上求职之路。11月23、24日,数场规模巨大的2003届毕业生双选会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等城市同时拉开帷幕,并出现场场“爆棚”、处处“潮涌”之势。资料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145万,比去年增加30万,而明年又比今年增加67万,达到212万。2002年名副其实地成为毕业生就业高峰年。
因此,政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政策举措纷纷出台,一场迎战首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的攻坚战在全国打响。
看点五:业绩档案“浮出水面”
今年8月,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宣布将在年底前为50万人建立人才业绩档案。1月,福建也传来相同消息。福建省人才资信认证中心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联手推出“人才业绩档案”,预计到年底将为1万人建立“人才业绩档案”。据悉,该档案具极强的防伪功能。个人在人才市场建立业绩档案后,人才市场将为其免费终身保管。
在此前后,北京、浙江、湖南、广东、大连等地也纷纷传出消息,欲建人才业绩档案或经营管理者业绩档案。
当人才市场遭遇信用危机,当由于人员流动频繁,进入档案的内容越来越少,传统的人事档案已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信息,当新闻媒体曝出60万份“弃档”散落各地人才中心,传统的人事档案的功能日见弱化时,业绩档案的出现,无疑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看点六:50万港人内地“淘金”
香港近年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影响,就业市场低迷,而内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入世后,内地企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上扬,于是越来越多的香港专业人士纷纷选择到内地工作。今年9月,近百名香港“金领”包专车开进深圳“金领世界招聘会”;10月,北京首次赴港招聘高级人才……
据报道,迄今为止,至少有20万至30万港人在内地长期工作和生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港人在内地与香港之间流动。他们的公司也许在香港,但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呆在内地,这部分流动的港人大概有二三十万。两者加起来,在内地的港人超过50万。
专家认为,港人北上只是近期的一种现象。从长远来看,港、澳、台人才与内地人才的互相流动,将是大势所趋。
看点七:人才市场竖起“风向标”
纵观全国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在今年登上了新台阶。人事部对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的发布,不仅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个人竖起了供需大盘的“风向标”,也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供了具有导向意义的“指南针”。北京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分析,深圳人才大市场的每周分析,武汉推出的人才市场指数,广州引进四种“黄金人才”的信息发布,以及上海制定的年度人才开发目录,都为今年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锦上添花”。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线,以及一些人才资源服务机构进行的薪酬调查,也丰富了人才市场的信息。
看点八:居住证成流动人才“绿卡”
今年3月1日,深圳正式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3个月后,上海停办试行了8年的:“蓝印户口”,同时启用居住证。 而在北京,实施居住证制度整整3年后(起初名为《寄住证》,2002年8月更名为《居住证》),在当年的第一批领证者中已有人在不久前按规定把居住证“换”成了户口本。
人才居住证的出现,实现了人才引进由“进人”到“引智”的转变,开辟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新途径,建立了引导人才柔性流动的新机制。
看点九:人才市场频现“新面孔”
当我们对“金融分析师”、“保险理财师”、“价格鉴证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等称谓还感到几分陌生时,电子商务师、项目管理师等七种新职业又在今年的全国职业资格统一考试中闪亮登场。据悉:明年还将推出“注册安全工程师”。
今年职场新面孔层出不穷,物流师、茶艺师、气象经纪人…… 新旧行当的交替正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在职场的体现。
看点十:人才市场召开“高峰会”
今年11月下旬,国家人事部在山东济南舜耕山庄召开了21世纪全国第一次人才市场建设座谈会。会上,国家人事部部长张学忠作了题为《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创人才市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的长篇讲话,提出人才市场建设的新思路,强调人才服务机构改制要“因地制宜”的总原则,阐述了创造人才流动新环境的大方向。座谈会结束几天之后,张学忠调任四川省委书记。
目前,就这场会对我国人才市场建设的影响下一轮结论,也许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全国人才市场建设的指导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人才市场将会充分显示出来。
作者:陆济平
来源于:中国贸易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