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基督教(Evangelische Kirchen)>>基督教信仰与历史文化、艺术>>在美国过圣诞节 (zhuan zai

主题:在美国过圣诞节 (zhuan zai
发信人: date_999(基督的仆人)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18 20:36:40), 站内信件
在美国过圣诞节 


   在美国过圣诞节有许多传统。第一年在美国过圣诞,先生所属的研究中心的主任请去家里的圣诞晚会。临走前先生赶着在纸上抄了一首中文歌词。去之后才发现原来该晚会有一个保留节目: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要用他们的母语唱<平安夜>。前一年先生刚来美国几个月就来参加此聚会,其中的中国人不少,却没有一个人记得<平安夜>的歌词,场面很尴尬。这一次有了充份的准备,只见先生拿出事先写好的纸条,五,六个中国人围在一起,很顺利地过了关。


 


过圣诞不能不去看演出。圣诞期间教会的演出不少,常常是水平高又免费的那种。第一年的圣诞前刚考过GRE,因成绩不好怕下一年入不了学,正在家里痛哭,一帮朋友进屋来,死活要拖我去看当地最大的一个美国教会的圣诞演出:LivingChristmasTree。盛情难却,只得跟去。只见台上由上百人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圣诞树,这就是教会的唱诗班。下面表演的是整个圣诞节的故事。我才明白原来每一首圣诞歌曲其实就是一个故事。而这里,优美的歌声伴着甜美的故事娓娓道来--那种忘我的境界!回到家,早把考试的不愉快抛到九霄云外。


 


圣诞节各个教会都会有音乐会或神剧,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圣诞音乐有大家都熟悉的传统歌曲,也有极少数人会的阳春白雪。普林斯顿有一个世界一流的神学院,对他们的圣诞演出也就寄于厚望。去年去听后,只感觉“曲高和寡”,不知该如何评赏。今年的主题跟去年完全不一样:世界各民族的赞美。整个音乐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用各自的语言读圣经中记载的圣诞故事,唱圣诞歌曲:西班牙语,法语,中文,日语。。。有委婉的小夜曲,甜美的叙事曲,更有热情奔放的非洲歌曲,极具感染力。而唱诗班的人时而在台上,时而在台下,传统圣诞歌曲时大家一起合唱。整个音乐会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最后一个节目是大家手拿烛台,在教堂门前的冰天雪地里唱。嘴里呼出的热气凝成一股白烟,烛光照着一张张兴奋的脸。只有在这样寒冷的夜晚,站在这样的一大群人中间,才更深的体会到圣诞节的含义。


 


圣诞节的神剧,最著名的就是亨得尔(Handel)的<弥赛亚>。不过我至今还未看过整部歌剧。听过其中最出名最激昂的<哈利路亚>唱段,据说每次演到这一段全体听众都要起立,包括国家元首。其他的一些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剧倒是看过不少。


 


圣诞节还有一个传统叫“报佳音”。在圣诞前夕,在街上或商店一些较热闹的地方,常常会有一群人站在那里唱圣诞歌曲。最常见的是大学或中学学生。也有挨家挨户去唱的。我只参加过一次,去敲门唱歌的都是认识的中国人。因事先有人通风报信,有好几家都给我们准备了很可口的茶点。我们几乎是唱一路,吃一路。


 


圣诞节美国人携家带口,几乎人人必看的两出戏是:<胡桃夹子>(Nutcracker)和<圣诞颂歌>(A ChristmasCarol)。<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的另一个与<天鹅湖>齐名的力作。可不知为何<天鹅湖>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胡桃夹子>却少有人了解。在国内时曾看过一点<胡桃夹子>的片断,因不知故事情节,从未看完过。在美国,<胡桃夹子>比<天鹅湖>更深入人心。我第一次看该剧时就是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坐在边上帮我讲解故事情节。这是一个发生在圣诞夜的故事:一个小姑娘得了一个胡桃夹子士兵为圣诞礼物,她很爱它。晚上她梦见她所钟爱的胡桃夹子变成了王子,他们一起来到了“甜美王国”(LandofSweets):那里天上的雪花象糖一样甜,房子是巧克力的,棒棒糖树,糖果花,河里流的是柠檬汁。。。原作是芭蕾舞剧,因其深受大众欢迎,而今各种版本的都有。今年带儿子去看的是<新世纪胡桃夹子>(New AgeNutcracker),演员全是业余舞蹈学校的,最小的只一,两岁,小学生,中学生,成人全有,戴眼镜的也在台上跳。其舞蹈除了保留少部份芭蕾外,全是当今美国的热门舞蹈:Tap(踢蹋舞),Jazz(爵士舞)及Hip-hop。


 


<圣诞颂歌>是根据狄更斯(CharlesDickens)的同名小说改编。讲的是一个富有而冷酷的老人在圣诞夜被三个圣诞精灵拜访:“过去之灵”让他看到自己如何从一个贫穷却快乐的年轻人变得一天天富有却渐渐失去了亲情。“现在之灵”带他去到他的一个属下家里的圣诞party,那是一个拿着可怜薪水的小职员。没有圣诞礼物,没有火鸡,可每个人脸上却挂着幸福的微笑。“未来之灵”让他看到在他衰老之后病卧在床的孤苦景象。他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才发现原来施予比接受更快乐。他变成了乐助好施的人。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今天的美国每逢圣诞,大量的慈善机构募捐食物给贫穷和无家可归的人。“天使树”(AngleTree)上挂着孤儿们写给圣诞老人的圣诞愿望,“爱心盒”(ShoeBox)里装着人们的关爱。每一年的这一天,因着无数富有爱心的普通人的慷慨施予将圣诞的快乐带到每一个家庭。


 


以前过圣诞因为工作忙没有多少时间去看各种演出。放假后又马上赶去外地探亲访友。今年呆在家里有时间也有心情来真正体会节日的气氛。在美国过圣诞节让我对西方文化和其根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