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omcruz(tomcruz)
整理人: yong1015(2003-01-24 14:43:56), 站内信件
|
如此看来张艺谋是老掉了,这位我最仰慕与喜爱的大师级导演终于经不住岁月无情的流逝从而在精神上与思想上都渐渐的萎缩了,曾经的大师终于无奈表现出了自己斑驳的一面。再也看不到“喝了咱的酒,上天下地不用愁”的壮怀激烈,也看不到“活着”“秋菊打官司”中对社会对人性的大胆剖析的勇气与深刻,也许“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只能漫漫的转化为影迷对张大师的一种缅怀或者对张大师精神死去的一种无奈与惆怅。
《我的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张大师居然也从众如流起来了,不明白是江郎才尽还是生活生活过于现实的压力,张大师从锋芒毕露变的渐渐圆滑起来,主旋律反而成了大师生活中的最强音,几个申奥宣传片与申博宣传片拍下来张大师也似乎品尝到了名利双收的甘甜,恰逢此时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商业与艺术领域的双丰收终于让张大师下定决心,蛰伏一年有余为大家精心炮制了这桌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圣诞大餐“申奥”大片《英雄》。
张大师下定了决心要在片子里给老外乃至国人来一场普及中国文化教育课,《英雄》里你能看到所有能想到的中国表情:西风古道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漫漫黄沙,潺潺春水,围棋,书法,剑道,古筝,丝绸。。孤怆高亢的秦腔,激昂浑厚的大鼓,张大师努力的把这几年拍摄申奥题材的记录片所磨练的一身功夫淋漓尽致的在90分钟的片子里表演出来,他要用最大的热情与最不懈的努力为观众奉献一场至少是他自以为的视觉与听觉的盛筵。不过张大师的问题随之凸显了出来,大师似乎忘记了一部好的电影立足的根本:表演与剧情,如果说整部片子在色彩的运用上与外景地的选择上把片子渲染成中国山水画一样的美仑美焕的话,那么张大师在人物的塑造上就显得轻率与儿戏了一点,无名,残剑,飞雪,秦王。。。。似乎模仿《骇客帝国》里的人物,每一个角色都在尽力的使自己很COOL或者更COOL,所有的人物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茫然,麻木。。。梁朝伟,李连杰,陈道明,张曼玉这摸多另人期待的名字到了故事的最终才让观众明白他们充其量只是充当了影片为了满足商业利益而拉动观众注意力经济的一份筹码而已,仅次而已。
如果人物形象塑造的单薄还可以以演员的功力不足(这个假设显然不成立)或者编导对人物内心挖掘不够深刻来做借口的话,那么整部片子的立意与主题思想就显得做作与可笑了,不客气的说《英雄》的拍摄就是要告诉大家张大师对李安导演所致以的最崇高的敬意与无限的鼎立膜拜以及对奥斯卡大奖最深情的期许,然而可惜的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张大师有了东施效颦的无奈与可笑,《卧虎藏龙》整部片子都沉浸在一种深厚的中国人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文情怀中,在谭盾急促悲怆的大鼓声中,在马友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大提琴声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悲剧感的情怀画卷,李慕白的隐忍不发,俞绣莲的重重心事,玉蛟龙的倔强寂寞,罗小虎的勇烈痴情,甚至还有碧眼狐狸的狡猾与伤痛,都犹如一杯绵长醇厚的水酒让观众能细细的加以品味。反观张大师的《英雄》却表现了对统治阶级的坚韧顺从对强权政治的屈膝与献媚,当秦始皇以“心中无剑”劝戒无名“不杀”,当无名走出客门被万剑齐发利韧穿心,张大师也表白了“顺我者昌,逆我者忘”的认知与认同,这是一个曾经有着独立思想与强烈的人格魅力的导演的堕落。
斯人已去,长歌当哭
向逝去的张艺谋大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致上最无限的哀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