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eijingzhzj(鬼不缠)
整理人: doue(2002-12-25 18:09:44), 站内信件
|
一
半梦半醒之间,寂静的窗外,一阵阵悠长的叫卖声由远而近飘来:“白糕热白糕……”“油 茶--吃哩--……”“米劳糟--鸡蛋 --”起初,那诱惑尚能抵御。但紧接着,蒸蒸糕、 虾羹汤、花生糕、羊肉烧饼……各类叫卖声此起彼伏地响起,声调或高或低,打竹梆的、敲 铁片的“伴奏”声或急或缓,听得人满嘴生津,少不得一个鲤鱼打挺跳下床。
这是清代的市声。那时,五色眩目的新奇玩意儿和西式吃食传进成都还不多;除去商铺云集 的大街,城市的大部分地方静寂而安闲。吆喝的市声,和着树林里鸟的啼鸣,构成市井中朴 素的、世俗的背景音乐。叫卖声伴随着香气四溢的小吃,不仅令馋嘴的孩子按捺不住,就是 成人也往往馋涎欲滴。所以,老成都人不管住在重门深院也罢、住在僻街小巷也罢,不仅不 怪这市声挠了清梦,倒对它们满期待的。
到了清末,成都的小吃大多还是没有店铺,沿街挑担、提篮叫卖的。从傅崇矩成书于宣统元 年(1909年)至宣统二年的《成都通览》可以看出,当时小吃的品种已非常丰富,像豆腐 脑、荞面、糍粑、汤圆、艾蒿馍馍、锅魁、抄手、包子、水饺、春卷、油糕……可谓数不胜 数。有的今已不存,有的至今仍为成都人喜爱。
一些作工讲究精细、原料货真价实的小吃渐渐有了固定的买主,积累渐丰的摊主有的也有能 力租赁街边小铺开店。被远远近近的人津津乐道的小吃名气也大了起来。如澹香斋的点心、 大森隆的包子和点心,科甲巷的肥肠、开开香的蛋黄糕、九龙巷口的大肉包子……不过,你 若想要集中点大饱口福,还是等到逛青羊宫花会的时候吧。
二
农历二月的青羊宫花会热闹异常。
会聚此间的,都是本地和各县的知名品种。
凉粉摊子前,总配有打锅魁的。头缠青纱帕、腰系家机布围腰、脚穿线耳子草鞋的师傅,手 拿擀面棒,在案板上噼噼啪啪地打出长短间歇的节奏,看似夸张,那招徕的目的却已十足的 达到。才出炉的白面锅魁,夹上洞子口调味充分的凉粉,又上口又耐嚼。你想吃椒盐、葱油 、夹糖的锅魁,或者夹卤肉、夹兔肉,也尽可随意。兔肉是用手撕成丝、外切细葱丝,调和 豆豉、熟油辣子、花椒、香油等做成,色香味俱全。
以糯米做的小吃,在花会中品种很多,除了著名的“三大炮”,还有糖油果子、窝子油糕。 青羊宫老君殿旁,有专门卖红糖心子的粉子泡泡汤圆。这种用原始方式制作的汤圆在乡下较 流行:心子是红糖,包好后放入有粉子的箩筛中滚来滚去,边滚边撒水。汤圆越滚越大,煮 在大锅里再一膨胀,四个一碗,份量比一般的汤圆竞多一倍。
如果想吃面食,甜水面、红油素面、担担面、豆花馓子面、抄手、饺子也是各领风骚。食客 的惬意神情,摊主的殷勤招呼,把花会的人气渲染得最为酣畅。
花会是游客们尽兴尽欢的胜地,也是名小吃的主人们打擂台的战场。表面不闻刀光剑影,暗 中却是步步过招,都想一展锋芒。磨砺之间,成都小吃日渐精粹,成都人的味觉日趋敏感。
三
本世纪二十年代,赖兴元初到花会摆摊时,多少有些怯场。
来自资阳农村的赖兴元起初也是一付担子,一头挑砂锅,一头挑汤圆粉子和糖油佐料,沿街 叫卖的。因为物美价廉,在东门一带小有了一点名气。
一个阴冷的雨天,赖兴元正在东大街的街檐下卖汤圆。匆匆走来的一个顾客一边吃汤圆,一 边和赖兴元闲谈起来。原来,此人跟赖竟是资阳同乡,在四川省建设厅房地产课当课长,名 叫罗远辉。罗远辉介绍赖兴元在花会中占得了一块口岸,后者从此时来运转,名声大噪。随 后,在总府街有了铺面。几年花会之后,赖汤圆已今非昔比,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那时的成都,已有30多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粮油数量不小。赖兴元与罗远辉及另外两位 资阳同乡又做起了粮食生意,并购置房产。20多年后,赖兴元跻身成都富翁行列。他的发 家史,对于无数来蓉寻求机会却未被命运垂青的外乡人来说,像一段奇异的、遥不可及的梦 境。
对赖汤圆这块金字招牌,赖兴元更是尽心维护。为了使自己的汤圆别具一格,他和店伙计反 复磋商,改良品种--选用鸡油做汤圆心子的主要原料。每碗汤圆分别为冰橘、枣泥、玫瑰 、附油桃仁四种心子。这种“鸡油四色汤圆”玲珑精巧,一口一个鲜,每碗外加一碟白糖芝 麻酱。这种汤圆一出台,赖汤圆门前更是食客盈门。外地来蓉的人也一品为快,赖汤圆遐迩 驰名。
夫妻肺片也有一番来历。请看李人先生的描述:这种用五香卤水煮好,又用熟油辣汁和调 料拌得红彤彤的牛脑壳皮,每片有半个巴掌大,薄得象明角灯片,半透明的胶质体也很象; 吃在口里,又辣、又麻、又香、又有味,不用说了,而且咬得脆砰砰地极为有趣。这是成都 皇城坝回民特制的一种有名的小吃,正经名称叫盆盆肉,浑名叫两头望,后世易称为牛肺片 的便是。
把这种小吃提炼发挥的是后来的郭朝华夫妇。抗战期间,他俩在长顺街一带摆摊卖牛杂,逐 步摸索出独特的制作技术:精选牛舌、牛心、牛肚等原料,切片均匀,再用各种香料精心搭 配的卤水煮,必须火候得当。最后用红油、花椒、芝麻、香油、酱油等调料拌和。生意渐渐 大了,夫妻俩租赁了店铺坐堂营业,夫妻肺片的名声在抗战前后就远播川内外。
据说,清朝同治年间,万福桥这家小店既无招牌又无名气,只有些粗茶淡饭供人歇脚打尖。 从 新都、新繁等地挑菜油到成都的贩夫走卒,常在店里歇脚吃点豆腐等家常菜。店主陈春富之 妻用挑夫们油篓中剩下的菜油炒牛肉臊子,配以豆豉、豆瓣等佐料,麻、辣、烫、酥、嫩、 香的豆腐便端上了桌。陈妻脸上有几点麻子,人们遂称她做的美味豆腐为陈麻婆豆腐。后来 ,不少城里人也慕名前往品尝。
几十年、上百年的时光流转,麻婆豆腐已经不是早年那样寒素的角色了。作为川菜中风靡世 界的代表性菜品之一,它揽尽风光;不过,在家庭主妇舞着锅铲的手里,它依然是显示手艺 、即并不神秘的小菜一碟。
成都名小吃绝大多数都经历过这种由平常到绚丽的轨迹。它们来自民间,也盘桓于民间。即 便声名登峰造极,也始终不失朴素天然。
四
著名学者何满子先生1940年夏首次到成都,便被遍街的美食倾倒。
首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竹林小餐。他和朋友走进祠堂街挂着“开堂”牌子的餐馆,一 进门就听见顾客在喊“幺师”,原来,堂倌即服务员叫幺师,何满子也就让幺师来一份鸡汤 泡饭。
竹林小餐是火车座,一打量,墙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娟娟秀秀的写着二行小字:
鸡汤放酱油,自己吃亏;
倘要味道好,请用盐巴!
这种亲切而照顾周到的提示使我很感舒服而有趣,这也是流亡以来跑了许多城市所没有遇到 过的。这两句话必须用四川话念出来才够味。
附着在成都饮食上的这种人情味不仅会令异乡人顿感亲切,就是本地人,也是受惠多多。当 年在新南门、致民路一带做生意的甜水面担子,每到中午,总会吸引华西大学、金陵大学、 齐鲁大学、济川中学的女学生将担子团团围住。她们吃完甜水面后,还将他带去的冷饭添在 吃后的佐料里,价廉而物美。后来,连一些小姐太太也蜂拥而至,一付小担实在难以应对, 顾主们便相约去他家住的院落里。依然是甜水面、冷饭、一碗醋汤,生意依旧红火。
黄昏前出现于街头的抄手担子也类似于此。担子一端鼎锅中早已煮好雪白、肥嫩的大、小肠 子,中间小横板上、瓦钵子里是切好的心、肝、肉、肺片,任君选择。另有一大筲箕盛冒饭 的米饭,外加粉条、豌豆尖、冬菜、芽菜及佐料,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顾客或站或坐 ,悉听尊便。如果什么都不买,从家里端碗冷饭去冒热,也好,只出冒热的钱,还要给你加 上葱花、辣椒之类。
这种冒饭肥肠抄手担子,爱摆在戏院书场附近,到了散场时刻,还要拥挤一回。
旧日成都小吃大抵是些平常粮食搭配许多“下里巴人”的东西,顶多就是有点猪肉或家禽。 原料距离高贵精致差十万八千里。然而,这些小吃制作者的造诣也因此更显精深绝妙。
30年代少城公园静宁餐馆的软炸斑指、北门大桥的肠肠粉、署袜街的红肠肠、东门城隍庙 的(7”:9肠肠豆汤,鼓楼北街的小笼蒸肥肠,原料都是猪肠,却令众多食客入口 难忘。其他如暑袜 南街喜胖子的五香卤肚及砂仁炖肘子、东大街夜市的涮羊血、骡马市的厨子抄手、东西御街 的两家王胖鸭、梓潼桥街稷雪的牛肉面点、提督街大可楼的海式包子、荔枝巷的钟水饺…… 等名小吃,也都没有什么特别珍稀名贵的材)料。
何满子先生对此也感受颇深。他说“我曾经探求成都小吃之所以具有特殊风味的根本原因, 发现秘密是成都人能把并不珍贵的普通材料调制出鲜美的食品,这就需要人工的精巧来弥补 , 把平常的东西提高到不平常……特殊风味就由此而来。同时又因取材于并不昂贵的原料,所 以产生了廉价的负效应。价廉而物美,便导致了小吃的大众化,导致了竞争,一系列的良性 循环使小吃质量更为提高,成都风味更为稳定和突出。”
何先生举例说:江南和广东等地的面条全在交(浇)头上出花样。而成都的素面只用点青巅( 如豌豆苗之类),全靠调料提味,而且花色繁多,各擅胜场。40年代,除了吴抄手、叶抄 手等名店驰名市上的有荔枝巷的素挑面、红庙子的甜水面(阔条子每碗只有面一条)、飞龙巷 的素交面、皇城坝的红油面,等等,令外省、市别的面条相形见拙。
旧时小吃有不少如今已烟消云散,只存在于老成都人或过去游历过此地的老人们脑海中了。 也许因为年代的久远,回味中感受的诱惑也愈显深沉强烈。车辐先生甚至用“此情可待成 追忆”来概括那浓郁的惆怅之情。不是美食家,恐怕难有此缱绻情怀;而那些至味的美食, 一定也当得起这番浓情厚意罢。
---- 享受生活的快乐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