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ndleinwind()
整理人: yvonneh(1999-03-13 16:26:26), 站内信件
|
******小边诗论之三******
《帝王诗歌》之《李煜篇》
到了李后主,情况又是另一番了。
李后主时,唐代诗歌已是光芒四射,可谓大成。但诗歌经初唐齐梁遗韵,陈 子昂与四子
等的诗风改良,李杜空前绝后式的巅峰,中晚唐小李杜深情绵邈的别开生面和残 唐五代香艳
与冷寂风格的最后挣扎,诗歌又到了山重水复的绝境:五七言的近体诗,经有唐 二百年间无
数人的添砖加瓦,在诗的题材、体裁、文字、风格、感情、立意诸方面都熟透了 ,成了一块
嚼了无数遍的口香糖,再也品不出什么新的滋味了。而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发展 ,许多新的
生活场景、新的思想情感喷薄而出,要求表达,而新出的小词因合乐易于流传,句 式摇曳生姿
可表达多样的感受,语言从民间和口头语吸收了许多新的富于表现力的活的因素 ,迅速成为
市井小民与文人士子的新宠。在李后主之前,已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等诸大 家筚路蓝缕,
开创了一条新的诗歌天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冯延巳,王国维称其词“虽不失五 代风格,而
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到了李后主父子,更在气象和风骨上将词体拔至 风骚之亚的
地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清新的词句,“绘事后素”的白 描手段,由
个人具体境遇中提炼出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命题,发出了对家国、对人生、对 宇宙的强烈
的追问,令人耳目一新——中唐以后诗歌中的雕琢气、铅华气和小家子的颓气一 洗而空,堪
追初唐《春江花月夜》“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浑然气象。
在词的诞生过程中,如果说温韦诸人赋其形体,冯赋其精神,那么后主就是 赋其品格——
给了她堪与成熟的唐诗相比美的品格!纳兰容若评曰:“花间之词,如古玉器, 贵重而不适用。
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兼饶烟水迷离之致。”正看到了李煜词在 词体转型期承
先启后、别开生面的开创之功。
李煜词作的最大贡献在于用锤炼得炉火纯青的口语化的语言,写出了别人看 到却说不出的
景、别人想到却写不出的心思,而不必求助于词藻的堆砌和典故的在甩卖。他最 负盛名的“春
花秋月何时了”和“流水落花春去也”都是这样,不但不用“画舸”“玉楼”之 类的斑斓炫目
的字眼,就是乃父家传“菡萏香销翠叶残”这样古雅的语言也没能发扬一二。( 李的创作明显
分为南唐和入宋两个时期,在前期宫廷艳词里还是有《花间》《金箧》的脂粉气 的,但那率性
的意气、口语的文字和对生命甚至享乐的鼓吹,直到今天,仍有着审美上的深远 的意义,况且
我们对诗人的史的评价,更应着眼于他最终所达到的高度,而不是津津于他刚上 楼梯的那几步。)
这正是他为不少评家批评的地方。其实,在冯延巳的不少作品中,我们已经 嗅到了那种时
代和词体所特有的口语化的新鲜气息,在“庭院深深深几许”和“花前失却游春 伴”中,我们
不难发现更为浓郁的宋人的圆润、流利而萧散的文人气味,这种风格为宋人所赏 识并被广泛模
仿,并制造冯和那个时代许多词人作品归属权的无数公案。然而,李煜的口语化 尝试与冯不同,
只可击节赞赏而不可仿制,他在语言和意境开创的路上走得很远,在史的意义上 甚至超过了两
宋词创作成绩的总和:别人都在点染和转化之类锦上添花的手段上下功夫,李却 恪守“一己的
感受和思想+一己的语言实际+一己的锻炼审美方式”创作原则,在原创的世界里 踽踽前行。可
以说,李煜的出现,最后奠定了词体的基础,也铸就了一个不可企及的词作的纪 念碑。
(小边这段话可能会遭到许多人的批判,但这是我个人读宋词的感受。苏辛 的文人词和豪
放词,都是个人人格、学识等因素对词体的外部的介入;而秦七黄九又输在才子 气和头巾气;
倒是晚宋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的咏物词叙事和语言还有着新的自己的东西。 李泽厚《美的
历程》中有这样的观点:李白诗易学而难工,杜甫诗难学而易工;李是天才不可 企及,杜是榜
样正可模仿。套在词里,文人气(不管是冯秦的小文人气还是苏辛的大才子气) 难学而易工,
李煜的“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倒真的是看着容易做着难,只能叹为天才了。见 古人易,出一
己难,这是唐宋诸贤的悲哀,更是今人写旧体诗词的悲哀。)
…………………………………………………………………………………………… ………………………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232.1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