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h()
整理人: (1999-02-21 20:39:31), 站内信件
|
浪子与老虎说的都有道理,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提倡诗歌压韵这一方面来说, 我们都是一致的。郭沫若、卞之淋等人水平不可谓不高。问题是诗歌本身就是不 可翻译的。任何诗只要一翻译,不论是谁翻的,都必然使其精华损失怠尽。翻译 的人虽然理解诗的原意,翻译出来的作品却根本不能表现出诗的原意。其他的人 读了这些翻译的作品,以为西方诗人写的东西就是这个样子。再加上人们在中国 古诗的道路上也确实找不到什么发展的余地了。对这些变了味的西方诗模而仿之 ,就成了后来的新体诗。
因此,如果那一位要学写西方诗,一定要学原来文字的版本。学翻译版是绝对不 行的。这就要求你必须至少精通一门外语,精通到能充分理解用它写的诗的程度 。说实在的这很难,我觉得还是学中国古诗比较好。
【 在 candleinwind (边城浪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 在 bedtiger (bedti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中国诗词讲究声韵,炼意.外国(拉丁系)诗歌同样有相应的讲究.问题出在最
: : 早的引进.翻译的"偷懒",导致一代诗风的衰败,可悲可叹.
:
: 老虎床(老虎凳)兄: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不过小生把话讲出来,你
: 可千万别给我坐老虎凳呀!
:
: 我不认为现在自由体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诗人对外国诗歌在引进和
: 翻译中的“偷懒”或“误读”。不然,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郭沫若、冰心、
: 宗白华、徐志摩、闻一多、朱湘、戴望舒、卞之琳等等一大批诗人为什么
: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由体诗的创作:他们或是学贯中西的学者,或是大学
: 外文系的高徒,再要不然就干脆是深窥西洋之术的留洋学子,对西方文学,
: 他们在颀赏时并没有语言上的障碍,也无在翻译中被别人掉包之虞。——
: 卞之琳、冰心等还是译界的大家。——他们对自由体诗的选择,自也无法
: 归诸偶然的、个人的因素。
: 我认为,自由体诗兴起的原因,还应在时代风气和旧体诗词的整体没
: 落上着眼。晚清的诗歌创作,在形式、内容和审美趣味上已整体走向堕落:
: 沿用千余年的四平八稳的形式,已无法再开掘更多的新天地(想当年,那
: 可是朝气蓬勃的盛世唐音呀!);诗坛更为未老先衰的准遗老遗少们和走
: 投无路的末世英雄所占据,真个是万马齐喑;学术上惟朴学是高,书法上
: 惟馆阁体是用,文学中同光体、常州词派和桐城体是求,一切的一切,都
: 表明着时代的审美趣味向着繁复琐屑、矫揉造做和空疏无聊堕落着。宋学
: 和汉学的复兴、碑学的新起和“诗界革命”的来自内部的振拔企图,都是
: 无济于事的,晚清的文化,已是腐熟(注意,我没用“腐朽”这个词)已
: 极,行将化为粪土。政治革命必先贞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始,这是梁启超
: 等时代潮头人物的见识,于是乎,振臂一呼,天下景从。小说、散文的口
: 语化尝试,自宋至明清代不乏人,革新只是捅一层窗户纸的问题,而诗歌
: 的作者、读者和评者的准备远不充分,想打破旧形式的束缚,自非海外来
: 风不可。
: 中国文学史,其实正是文人对民间富于活力和原生质新形式不断拿来
: 不断谋杀的历史:文人拿来了赋比兴,拿来了诗骚,拿来了五七言,拿来
: 了词,拿来了曲,拿来了小说和戏剧。。。。。。雕之刻之,琢之磨之,
: 把玩不已,文胜于质,这形式也就走向了衰竭与末落。
: 值得玩味的是,冯至等人多向十四行等吸收韵律等形式因素,而闻一
: 多则在留洋归国,写了多年新诗后唱出“勒马回头写旧诗”的宣言。诗歌
: 的韵律因素,原不分中外,都应该是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起码的门槛。不
: 要韵律的“诗歌”,尽管可以靠文字和意象间的张力取得阅读——不!只
: 是阅,而非读——上的意义,但与其说它们是诗歌,倒不如说它们是其他
: 的什么艺术形式。我不能想像,纸上谈兵的长短句敢冒用“歌”这个富于
: 诗性和美感的名字!
: 诗人是嘤嘤而啭的夜莺,而不是只会竖尾巴给人看的孔雀!
--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9.34.1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