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sg-xlm(nikita)
整理人: loveair11(2002-12-23 18:16:04), 站内信件
|
6-30
早上用了酒店的Morning call才起得来,退了房间后就等广东队的车一起去厦门。从泉州到厦门只要一个小时的车程,我订的机票是下午四点的,所以上午有时间到厦门著名的旅游点:鼓浪屿游玩。
一车38人大部份在睡觉,自己也很累,但就是睡不着。高速公路旁是大海,与深圳的滨海大道很像。很快就进入了厦门市区,第一次来厦门,挣大了眼睛看她的建筑风格。特别喜欢海边的城市,让我有亲切的感觉。厦门的楼房大多数带有欧洲建筑的样子,只有几层高,和上海的殖民地建筑很像,有时错以为是来到了上海的外滩。
要坐船才可以到鼓浪屿,那是一个小岛,岛上有一万多居民,而且还有小学、中学及音乐艺术学校等。解放前日本及英国的也在此岛上建领事馆。可为什么叫“鼓浪屿”呢?原来海滩上有一块高过人头、中有洞穴的礁石,风浪冲击时发出“隆隆”“冬冬”的声响,酷似鼓声,那巨大的礁石被称作“鼓浪石”,岛也因此得名“鼓浪屿”。至于正式命名,则在明朝。明朝万历初年,漳泉名人丁一中在日光岩上所题石刻“鼓浪洞天”就是由此而来的。
与广东队的队员们分开行动,我和GLY、CXL及另一位女裁判一起包了辆电瓶车环岛一周。因为时间不够,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看,好多景点都没能进去。全部景点中我们只是参观了菽庄花园。此花园位于鼓浪屿东南海滨,建于一九一三年。原为台湾富商林尔嘉私人花园,以林尔嘉先生(字叔臧)“叔臧”两字谐音命名。一九五六年园主亲人将此园献给国家。
林叔臧祖籍福建龙海角美,先辈迁居台湾淡水,在那里建有一座宏伟绮丽的花园---板桥别墅。林叔臧少年时代在那里渡过。1895年,清朝依“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叔臧的父亲不愿当亡国奴,愤然举家迁回鼓浪屿。林叔臧曾任六年的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商会总理,热心地方实业,提倡创办公用事业,资助公益事业。随着年岁渐长,乡愁倍增,他决定选藏址建造一座花园,寄托对“板桥”以及台湾的怀念。1913年聘名师巧匠,建造菽庄花园。1951年林叔臧在台湾逝世。1956年7月1日林叔臧的亲人把花园献给国家,成为公园。鼓区政府对菽庄花园进行全局修迁缮、扩建。建听涛轩(现为钢琴博物馆),蛇岑花苑,恢复了林叔臧的铜像,建起了海滨廊道及知音广场。使古老的公园保持青春与朝气。
旅澳鼓浪屿华侨、钢琴收藏家胡友义先生,在“听涛轩”建立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举办世界古钢琴展览。那些钢琴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来自不同的国家,形状各式各样,有些钢琴是使用了几万个零件组成的;还有些是出自名师之手。全园极擅天然之胜,复具人工之妙,身临其境,既能领略园庭之怡雅,又能极目大海之壮阔,突现了鼓浪屿音乐之岛、钢琴之乡。
只是可惜游完了菽庄花园,我们不得不向码头方向赶,约好了时间大家一起乘船,在等待中顺带买了些厦门特产回去。
船费是来回双程,只收三元,船有二层,如果坐上一层还需另付一元。在船上我们遇到了总裁判长及其它的一些裁判,他们是昨天晚上就来到了厦门,打算在这多玩一天。重新坐回车上,一早起来也没有吃早餐,大伙都饿得很。转至一处酒店,广东队的体操中心主任早已经安排好饭局,但今天是吃闽南小吃,我一直在泉州想找的小吃没找着,也因为没有时间,却在这里吃到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阴”。
与教练及一些裁判们坐在一起,先是喝着可乐,催促着小姐快上菜。头盘端上来的是咸甜各半的小点心,没记住名字,只记得里面包有贡糖,还有一点火腿肉。盘子转了一圈后,第二盘就一直没有端上来,再次催促小姐快上菜,过了十分钟后才来了第二盘,接着下面的菜就上得较快了。小姐们并没有给我们介绍菜名,我只大概记得有肉棕、面线糊、海蛎煎、芋圆、鱼丸、青菜、清蒸鱼等。大虾仁、香菇、瘦肉、卤蛋裹在五香糯米中是肉棕;面线糊里再加有猪大小肠、豆腐等;海蛎煎是用海蛎和鸡蛋和在一起煎成的薄饼状;芋圆形状圆形似餐包,上盖有芋泥,内有包馅;可惜的是清蒸鱼蒸的时间有点过长,鱼肉发老,已不好吃了。可能是大家都吃不习惯这样的小吃,只都是尝了几口就停手,反而叫了一大盘米饭就着青菜吃。
看着时间,我和GLY等四个人提前退席,赶到机场坐飞机。厦门机场还算是不错的,设备都较新。很快办理好登机手续,与他们分开乘机,真正结束了泉州之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