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vonneh()
整理人: yvonneh(1999-02-19 13:01:17), 站内信件
|
闪烁着哲理之光的《远和近》 ——《品味顾城》之一
这是顾城作于1980年的一首小诗,诗中写道: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乍一看,好象很无厘头,其实描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
你和我并坐在草地上,相对无语。当你看着我时,眼里流露出的矜持和戒备, 令我觉得你虽然近在咫尺,其实却遥不可及。但当你把视线投向天空中变化万千的 流云时,却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可亲可爱,感觉上一下子就把我们俩人的距离拉近 了。
哎,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是多么不可捉摸呀。
是远还是近就看我们如何去感觉了,和实际距离并无太大的关系,我们称之为 “主观距离”。这首诗就是通过对主观距离的变化,昭示出人与人之间可怕的冷漠 感。人,这种有感知认识能力的高级动物,彼此间竟然无法沟通!我们宁愿和空无 一物的大自然相处,也不愿和一个人相处!
没有温暖的人际关系令我们觉得到处都充满了危险,我们随时警戒着,让互换 的目光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
这就是《远和近》的创作主旨了。
但是,这首优秀的小诗是如此充满了弹性,以致它冲破了作者原来的创作动机, 其寓意能根据读者的不同角度,无限延伸开去。
诗中的“云”只是使我们产生主观距离的一种媒介物,它代表的对象可以无限 变换。对于两个侯车室的陌生人,它可能是一队嬉笑着的孩童,使他们互相投以会 心的一笑,彼此的距离由远而近;对于一双情侣,也许它是爱情游戏,使热恋中的 人儿感觉到对方时远时近;对于一个室内设计家,它可能只是一种花纹,使住户产 生空间扩大或缩小的幻觉……
总之,诗语言所构筑的是一个意象世界,“我”不一定是我,“你”不一定是 你,“云”也不一定是云。它代表什么不要紧,问题是它说明了什么道理。道理是 抽象,可以允许我们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联想起任何具体的事物。
一首优秀的诗作是要经得起这种三段论式的考验的:
作品本身描给的是具体场景、事物,但却说明了一个抽象的哲理,这种哲理不 仅可以套用在诗所描绘的场面上,也可以套用许许多多类似的场面。
“一百个读一首诗就有一百种解释”,说的就是这类作品。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5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