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诗人的灵感>>诗歌论坛>>散评>>我理解的“为什么香菱的第三首诗才好

主题:我理解的“为什么香菱的第三首诗才好
发信人: lueyi()
整理人: yvonneh(2000-01-22 12:04:12), 站内信件
古人论诗,讲究点到即止。因为诗包含的意义太丰富,一具体解就破坏了诗意
了。但我想,我是今人,就不管那么多了,让我门一首一首的具体看吧。
第一首: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这句意思很明白:寒冷的夜空中,月光皎
                              皎,地上,月影朦胧。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也很明:这月,诗人常呤赏,旅人常低头
                              思故乡。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这月象镜子,冰盘一样明亮,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这月明亮得不用烧蜡烛。  
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护玉盘.--月光映在窗上象银象水那么又白亮又梦幻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月光象梅花的香气,柳叶上要干的露珠那
                              样若有若无,恍恍忽忽。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月光象在台阶上涂了金粉,在栏上抹了霜
                              “疑是地上霜”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在寂静无人的夜里,只我一人在西楼隔着
                              门帘对着这残月。  
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月的美丽(精华)散发出来是掩也掩盖不
                            住的(挡不住的风流)。那娟娟的影,那
                            冰雪一般纯洁的魄,都自然天成,美丽脱俗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月亮有时只有一弯象一片砧,有时只有半
                              圆(半轮)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月亮让江上听笛的游子望月思念故乡“不
                            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让夜里
                            在小楼上倚栏望月的佳人思念远方的情郎。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我不禁想问月中的嫦娥:为什么不能使月
                            亮永远的圆,使天下的有情人永相厮守呢?

从上面三首的粗解,我门明白了三首诗讲的什么,它们的高下也就自见了。
我门看完第一首,就知道作者只说了一件事:月亮真亮啊!不禁让我门怀疑
作者的智商只有三岁。作者打了半天比喻,堆了半天词汇,却只说了这么一
个浅显的主题。这首,立意浅,而且,也没溶入一点自己的感情在里面。所以
黛玉说:“意思却有,只是看的诗少,被它缚住了。”
第二首看了,觉得诗中有的句子比喻得很美(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
干),不象第一首有种拼凑的感觉。但这诗还是犯了第一首的错误,没有主题
(立意)。全诗就只是在用各种方法打月光的比喻。所以黛玉说“过于穿凿”
宝钗说:写的是月色。。。诗从胡说来。
第三首起笔就不凡,让我门看到一个清楚的月亮(佳人)形象,月比佳人,好
喻!接着第二联(一片,半轮),第三联(闻笛,倚栏)都紧扣“团圆”两字。

全诗浑然一体,立意新奇(从月的“圆缺”这角度来立意,而不是月“亮”这
个普通的角度),有情有趣(借问一句)。 
第一二首,由于没有主题,所以显得很散,很浅,很乱,是在堆词,第二首虽
然用喻较好,但给人的感觉是这样比喻下去,八句并不够,还可第四联,第五
联一直比下去,因为它始终是浮在表面比,没有真正的象一个成人那样思考过
问题,在“诗人的灵感”中有的人写的诗就犯有这种毛病,待2。0版祥解。
从做“七律”的方法--起承转合--来说,一二首起得平平,第三首,起的很有
特色,一开篇就把人抓住了。承,一二三首都一般。转,一,二首根本就没转
还在继续承,第三首转到离人上,立意变深。合,一二首没有主题,就谈不上
合,第三首合在“团圆”上,统一全诗,而又余意无穷,如寒山寺钟声,不绝
于耳,感慨万千,回味无穷。好诗,好诗!
当然,第三首诗还是曹公暗示的香菱的写照:精华难掩,影自娟,魄自寒,可
缘何不使永团圆?(美丽的人儿,你命为何如此之薄呢?)
我高中毕业后就没再上过语文课,以后只是凭兴趣乱看些杂书,没有正规,系
统,所以,文中如有乱讲处请网上诸君指出,我将不胜感激。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88.43]
发信人: anmingming (amm), 信区: Poem
标  题: Re: 我理解的“为什么香菱的第三首诗才叫诗”(二)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Thu Jun 17 12:18:24 1999), 站内信件

【 在 lueyi (情瘦) 的大作中提到: 】
: 古人论诗,讲究点到即止。因为诗包含的意义太丰富,一具体解就破坏了诗意
: 了。但我想,我是今人,就不管那么多了,让我门一首一首的具体看吧。
: 第一首: 
: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这句意思很明白:寒冷的夜空中,月光皎
:    .......

Amm said:你把这1,2两首看的太简单了。
         去翻翻唐诗,你不觉批评得过滥了么?
         当然是第3首稍好,但1,2两首并不象你说的那么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有科学,我有神功!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2.200.156]
发信人: lelai (lelai), 信区: Poem
标  题: Re: 我理解的“为什么香菱的第三首诗才叫诗”(二)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Thu Jun 17 21:15:39 1999), 站内信件

【 在 lueyi (情瘦) 的大作中提到: 】
: 古人论诗,讲究点到即止。因为诗包含的意义太丰富,一具体解就破坏了诗意
: 了。但我想,我是今人,就不管那么多了,让我门一首一首的具体看吧。
: 第一首: 
: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这句意思很明白:寒冷的夜空中,月光皎
:    .......

请恕兄弟直言,在对前两首诗的理解上有失偏颇。虽然通篇看来分析得有板有眼

字字有如珠玑,但遗憾的是你忽略掉了蕴藏在前两首里面的的确不易察觉的含义

和作者的情感。
如第一首中,你将第二句理解得太肤浅。这样的月,为什么会令得诗人为之玩赏

助兴,而“野客”-----离乡背井之人看一看她就会平添几分忧愁,这样的场景

不正是演绎着“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世俗而苍凉的社会现实吗

这里面能说没有作者的半点情感?接着下面,翡翠楼边,珍珠帘外,又是银烛,

又是画栏,在这一系列富贵的场景中,作者重拾了“良宵”的美好感觉,俨然从

刚才理性的描述中摆脱了出来,一个“何用”的设问,强调出了他内心无比的舒

畅和对这片美景的赞叹!所以怎能说除了写月,就无主题了呢?
再如第二首,在对物的描写从表面上看很容易只看到那轮“皎皎明月”,但注意

到没有在第二句中写到两种物:梅花和柳树。稍微对自然界有所留心的人都会明

梅花乃隆冬之产物,而柳树则开在初春,故而不难看出这句诗表面描写了月光,

实则暗示了此时正值冬末春初之季。另则,看第四句,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作者在

曲终人散之后还会“余容犹可隔帘看”?这不正是那种“欢笑之后代价就是寂寞

的心情的真实写照吗?但显然作者并不甘于这种寂寞,所以才会“余容犹可隔帘
看”。
综上所诉,第一首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从楼里走出,眼前陡现一片月色的夜景,即

书怀,但把情绪点到为止,没让它继续发散。总体来看,作者宁愿将思绪停止于

眼前景色的惊喜和玩味,所以让人觉得只是对月描述的文字堆砌;第二首,继第

首之后,作者在美景中睡去又醒来,对月又有了新的感觉,于是有残粉涂金,轻

霜抹栏。而作者显然睡了一个好觉,良宵时短,但令人怀念!
所以由此看来,读诗不可读其表,更要读其里;不可只读此,还要读其彼。不过

三首中的确以第三首为最佳,只是兄对前两首之微词,不敢苟同,故以此文为驳

谢谢!!!!!!!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0.124]
发信人: lueyi (情瘦), 信区: Poem
标  题: Re: 我理解的“为什么香菱的第三首诗才叫诗”(二)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Fri Jun 18 09:19:22 1999), 站内信件

【 在 lelai (lelai) 的大作中提到: 】
: 【 在 lueyi (情瘦) 的大作中提到: 】
: : 古人论诗,讲究点到即止。因为诗包含的意义太丰富,一具体解就破坏了诗意
: : 了。但我想,我是今人,就不管那么多了,让我门一首一首的具体看吧。
: : 第一首: 
:    .......
好,很合我口味。我都说过,评诗要点到即止。读诗讲究再创造,兄弟能从第
一、二首读到如此多的深意,能够化腐朽为神气,把曹公借宝钗之口的评语:
第一首“不是这个作法”,第二首“胡说”完全推翻。实在是让兄弟佩服你的
气魄和胆识。
不过,我还是想再多说两句:
第一首,兄弟也看到了,立意是:月亮真好,感情是:见月而心中欢畅。真是
英雄所见略同,不过兄弟比我更进一步,看到其中款款深情,
第二首,兄弟竟然看出了季节,又从季节看到了曲终人散,真让兄弟惊奇了。
不过,我还是想说,这诗最后一句即使是有意思,但也显得太突兀了,要是
第三联转一下,做个铺垫就好了。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88.4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