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essie()
整理人: (1999-09-12 18:08:06), 站内信件
|
三
苏轼是个性复杂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体现为表现风格多样:豪迈姿肆如 《祭常山回小猎》《有美堂暴雨》,旷达放逸如《过大庚岭》《六月二十日夜渡 海》,清丽秀美如《新城道中二首》《望海楼晚景》,奇幻精警如《题西林壁》 《和子由渑池怀旧》,平淡自然如《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雨晴后步至 四望亭下》……。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在总体把握上其主要特色为“细”,包 括两方面:诗歌艺术描写之细腻与诗人艺术触角之细微。
刘熙载《艺论·诗概》曰,“东坡诗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得诀只在能透过 一层及善用翻案耳。”指的便是苏诗艺术描写之细腻。其法一是展开大篇幅的描 绘,适当地减慢节拍,加大每一小层的容量,以便于对对象作更加细致的描写, 如《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汲江煎茶这一平凡举动,苏轼却写得清新活泼。杨万里对这首诗十分赞赏, 在《诚斋诗话》中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并详细评论 此诗:“自临”一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清,二也;石下之水, 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 “雪乳”二句,“此倒语也,尤为诗家妙法,即少陵‘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 老凤凰枝’也”,“枯肠”二句“又翻却卢仝公案”(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云“三碗搜枯肠”)后人常评杨万里“浅意深说,直意曲说,正意反说”,其 实苏轼早已导夫先路了。
这类诗还有《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百丈坡。断弦离柱箭脱 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用七种形象表现百步洪之快,《读孟郊诗》以“孤芳” “水清”“食小鱼”“煮蟛 ”形容“佳处时一遭”,《石鼓歌》用六种形象 “石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模糊半已似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娟娟 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良莠”来讲“时得一二遗八九”,都是体现苏诗细腻的 表现力的经典名作。
苏轼的艺术触角非常细微,能在细处常景之中发现前人很少发现的诗意。他 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景色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可感的:牡丹怕羞“人老簪花不自 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海棠贪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 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清泉慰心“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知我渴” (《自兴国往筠》)……最生动形象的一首如《新城道中二首》: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东风解意,晴云披帽,野桃含笑,溪柳自摇,颇具江南山乡韵致,可喜可感, 表达了诗人对淳朴自然、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苏轼有时又会运用他细致的观察力,捕捉景态事物的刹那神态,并将之惟妙 惟肖地表现出来,如潮水刹那间涌来“海上涛头一七来,楼前指顾雪成堆”,电 光的一闪而过“电光时掣紫金蛇”(均出自《望海楼晚景五绝》);雀鸟振翅的 一刹间“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四句一气呵成, 把枝上之雀欲飞未飞时神态表现得十分细致(《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打猎时的动态“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祭常山回小猎》);而 临湖自照“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 顷刻复在兹”(《泛颖》)像快速连续之画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把临 流自照时千变万化写得十分细致。
诗人有时又会将前人写滥了的题材翻新翻奇,如美人与鲜花互比本属常见, 但苏轼通过细微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却能感受到前人不能感受处。如《和鲜于子骏》 写美人,第一句“佳人如桃李”,这是一句很寻常的话,可接下去一句“蝴蝶入 衫袖”就不落俗套,简单五个字就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美人形象;至于《寓居定 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则以美人喻花:“江城地瘴 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 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 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把海棠比作一位天生丽 质,却流落陋邦的佳人。饮酒本是很平常的事,却也能被苏轼写得不同凡响: “晓日着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真一酒》)写酒后感受,像春日和风, 酥透骨髓,徐徐扩散开来,没有一点声息,只有一种暖洋洋的舒适;而“小儿娱 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纵笔三首》)出语平淡,又谐趣横生。
苏轼又会由他细微的感觉中领略景态事物的美,并由此而生发出多种感受, 如“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和李太白》), 先用“浸”这个别出心裁的字眼表现月光如水的感受,并从“浸”派生出“泠然” 与“洗”,“欲饮”与“不可掬”的新奇感受来。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曰:“苏文忠公诗,初若豪迈天成,其实关键甚密”, 这是对苏诗艺术表现上的特征“细”的中骨评价,而严羽以苏诗“失之粗”则可 以说是偏颇的一家之言,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针儿,九五年夏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90.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