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诗人的灵感>>诗歌论坛>>针儿诗评>>论苏轼诗歌中的“深”“广”“细”特征((2)

主题:论苏轼诗歌中的“深”“广”“细”特征((2)
发信人: jessie()
整理人: (1999-09-12 18:07:59), 站内信件



            二

  苏诗取材广。清叶燮《原诗》曰:“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
喜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其学生薛雪《一瓢诗话》曰:“苏眉山天才俊逸,
潇洒风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又因其学力宏赡,无入不得。”刘熙载《艺概
·诗概》曰:“无一意一事不可入者,唐则子美,宋则苏黄。要其心中具有铲锤,
不是金银铜铁强令混合也。”这些都是中肯的评价。就诗歌题材来看,主要有政
治诗、抒情诗、写景诗、哲理诗、赠答诗、论艺诗六类,每一类都有传世佳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一句,历代西湖风景
诗无出其右;《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
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作为赠答诗的佳作,最为人称诵,“雪泥鸿爪”
已成为成语,由此可见这首诗已深入人心;苏轼的抒情诗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如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现苏轼游戏人生而又个性倔强的性格,《予以事系御史
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
遗子由二首》表现苏轼兄弟情深,心怀坦荡的胸怀,《初到黄州》则出语嘲谑,
体现作者对贬谪淡然处之的旷达情怀。这里主要谈一下政治诗与论艺诗,这是苏
轼以前的诗人较少涉及的诗歌领域。

  苏轼的政治诗,词采锋利,一针见血,如《荔支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调风顺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过姚黄花。

  此诗开门见山,直切题旨,分述汉唐两朝进贡荔支的故实;继以抒怀,感慨
帝王的骄奢淫逸,官吏的谄媚取宠和百性的沉重苦难;诗人又引类伸发,由汉唐
的荔支贡联系当朝的茶贡、花贡,直剌时弊。这首诗说明晚年的苏轼仍保持着深
沉的忧国忧民情愫。

  苏轼的政治诗,有的是专门攻击新法的,并由此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类诗最典型的是《山村》:“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令黄犊无
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
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指责朝廷盐法太苛峻的;“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
钱转手空。嬴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讥刺青苗法的流弊。《鸦种麦
行》“农夫未食鸦先啄”“农夫罗拜鸦飞起,劝农使者来行水”则以寓言形式讥
讽“劝农使者”。《鱼蛮子》“人间行路难,踏地出赋租”,《吴中田妇叹》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朱陈村嫁娶图》“而今风物哪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十二月十四日夜微
雪》“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都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批评
了时政的弊病。

  苏轼善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封建社会中的贫富不均现象。早期所写的《黄牛庙》
即以“不服箱”,“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萧屠白羊”的高高在上的黄牛神与
“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青刍半束长苦饥”的“山下耕牛”作比较。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寺》一诗,则写大雨成灾,以致“农夫辍耕女废筐”,而
“白衣仙人在高堂”的现象。《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诗,也以“立杖归来
卧斜阳”饱食终日的御马与“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秸如嚼竹”的战马对比。
三者都是讥刺处于庙堂之上的官僚们,只顾享乐,不顾人民死活。《晚岁三首》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春磨。”《和子由蚕市》“千
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则是批判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

  苏轼还有许多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有的直抒报国热情,如《和子由苦寒见寄》
“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祭常山回小猎》
“圣明若用西凉籍,白羽犹能效一挥”,有的诗借助当时某一事件,陈述自己的
军国大计,抒发收复失地的愿望,如《郭纶》《获鬼章》《闻捷》《闻洮西捷报》
等。

  苏轼的论艺诗,包括论画、论书法、论诗、论音乐,达到了宋诗的最高水平,
表现为作品多,见解深。如《王维吴道子画》: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翩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这首诗作于嘉佑六年,代表了苏轼当时古诗的成就。此诗运用《史记》合传
论赞的结构方式,先用六句总叙吴道子、王维的画;后各以十句分论两家,赞扬
他们画技高超神俊;最后六句又合评两家,扬王抑吴,表示对王维的更大敬佩,
反映出苏轼追求文人画的审美趋向。

  苏轼的论艺诗在立足于艺术品鉴赏的基础上,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论
画诗除典型的《王维吴道子画》外,还有《书鄢陵王主簿所画竹枝二首》之谈神
似与形似的关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
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谈身与物化的美学境
界,“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苏轼的论书法诗的观点主要有:《和子由论书》“体势本阔落,结束入细麽”
之谈风格;《石苍舒醉墨堂》提出任意而为、自由创造的艺术主张,“我书意造
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论诗诗如《送参寥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
万境”,《次韵僧潜见赠》,“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独依古寺种
秋菊,要傍骚人餐落英”谈诗歌的“空静说”;《张寺承益斋》《次韵孔毅父》
等谈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的道理。

  谈音乐诗如《听武道士弹贺若》,“琴里若能知贺若,诗中定合爱陶潜”,
指琴声能反映人格;《听僧昭素琴》则谈美在主客观的统一和谐中体现出来。

  苏轼的论艺诗多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既有一气呵成的细致摹写,又有
短章的传神写意。前者如《韩干马十四匹》,分别描摹画中十四匹马的形象神态,
细致逼真。又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
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这首诗紧扣一个“绝”字,既写画中实景,又加以
诗人的想象,生动有趣。写意的论艺小诗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
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一个“暖”字,一
个“知”字,把鸭活泼惬意的神态表现出来,也把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欣喜热爱之
情表现出来,“正是河豚欲上时”完全是想象,把水下情景也挖掘出来,清新可
喜。

  现存苏诗约二千多首,题材丰富,内容广阔,几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无不
进入诗作。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90.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