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诗人的灵感>>诗歌论坛>>针儿诗评>>针儿:RE龙门斜茧

主题:针儿:RE龙门斜茧
发信人: jessie()
整理人: huseng(1999-09-12 18:06:12), 站内信件


发信人: Jess (针儿), 信区: Books
标  题: Re: 那就“砸”一下吧
发信站: 新龙门客栈 (Wed Sep  1 11:05:43 1999), 转信


首先谢谢斜茧如此直率的批评,我说过,不介意且欢迎批评,只要是对文
不对人,斜茧的文章立心本正,这是对作者的尊重,所以我先要感谢的。:))

这次我在龙门读书版、网易诗版求砸,觉得最一针见血最痛快的两篇,一是斜茧,
一是风之舞,两人都注意到了同一问题,虽然意见是两个歧支,且贴上风之舞的:

发信人: prettyhy (风之舞), 信区: Poem
标  题: Re: 论苏轼诗歌中的“深”“广”“细”特征(“细”)
发信站: 网易虚拟社区 (Tue Aug 31 23:32:36 1999), 站内信件

有种生吞活剥的感觉。
离开古代人的气质、性情、经历、社会风气时尚等去探讨古代人文思想
,以现代人的分析方法去考查,是一种庸俗化的方法论。苏轼的作品随
性顺情,如流水因势浮云从风,法于自然,取于意气,拿现代人的说法,
是“意识流”的表述形态。
苏轼崇佛炼气,思想境界不拒常态,如果以解剖的方式对待他的作品,
是剖的越细,离的越远。

——很显然,风之舞是个感性的人,具有诗人的敏锐、清净、细心,他如果写诗论,
肯定是选王国维或脂砚斋的方式,写摘评,或象司空图那样进行归类似的,写诗品。
风之舞注意到了苏轼的性情,但文学批评肯定是要以现代人的条分缕析似的一二三四
去评的,这是趋向,也是更客观的一种批评方式。因为古诗人的气质、性情,显然
现代人难以考究。且风之舞认为不必剖,这与针儿的初心就相驰甚远了。中国古代文学
批评最难堪的一点就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也因此文学批评只起了帮助鉴赏的作用,
而不象西方,为促进创作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说到风之舞与斜茧注意同一个方面,就是针儿的文字用了这种的现代人的分析方法,
两人都认为不好:风之舞认为不该用,斜茧是认为用得不足,不够,太浅。

    相比较,不禁莞尔。

    可以说,我做文学批评的方式与斜茧更为类似,都是比较踏实的那种,根据三个以上
论据,以期归纳现象。但是,作为读书感受来说,它太长,作为真正的文学评论来说,又
讲得不深不透,太过泛了,斜茧讲得对,其实每个题目,它都有纵深挖掘的可能,而且,
不和同时期作家进行比较,是最大最大的疏失,至少得承认还得再加大篇幅才行。

    呵,宋诗所谓“以才学入诗”,“以理入诗”的口号是自苏轼始的,因此我着重讲及
这方面,可以说,私心下以为宋诗的成就远不及唐诗,原来想做的题目是苏轼如何在唐诗
的巅峰成就的光环下另辟蹊径的,但那必要论及唐诗,范围过大,写一本书都写不完,因
此做了现在这一个题目,强调苏轼的“论艺诗”与“政治诗”是因为这个原因,倒不至于
是因为对这两类诗较熟悉,这两类诗是较枯涩的,老实说。:))

    况且除老杜外,苏轼之前的诗人具有这个特点的,倒真不多。*-*

    说到学术性,确实有缺乏创见的尴尬。:))写苏轼实际花了七天,写艾青两天,但在
写论文之前,我是笃定要花两三个星期到图书馆看资料的,感觉甚为茫然便是。似乎一切
都被人写过了,说透了,我要写的话,写些什么?

    因此,斜茧这话是狠的,却也是不能不令人服的:文章没有多少学术性。

    或者说,没有新鲜的,有创见的东西——这样可能准确些。

    因此我最终做的是前期工作了:写大纲,在有限的篇幅内,对一个诗人诗歌的主要
特点进行概括。你当然可以说深、广、细可以是其他人的特点,但你不能否认这也是苏
轼的特点,正如你不可能否认在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诗潮中,艾青做了多少努力且取得
了不小的成就(要联系历史看,当其时,战火纷飞,现实主义诗人的水平总体来说,很
差。但我已承认了,没有联系其它诗人,是疏失——也算不得已,因是限定字数的,呵
呵)。

    最终,也许我只能说,这两篇文章起了介绍的作用,可以当作了解诗人的一个小小
的窗口,因为我毕竟——并非真正做了多少研究。这种文章,是序列性的好。这样写,
确实是太泛了。

    呵,以上做了一些无力的辩解,请斜茧兄笑纳。本来只想写一个“服!”字便罢了,
但又过意不去。:))要而言之,服是因为斜茧促使我不得不承认两点:泛,缺乏创见。

    很致命的两点啊,虽然我也以我的写作目的进行辩解,但到底一篇成形的文章,给
人所见所感的是什么,是否有这些毛病,一经点出,作者其实是很清楚的,也不可能否
认的了。

    最喜欢斜茧这一句,这句说不上骂针儿,却是揭了几乎所有文学批评的皮啊!太尖
锐了,不觉很有痛快淋漓之感,值得为这段话干一杯的——

: 像同类的论文一样,作者不是用诗歌,而是
: 用观念来解读诗人。因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阅读
: 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艾青是一位爱国者,是一位有理想主义
: 气质的人,是一位勇于探索的诗人。但他的诗到底好在哪里?
: 我们反倒没有什么印象。其实,并非作者没有论及,只不过似
: 乎她,还有我们,都觉得这并不怎么重要。这种现象虽然滑稽,
: 却是此类论文的必然结果。                                 



--
※ 来源:.网易 BBS bbs.netease.com.[FROM: 202.96.190.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