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ygn()
整理人: Pront(2000-01-22 11:57:36), 站内信件
|
诗 与 散 文 <诗论>--朱光潜
我们不能凭空立论,说诗在风格上高于散文。诗和散文各有妙境,诗固往往能产生 散文所不能产生的风味,散文也往往可产生诗所不能产生的风味,例如: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这段散文,寥寥数语,写尽人物俱非的伤感,多么简单而又隽永!庚信在《枯树赋》 里把它译为韵文说: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树犹如此,人何以 堪!" 这段韵文改动《世说新语》的字并不多,但是比起原文,一方面较纤巧些,一方面也 较呆板些。原文的既直截而又飘渺摇yi的风致在《枯树赋》的整齐合律的字句中就失去大 半了。
诗和散文在形式上的分别也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画两个不相交接的圆圈, 把诗摆在有音律的圈子里,把散文摆在无音律的圈子里,使彼此壁垒森严,互不侵犯,诗 可以由整齐音律到无音律,散文也可以由无音律到有音律。诗和散文两个国度之中有一个 很宽的叠合部分做界线,在这界线上有诗而近于散文,音律不甚明显的;也有散文而近于 诗,略有音律可寻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有音律的纯文学"是诗的精确定义。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75.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