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enzj()
整理人: kenzj(2000-06-28 17:10:52), 站内信件
|
再说诗词格律
粗粗地说一说我所知道的诗词格律吧。当然,这些知识都很粗浅,一般 入门的网友都不必看了。如果想要对诗词格律有个深入的了解,我推荐王力先生 的《汉词诗律学》。可能此书不是太通俗,不如他的另一本《诗词格律》,但此 书部头大,论辩精,确实是现在最好的一部讲诗词格律的巨著。而且,《诗词格 律》由于时代原因,里面的例子不少是毛泽东诗词。毛泽东的诗还则罢了,词破 格的地方太多,不可从。因此,如果想好好了解一下格律,还是读一下此书。
词没什么好说的,按谱填就是。好的词谱有两部,《钦定词谱》和《词律》 。两部都很大,但都很精,尤其是《钦定词谱》,因为后出,有图有谱,比万树 以一人之力为之的《词律》更精。不过我手头只有一部《词律》。因为这本书谱 而不图,不利于初学者。一般入门读物还有舒梦兰的《白香词谱》。但此书由于 选得太少,而且王力先生指出,舒氏更偏向于选"好词",因此有几体选得很不好 。如《声声慢》一调,不选平常的平韵一体,偏要选仄韵一体。而仄韵一体又不 选高观国那首合律的,偏要选李清照不讲声律的一首。因此,此书只能当一本词 选读,当词谱读就太粗糙了。至于明人的《啸余图谱》、清初人的《填词图谱》 ,错讹太多,读了不如不读。好的词谱不如选王力巨著《汉语诗律学》中所附的 词谱。尽管那些"7A7B"不太直观,但选调校订都很精。我看过,万树的《小 重山》一调,首句作"╋ ┃ ╋ ━ ━ ┃ ━",其中第五字实可作仄声,事实上 宋人中,前期词人此句第五句大多为仄声,万树不知为何失注,杜文澜给他查漏 补缺也没找出来,王力则注意了。当然也难怪,事实上万树词谱的差错已经很少 了,词学中的词谱一门,也全靠他才能步入正轨,后来的谱多半以他的谱为基础 。这一句,其实可以用律诗中的"犯孤平"解释。第三字为平时,第五字多半为仄 ,第三字用仄,第五字必须用平。
词如此,诗的格律就要简单得多。说到格律,"平仄格律"一词很别扭。平仄 是格律中的一种。如果说格律,基本上是三方面的格律:平仄、押韵、对仗。以 七律为例,句式一共有四种:
╋ ┃ ━ ━ ┃ ┃ ━(A类)
╋ ┃ ╋ ━ ━ ┃ ┃(B类)
╋ ━ ╋ ┃ ┃ ━ ━(C类)
╋ ━ ╋ ┃ ━ ━ ┃(D类)
这里,我没有分应平可仄与应仄可平。其实也简单,每一个"╋",都最好和 它下一个字的平仄一样。
说出来可能初学者会不信,近体就这么四种句式。五言的,不过把头两字去 掉而已。这每一类都可以当成首句。当然,七律中,以A、C两类起句为正体, 因为七律是首句入韵为正例。如果是A类为首句,下面只要知道粘、对两种规则 就可以知道这首七律全篇的平仄了。
(1)对。对指偶数句的句子(二、四、六、八句)的平仄应与上一句平仄 完全相对。A类为首句,第二句必须末字为平声,平仄与A类相对,即只能是C 类。
(2)粘。粘指七律出句(三、五、七句)的第二字和上一句(二、四、六 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现在第二句为C类,那第三句的第二字必须为平声,末 字必须为仄声,即只有B类。
如此依次下来,马上可以得出A类起句的平仄格式如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此类推,另三种平仄格式唾手可得。是不是很简单?当然,正例如此,还 有些小规则,即"拗救",所谓"拗"即是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该用仄的地方用了 平,"救"则是在相应的地方拗一字以补救。拗救用得多,七律就近古风了。初学 时,可以不管它。何况这类格式很多,要讲,也要讲上半天。
平仄大致如此。对仗则更简单,七律颌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 )要用对仗。唐初诗体未纯,不少人颌联不对,后来当然要对了,偶尔也可不对 。不过,流风所及,颌联可用宽对。所谓宽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就成 了,不必很严。当然,能用工对自是用工对好。
另两联一般不对,如果水平高,对一下,当然也可以。
用韵,则更没什么好说的,下载个《平水韵》,一般的字也够用了。如果不 按韵书,称为"落韵"。唐人试帖落韵,诗写得再好也是不合格。
近体,用平韵为常,偶尔也有用仄韵的。也一样,这四种句式为首句,只不 过二、四、六、八句要用仄韵,即这四句只能用B、D两类。举仄韵平起首句入 韵一体为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七律实际上一共有八种格式,平韵四种和仄韵四种。但这八种中,只 有首句入平韵的以A、C两类为首句的两种格式为常见,其它的都是罕见的。
近体中,绝句的规则可说和七律一模一样,只不过只有四句。唐人还有一种 "古绝",即不讲平仄,多用仄韵。前人有说这不算绝句,应该算古风,但绝句出 现比律诗早,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和"联句"相对,本来的意思就是指四句 的诗。《玉台新咏》里一卷古绝句,就是五绝。当时当然还没有近体,但因为五 绝字只有二十个,而六朝人已经讲声律了,因此有暗合近体格律,一字不差的。 所以古绝也是绝句一种,不过是"古风的绝句。"
近体除律绝两种还有种排律。所谓排律,就是多于八句的律诗,规则与上面 的也一模一样。以五言排律为常,七言排律非常少。唐人试帖诗,就是十二句的 排律。
再说点少有人知道的吧,律诗中还有一种六句的短律,也有全篇六言的六言 律,都极罕见。元人有玩笑性质的九言律诗。当然,此数体只能说偶一为之,从 古至今也没几篇。
近体的用韵还有个规则,五言的首句以不入韵为正例,七言则以首句入韵为 正例。
近体的格律,约略如此。细的规则,如合掌、上尾之类,一般地来说,要你 犯也不易犯,不去说了。规则太多,也没什么用处,知道这些,写出来的就一般 合格了。
最后,我还想再说几句。现在,有不少人宣称要"改进"格律,理由是时代变 化,格律也应符合时代。激进的说把平仄全扔光,缓和一点的说按《新华字典》 的读音确定平仄用韵。前一种不过是妄人,不必多嘴。后一种观点,可能看似有 理,然而,也是没有看到变化的真谛。中国诗,格律确实在变,只要看一下,从 《诗经》、楚辞开始,诗句从短到长,格律越来越多,但每次都是产生了一种新 的诗体。汉魏乐府、六朝古风、唐人近体、宋词、元曲、明清俚曲,从历史的观 点看,古风并不是改良的乐府,词也不是改进后的诗。我们甚至不能说,出现于 后的诗体比前一种更先进,而古人,在出现一种诗体后也并没有就废弃前一种。 事实上,我们读一下清人的总集,往往可以看到他们各种诗体都有。现在持那种 改进观点的,我也不能说他们一定没道理,但肯定,那些"改进后的诗词",一定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词了。可能过上一两百年,这些改进诗词会成为诗坛的主 流诗体,但绝不能说,有了改进后的诗词,我们可以不要旧体了。何况,持此论 者,多半是一些对格律一知半解,心生畏惧,从而想抄近道的人。能入方能出, 现在连"入"都没"入",就在侈谈"出",那又有多少说服力?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13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