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aosuiying(失落的winchen)
整理人: lyl0753(2002-12-22 23:58:27), 站内信件
|
位极宗族祖神的“斋婆太”
温氏仁厚祠位于广东梅县丙村镇,距丙村墟镇约1公里,周围有谢姓、陈姓、邓姓等村落。“仁厚祠”由温氏宗族12世斯润创基,现传27世。全祠现住居民约400,均为斯润的后嗣,另有分祠裔孙数以千计已先后突围而出另营新居。仁厚祠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宗祠与民居合一的围龙屋,分别由祖公厅、堂屋、围屋、横屋、斗方及水塘组成。该祠的祖宗崇拜情调以高大的堂屋建筑和庄重肃穆的神龛位来渲染。堂屋是仁厚祠的核心所在,分上、中、下三堂,其中上堂又叫祖公厅(或上厅),是祭祀祖神的地方,祖公厅天子壁的下方是神龛,神龛上供奉列祖列宗。创始祖12世斯润的神牌被安放在神龛的最下级紧靠香炉。虽然从表象去看,神牌上12世祖考有姓有名,而祖妣则为无名氏。据作者观察,其他祖牌所记祖考妣之形式亦同。(谢剑 房学嘉:1997)然而,反映在温氏族人思想与文化深层中的祖妣,其地位并不比祖考低。其中最受族中裔孙崇拜的祖妣要数11世祖斋婆太,同样,在神龛上并未见有供奉她的神牌。斋婆太之坟在距祠6里之遥的大坑里某山上,其座向是乾兼亥坐西北朝东南,形名“猿猴采果”,族人说,“这是宗族的风水宝地。祖公所选风水特点在于:斋婆太之坟墓、祖祠上厅神龛12世祖之神座、祠堂之大门,刚好三点连成一线,都是乾兼亥”。换言之,三点刚好连成一条中轴线。温氏族人每逢年节都要在祖公厅集中,举行集体性的祭祖活动。其中春节要举行两次,各有明确的祭祀对象。第一次是在除夕,全族要统一到祖公厅祭拜12世祖斯润等列祖列宗。第二次在除夕晚上子时(即新年初一),温氏裔孙要再次集中祖公厅,这次是专祭11世祖斋婆太,供品全为斋盘。传为正月初一是其11世祖斋婆太生日,所以族人除除夕要共同祭拜列祖列宗外,还规定年初一全族(共祖婆太的)统一到祖公厅祭拜祖婆太。而且还规定,是日族人必须食斋(即素食)。族人解释说,除夕祭祖是表示对祖宗的思念,感谢祖宗对後裔一年来的庇佑。而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族人祈望斋婆太不但要保佑後裔平安,而且要财源广进五谷丰登,因此,族人提早又提早来到祖公厅给斋婆太上香,唯恐落後。
温族11世祖斋婆太为杨氏,其坟“葬于大坑方,形名猿猴采果”(温枚 1917:131)。考察该坟“丙戌山兼辰外乾山兼巽”(温枚 1917:131)坐西北朝东南,碑文曰甲悠溃? 後只身偷出营寨向广东方向逃跑。家丁发现後,即组织人追赶。老祖婆正当走投无路,後面又尘头大起时,见道旁有几株长得又高又大的凤头树,即带着侥幸的心理藏入其中。追兵至,不见老祖婆去向,遂用枪向凤头乱刺搜查。老祖婆的腿虽被刺伤,但不敢出声,而是急中生智地抓起衣裙包住枪头将血迹揩去,待追兵将枪拔出,见无血迹,凤头内又无动静时,便放心他去。老祖婆见追兵远去而准备离开凤头树时,发现身旁有一尊小观音像,心想,这次大难不死,完全是菩萨保佑,遂将观音像藏于怀中带回家安放于祖公厅的神龛内供奉,并早晚叩拜。可能是将亲生子掐死而良心受到谴责之故,老祖婆回家後一直“食”斋至老死,因此後后裔称其为斋婆太。
在传统社会里,一位失贞女性在宗族中的地位不难想见。然而,温氏族人自有其文化观,他们认为:祖婆太遇难时得救于观音,则祖婆太是观音之化神。族中有这样一位大神保佑,子孙自然昌盛,这是神意、天意。因此,族人敬之唯恐不诚当在情理之中。
主持社区“社会”的女乡绅
温氏宗族妇女在社区的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对某些传统制度的反抗意识。旧时仁厚祠温氏族人有做社习俗。此社指社官,其坛位于仁厚祠之东北角的黄坑溪唇。报导人说:坛之周围虽有温、陈、谢等姓住民,但只有温姓人去做社。旧时做社一年两次,农历正月一次,八月一次。报导人说,旧时族中还组织有“社会”。该会创设于何时已无考。“社会”实行股份制,以家户为会份单位,做社时,一家一份,每份出两毫子。每年的社日活动由“头”(即福首)组织。当年的“头 ”由上年选定。“头”任期为1年,不搞连任。所以族人说,“头子轮流转”,意即今年是阿甲,明年是阿乙,每家每户的户主都有机会轮流做头。做社前,做头的人要把家中的大锅带去社坛并做好砌炉子、挑水、买柴等准备工作。做社时要煮社粥,俗民在敬社官仪式结束後就集体聚餐食(吃)社粥,而煮粥的米则由各家户派送。各家户还要买一块猪肉带去煮社粥。这块猪肉并不充公,只是由各家自行用绳子系好,做个标记,然後放在粥锅里去泡煮,而绳子则系在锅外的木棍上。待社粥煮好后,猪肉由各家户叉 回家里去加菜;粥则由“社头”负责分给各家户,俗民既可在坛上吃,也可自备盆碗带回家。俗民说这个社粥带回去家人吃後添福禄福寿。
做社时,凡有会份的家户要用箩隔挑着 子(即米糕)、带着香烛去敬社官老爷。除了各家各户准备祭品以外,整个“社会”集体要做斋 敬社官。报导人说,祭祀用的 子等斋盘由社会会产出资统一做。其中 子的直径有水桶面这么大。每层 用料多少,先要过秤。 子敬社官後分给各家,分的方法也是用秤。如果是“社头”,则多分一份。报导人说,在众多祭品中最难做的是 子,比春节做年糕难得多,因为敬社官的 子不是蒸的,而是“涉” 的。“涉”时,将凤头树叶放在锅里,放一层 子放一过凤头 。这样“涉”出来的 相当韧。仁厚祠温氏族人祭社官的主祭品 子的加工方法非常特殊,不但周围各村姓没有,而且在雁洋、松口等相邻社区也根本无此俗。报导人温煌超之母说:“ 个” 家娘(即婆婆) 还健时,曾做过一次头,当时 还年轻,负责帮手。社日不是八月十五,具体时间忘了。据我所知,周围各姓均无做社之俗。”
上举资料很重要,一是族人以股份制的形式组织“社会”,每家一份。一如上文介绍,族人祭拜祖宗是一年两次,而在这里,族人祭拜社官也是一年两次,宗族通过这一年四次大规模的活动,不断地增强其向心力。二是做社的“头”是女性(家娘)。三是敬社官的主要祭品米 ,制作过程特别要用到“凤头”树叶,而“凤头”树又与宗族祖神斋婆太有关。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宗族妇女在敬祖、敬神的活动中的地位,并不将其排除在外,相反是这些活动的主持者。
从上举资料说明,温姓有自己的社官和社坛,每年做社时祭祀两次,其地位一如宗祠,但其性质却异於宗祠的以谱牒关系之男性後嗣为主,而是以各家女性户主为首,每年轮流做“头”当值组成。不仅如此,且将象徵女祖宗地位的“凤头”树枝放入祭祀品米 之中,更显得在整个宗族中女性的重要性。丙村温氏保存了这一古俗,他们不仅做“社”,组成祭祀的集体“社会”,以“凤头”树枝象形,通过轮流做女“社头”的组织,增加社区的凝聚力。它和宗族组织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作用,甚至可以找到相互之间的对应点。例如:
社会 社坛 社官 社头(女) 凤头树枝
宗族 宗祠 宗祖 族长(男) 祖宗牌位
至于报导人所谓旧时周围各姓均无“做社”之俗的说法,作者是相当保留的。拜土地神何尝不是做社之一种?只是此地温姓把它特别具体化了。
就事论事,这一做社的风俗,可以和宗族制度产生互补作用,也可以说是对绝对父权父系的一种平衡。通过做社,女性可以表现出她们的才干和组织能力。从另一角度看,做社似为一种古俗的流传,即“社祀集会”的体现。随着明、清两代父权父系宗族制度的强化,而能在客家人中保存这一“文化遗存”,暂时按下母系社会这类猜测之词不谈,但它确实反映了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地方古俗的一脉相承。
主持宗族盛典的女领袖
温氏宗族女性不但在传统社会,而且在现代社会的家庭与宗族事务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一)家庭户主:仁厚祠在公社化时代分为两个生产队:即群丰大队第六生产队与第七生产队。据翻阅上述生产队之户口簿、粮食分配表、资金分配表等档案资料,在家庭“户主”一栏中多填女性姓名。以下是第六生产队的户主统计资料(见下表)。
仁厚祠六队1977至1980户主情况表 ※
依上举资料,说明如下:
1.从女性户主数平均占79.04%看,女性在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足见温氏宗族由女性当家作主的现象相当普遍。
2.温姓户主数为18户,其中9户为男性,另9户为女性。而后者即表示有9个家庭是同姓结婚或招赘婚。这类家庭占20.97%
3.他姓户主数占61.09%与同姓或招赘婚占20.97%,说明从某一个角度去看,温家大围屋从表面看虽是单姓村,但事实上并不单纯。是一个血亲、姻亲及氏族的集团共同体。之所以还以温氏宗族的面目出现,与传统男性继嗣制之影响有关。
(二)生产队长:公社化时代,大队与生产队分别是公社下设的两级群众生产和自治组织。(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743)仁厚祠被划分为两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约150至200人,成员均由温氏族人组成,因此生产队长即在宗族成员中产生,而且大部分由女性担任。在此之前的互助组、合作社等社区组织,其领导人也是由温氏宗族女性担任。参见拙作《围不住的围龙屋》,此不赘。(谢 剑 房学嘉1997)
(三)宗族领袖:在温氏宗族的历史上,虽无族长之设,但族人心目中的领袖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乏女性。 在八十年代的宗族重组与组织宗族盛典的各项活动中,杨喜妹是温氏宗族的领袖人物之一。杨女士已九十多岁,她[1]青年失夫而坚持不改嫁,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是非常不幸的。她是传统礼教中好女不事二夫的典型之一。
1949年以後,杨喜妹女士先後担任社区的合作社社长、乡长及大队长等,而仁厚祠六、七两个生产队亦在其领导之下。由于她积极为人民服务,不但热心社区的公益事业,在地方上享有政声;而且对于八十年代温氏宗族组织的重组也言重九鼎。据宗族长老温绍玲先生说,“她是领袖人物,起决定性的作用。她在1980年修祖祠、祖公牌重新升座等宗族盛典活动中,走村串户发动族人捐款”。
仁厚祠在人民公社化时代被辟为群丰大队会场,平时亦作为五、六两个生产队的文化室。在文化革命期间,曾有红卫兵要将温氏祖宗的神牌拿去烧毁,有族人预先得到消息而将之暗藏起来。祖宗神牌从祖公厅搬走以後,原放祖宗神牌的神龛位置则被巨幅毛主席画像所代替。此外在祖公厅上中下三堂的墙上、屏风上则写着毛泽东、林彪语录,不允许族人再到祖宗堂烧香拜祖先或举行其他仪式。
1979年以来,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宽松,至1980年,族人的经济条件已有明显好转。继而有族人议论说,“祖宗神位牌要重新升座”、“祖公厅要重修”等。这设想一提出,如一石击水在族中引起强烈反响,应之者众,族中老辈则力促其成,并推举代表成立筹备委员会总理其事,其中杨喜妹、谢贵昭为10个发起人中的人位女性,杨喜妹还担任了筹委会副主任。
日后宗族的一些重大活动,都是在这些领袖们的组织领导下开展的。1980年农历十二月除夕,温氏宗族在仁厚祠举行祖宗神位牌重新升座庆典。这是宗族历史上空前的盛会,他宣告了温氏宗族的复苏。尔后,重组的宗族组织又於1996年组织族人集资重建11世斋婆太的坟墓。工程竣工之日,集合斋婆太裔孙前往圆坟公祭。
在传统社会中,宗族祭拜祖宗是男人的专利,妇人只能协助挑祭品、摆祭品等杂务。但依作者所见,温氏族人一年一度的除夕或正月初一的祭典活动中,最重要的上香仪式多由女性“户主”拿着香烛到祖宗香炉传燃香火,然後再分发给家庭成员并带领他们一起向祖神叩拜。和传统的前身对比,复苏後的宗族领袖制度的构成只包括男嗣已非事实,且打破了辈份和年龄等的约制。而温氏宗族近年来在重修祖公厅、祖宗神位牌安座、重修11世祖斋婆太坟等宗族盛典中不但允许妇女参加,而且在盛典活动的筹委会组织中也有两位女性领袖。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妇女在宗族中的地位又有所提高,现在的民俗活动并不完全是照传统的那一套进行,正在为适应现代文明作相应的调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