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4)

主题: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4)
发信人: wnxieh68(艾波涛)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20:07:00), 站内信件
       老子的政治哲学,集中体现在了他的小国寡民的思想上了,值得玩味的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著有《理想国》以显现他的政治理想,老子虽没有这样的专著,却也还是有他的《理想国》的确切的理念,在《道德经》第80章中,原文照录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不重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这样的国度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民淳厚,生活简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人们不须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这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在这样的国度里,国土不须太大,人口不须众多;没有勉强自己或勉强别人去过什么成伍成什成百的集体性的生活的机制或机会,更不会为了这些,去使用大规模的武器,进行战争或强迫其他人们冒险去远徙。即使是物质有着很大的丰富,科学技术有了极大的进步(套用一下现代的词儿,请谅解。),人们也不会忘乎所以,也不会远离结绳时代的那些纯朴简单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不管是物质水准达到了什么样的状况,都会把其现时的饮食当作甘味品尝,都会把现时可获得的衣服作为最美的服装来穿戴。即使是粗茶谈饭也以为甘,即使是破衣烂衫也以为美;当然物质丰富到了一定的程度时,任何的佳肴或华服也会消受得起,一样地以为甘,一样的以为美;这样才是真正的安其居,乐其俗。而国家间也相安无事,鸡犬之声可以相闻,但人与人之间绝不干扰各自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整个天一片清静和纯朴。 
     当然,这样美好的理想国度,在老子的时代是没有的,在我们现时也更不会有了,老子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也看出了实现这一理想国度的主客观的障碍——人类的自私和多欲。所以,他就有了这样的一个带着某种复古态势的理想和抱负。但难能可贵的是,老子也为人类实现这一理想化的国家开出了一些药方。这些处方主要是从守道抱一、无为自化、去智守朴、谦下退让等几个方面去下药。      
      1)、守道抱一 
      由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法则,因此待人处事也都要以她为规则,政治当然也得要以她为准则。因此为政者的首要就是要守道。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够守之,万物将自化。”(37章)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2章) 
       为政者守道顺应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但为什么要抱一呢。其缘由是由于,“一”虽然是由道而生,但他毕竟是“数之始而物之极”(王弼语),是不能与道在同一个台阶上划一的,但在为政时就可以是治政的原则。比如: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 
         “候王得一以为天下。”(39章) 
         即:只要守道,抱一即可,不一定非要要求为政者都得道。这样也就给出了为政者治政的空间或余地,他没有象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那样提出,要让象他们以及他们的弟子那样的哲人们去参加其理想国度的治理的要求。老子本人是一个对世事看得很透彻的人,他不会去参与人世间的治政或为政。由于他的悟道得道,长寿自然那是没得说,据史记记载:老子活了160岁,史记称老子“居关久之,见周之衰,遂去。”也从另一个恻面注解了老子的出世的人生态度。 
       2)、无为自化无智守朴 
       无为并非一无作为,是顺应自然,不造作,不妄为的意思。无为在这里是手段自化是目的。老子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 
       宇宙万物自有其天然和谐,自然生生不已,不能加以干预,管理人也是一样,人人都有道性,人人都有自治之能力。为政者在于如何促使万物自化人人自治而已。如若不懂这个道理,妄作妄为,其结果自会是一事无成可能还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呢。正象老子说所: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75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章)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守道无为,反对任用私智。他对为政者以用私智治国非常厌恶。他指出: 
      “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19章) 
       “爱国治民,能无知乎?”(10章) 
       老子之所以厌恶以智治国,原因是“智慧出,有大伪。”(18章)我们现今的大都会里那么多的欺杂诡秘,民风不古,就是老子所指出的这种弊端,实非国之福也。相对而言的乡村僻壤倒是民风淳朴可爱,这也就是用我们后世的实际状况给老子的观点作出里实实在在的注解。 
       智巧能够产生诈伪,而诈伪又是淳朴的大祸患,老子主张用淳朴治政安民,自然是对产生诈伪的智巧深恶痛绝了。当然,老子主张为政者无智守朴,也对民众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如: 
       “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第3章)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9章) 
      婴孩是最淳朴的,民如婴孩,为政者们则须保持其赤子之心,使的为政者和民众都存乎于纯然天机,无私无欲,岂不就是理想的政治、理想的国度了吗?老子要人们淳朴,保持赤子之心,并不是要人们成为愚民,而是成为淳朴善良的人民,这种情形也只有在为政者也同时实施无为自化的治政,无智守朴而不用私智治国的情况下才真正得以实施。 
      3)、谦下退让 
      谦下退让,也是老子告诫为政者们的一条治政方法。地位愈高愈要谦让,才能高而不危,长守其高贵。高若天体低如江海,都在秉承这一法则。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则以身后之。”(66章)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王公以为称。”(41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39章) 
      老子例举了江、海以及为政者们自贬其身的称呼,来证明谦下的事实存在,与谦下在事实上的惠及人君或民众的利己之处。对为政者来说,谦下退让,不仅可长保其位还可指使或利用人。故还有“善用人者为之下。”(68章)其实老子也并非是纸上谈兵,向曹操、刘备等人由于善用人而三分天下,以及历代有作为的为政者们,都是由于自身的谦下,而获得了无数的英雄们的追随和折腰,并为其竭尽全力。上演了许许多多的悲壮的历史话剧。 



 
 


----
敬神须谢意
礼佛尝宏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