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3)

主题:老子思想的哲学法则与哲学系统架构—(3)
发信人: wnxieh68(艾波涛)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20:07:00), 站内信件

     2、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 
    本章可说就是老子的人生论,特别着重的自知、自胜、知足和强行这几个环节,这几点做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就算是得道了。     
    知人只须要识别能力,自知则须要内省返照的功夫和去欲灭私决断,因此自知比知人更难,自知越久越能增进自身的道德,升华自身的境界。自胜者强的强,是“守柔曰强”(第52章)的强,不是“坚强者死之徒”的强。能够自我反省,自清自虚,自然那更是强者一个了。知足者富的富及是指的财货,欲望若深如沟壑,纵使群尽天下财富也难满足,若能谈泊寡欲纵使粗茶淡饭也会乐在其中,岂不是已绰然富裕了。强行者有志,其强行就是“勤而行之”(第41章)精微玄妙的道要领悟,重要的还是身体力行。稍遇戳折就半途而废必将前功尽弃,必须愈挫愈勤,直至死而后已。才算有志才有成功的机会。死而不亡者寿,重要的是在于人生的永久价值,有价值虽死犹生,就是不朽,就是寿。这与儒家的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道家的不朽全在一个“道”字上,如能得道,身虽死,道犹存,这就是不朽,就是人们所应追求的寿了。万物须尊行道而运动,人是万物之灵,当然要法道而行了。      
    其实,整个老子的人生哲学,更是其宇宙论在人世间的具体表现,总括起来也还是那句话,“自然无为”。依据这句话,人们自可与道合一与自然和谐了无凶灾。具体到人世间的相互关系里,就有如下几个方面须要注重的法则:        
    1)、致虚守静     
    虚静是道家的特点,其重要性当然在于道体原本就是虚静的,人体道而行自然要守虚静了。为此老子提出:     
    “致虚静,守敬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16章)      
    虚则能守,静则能观。人的心灵本来就是虚明寂静的,昏昧紊乱是为私欲所蔽。致虚守静就是去私、去欲,使本心回复到本性的清明寂静,以使其不为外物搅扰,体察其万物演化与归根,并悟道修道。静不仅能察,也能胜躁、胜动,以静致动是也。虚静的优势还在于,能成己、成物,是谓“虚怀若谷”是也。即: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26章)      
    “牝常以静胜牡。”(第61章)       
    “上德若谷”。(41章)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45章)     
     虚静的如此多的好处,勉励人们去“致虚极,守静笃”,不是就哩应如此了吗,这种显而易见的道理,“此其所长也。”(班固语)     
      2)、抱朴守真      
      真朴是道的本质所在——      
     “敦兮其若朴。”(15章)       
      “见素抱朴。”(19章)        
      “复归于朴。”(28章) 
      “抱朴守真”,就是抱持浑朴的精神,保持天真的本性,不能被外在的东西蒙蔽,不能被自己的嗜欲陷溺,从而避免离道去德,不被混乱的社会和扰动的世俗侵蚀,老子还常拿婴孩来喻天真之纯朴,如:“专气致柔,能婴孩乎!”(10章)“常德不离,复归婴儿。”(28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在人类最保真最彻底的纯正没有能与婴孩相比的,他们的纯然天机,正是无所谓善或无所谓不善的真正至真至朴的境界。       
      3)、轻利寡欲        
      名利财货声色犬马,那一项都令人心迷神醉,要是追逐起来永无止境,因此人的道性就会受外物的蒙蔽。这些身外之物即使得到了,总有一天也会失去的。若有过追逐时的一时之快,那么失去时必将也带来莫大的悲哀。身心必遭摧残,因此老子叹曰: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44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9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圣人为腹不为目。”((12章)        
    名利财货与声色犬马一样,都是如此。 比及饮食视听,自有生理上的基本须求,满足也就行了,太多了就麻烦没好处。为腹不为目及是满足生理上的要求的需要,这样不但身体健康,神志更可清明。       
    当然不追逐不贪欲,并不是不承认这些财货或饮食的重要或存在意义。而是要人们节制,不过分追逐或贪求。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少私寡欲。”(19章)“知足不寻,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寡欲知足知止是身心得以正的保证。而过分贪心,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自然也获得不了满足。因此,“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       
    当然,这只是在量的方面,要轻利寡欲,要知足节制。另一方面还要在追求的过程中也应顺应自然,不能强求。这两者缺一不可,或视了那一点都会贻害无穷的。        
    4)、无私、无为,不争、不矜        
    作为人其处世法则很重要,老子在这方面的论述不少,也讲的很清楚。待人或接物全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要无私无我,卑弱不争;无为自然,不骄不衿。 
     不管是人类间的任何纷乱,都起源于人群的不和睦,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争端,都是由于个人的私执,因此化解个人的私执,就成了泯灭纷乱、消除争端的首要问题了。为此老子提出了无私、无我,这一个人的处世法则。 
     “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3章) 
     “无身”即是无我、无私,人能如此,那真是善莫大焉!为此,老子还为我们描绘出了行善的方式及其模拟的模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67章)其主旨就是不争,不争的结果却铸成了“天下莫能与此争”。待人所操持的态度,应是柔弱不争,不争的方式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耶?故能成其私。”(第7章) 
      老子的无私、无我,并不是要人们摒弃自我,而是要顺应自然,利人利己。但是常人大多有急功近利的毛病,其所招致的失败,多在于过分有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56章) 
      对于创业来说,要想不失不败,那么还是要自然无为,顺应时势,该动则动,该止则止。即“为无为,事无事。”(63章)抱着因应自然,“无为”与“无事”的态度去“为”去“事”才能达成恒久的事业。 
      “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64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天下希及之。”(34章) 
      那种喜欢炫耀自己,自矜自夸一定会无劳无功,无功者自夸令人厌,有功者自夸也会贬低自身的功劳。因此老子就说: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4章) 
      反之则: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2章) 
       自矜自夸是自居或强居其功,是自恃或强恃其德,这种唯我或有私,皆不合道。必导致自我否定,即不长;若是无为、不矜,不居其功,不恃其德结果可能会功德圆满。是谓“自矜者不长,不自矜,故长”也。 
     5)、弃智绝巧 
     人们除了可能被财货、声色、功名、利禄等外在的事物所蒙蔽以外,还会出现一些自身的心志上的投机或取巧的侥幸心理状态,耍些小小的聪明,弄些大技巧,以表现自己的高明之处。比如说搞出些大厦和别墅的花样来肢解整个建筑的功能或早先的纯朴设计理念及其深刻内涵。殊不知其结果无碍于建筑的半点声誉;反而会迭生事端,自身更是惶惶终日,因此老子说: 
     “智慧出,有大伪。”(18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 
       过分地驰骋于个人的才智,则必然会心力交瘁,并所知愈来愈不明。往往步入歧途还不自知,为人利用则会危害社会;为己所执,则会有损身心健康;不可不慎之。 
     当然啦老子反对智巧,并不是要人变成白痴,只是要人不要妄用智巧,而要顺应自然而已。即有所谓的“大巧若拙。”(45章)一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谋。荀子的看法与老子不谋而合,是谓哲人的想法大多相去不远。 




待续—— 



----



----
敬神须谢意
礼佛尝宏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