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chen825()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2-12-24 00:06:18), 站内信件
|
潮汕十八怪(三)
jichen825
潮汕十八怪之八:海水淹井水不坏
井水是淡的,海水是咸的,若把两者混到一块,井水也会变咸。但在潮汕却有些奇怪的井,任海水怎么淹,井水就是不变味。
这种井,最有名的当数南澳的宋井。这宋井还有些来历。公元1296年,元灭宋,文天祥、陆秀夫相继拥戴了两个小皇帝流亡抗战,一路辗转到南澳岛。为解决饮水问题,便在近海处挖井,共得虎井、龙井、马井三口。由于近海,涨潮时海水就会被淹掉,退潮后井水仍然是甜的,至今依然。
要说这种现象也不难解释。一是海水比重大,入井后总是沉在下面,地下涌出的山泉水在上面;二是井下有暗道 ,海水可以及时泄出,当然这井水就不会变咸了。这三口宋井离海太近,几百年来常被沙淹没,每隔若干年,由于海水的冲刷便会露出一口 来。这样时隐时现,更显得这井的神奇。前些年,马井出现,人们为了不再失去它,便加修了井栏,使它和沙隔开,井在海水环围中,甘咸互不干扰,也算一奇了。
这种井在潮汕很多,像惠来的神泉“海角甘泉”,也是海水淹泉泉不坏。不过更奇的是泉边亭子上有一独联,从明代至今无人能对:
抉取携而不竭任卤浸盐蒸独漂平淡 ……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潮汕十八怪之九:地瓜叶子护国菜
潮菜以海鲜品为主要原料,但潮菜中最有名的却不是海参大虾之类,而是一道以地瓜叶子为原料的“护国菜”,“玉碗盛来碧绿汤,香而不腻调阴阳”,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
潮汕人以此菜为荣,颇有道理,一是足以表现潮汕对国家的忠心,一是以寻常原料制作出好菜来,才显出技艺超群。
潮汕地处“省尾国角”,长期被视为化外之民,从来得不到皇帝的青睐。而到了南宋末年,文天祥拥戴小皇帝流落到了潮汕地界,潮汕人可从来没有接待过如此高规格的贵宾,战乱之中连果腹之食也拿不出来,甚至连荒年度荒的番薯也没有长成。急迫之中,只好采摘了一些番薯叶子熬制汤,侍奉这些如丧家之犬的君臣,结果大得赏识,从此这一味野菜汤便被命名为“护国菜”,以表彰潮汕人的忠心.时过乱平,护国菜因其饱含爱国情愫而被保留下来,而制作却是越发精致,味道也是更加鲜美,成为潮菜中最早的最为标准的绿色食品。
现代的护国菜,原料要求很精,一定要是番薯叶尖,所谓地瓜叶子的生长部位,摘净切碎,配以虾蟹等海味末,用鸡汤煨透,放在大瓷盆中蒸熟,熬成一盆深绿色羹。有的还用蛋清各置一半,成白绿相衬的阴阳鱼形,更具中国特色。其实吃起来早已品不出地瓜味了,只用其色而已。因此,假如令不当时,找不着新鲜的番薯叶,也可以用菠菜等绿色蔬菜代替。宴席时,一边品尝纯天然食口,一边讲述精彩的历史掌故,不也是一种难得的风雅吗?
潮汕十八怪之十:一条水布随身带
陕北人爱在头上箍条白羊肚手巾,北京的三轮车夫爱在肩上搭条白毛巾,这随身带条毛巾看来并不奇怪。潮汕人也爱随身带条毛巾,这并不怪,怪的是潮汕的这条毛巾——水布,特别大,宽约二尺,长有六、七尺。质地也不是普通毛巾像羊毛卷那样毛嘟嘟的,而多是农村自家织的土布,结实耐用,不怕水洗,拧成条条,拉力也强。这水布已成了潮汕特有的文化符号。
潮汕地区种水稻,多水渠,下田路上经常要趟水过渠,从前穿布鞋,脚沾水要擦干才能穿鞋。这水布一头可以擦脸,一头可以擦脚,细心的人,水布两头都有记号。
潮汕地区潮湿,从前在渔船上、水田里又没有女人,男人嫌汗水湿裆生病,干活时多不穿内裤,就用水布一围即可,又透风,又可随手擦拭。需要方便,水布一挂,就是个临时厕所。如果拉犁捆谷一时找不到绳子,水布一拧,就可以当绳子用。下工时,顺手采点儿草药山菜,刨几窝番薯,水布又可以当包裹用,背在身上,携带十分方便,在家里,水布可以用来兜孩子,两头打结,斜挂胸前,或背在后背。下田劳动时,把水布两头绑在树上,便是小孩子的吊床。台风吹破了窗户纸,随手可用水布挡上,屋顶漏雨,也可以先用水布腰。以前,潮汕人到海外去闯天下讨生活,就是一条水布打天下。下南洋的时候,他们在猪仔船里,就靠这条水布沾水润喉,用水布包饭团吃,用水布裹身。水布就是他们闯南洋的救命布。
水布,成了潮汕人的象征,潮汕风俗的象征,也是潮汕历史的见证,潮汕人精神的载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