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ego(沙鸥^我在那)
整理人: gz.farmer(2002-12-10 20:59:55), 站内信件
|
周末,一家乡亲戚打电话来说他在四会卖沙田柚,计划顺路逛逛广州再回梅,问我有空否。亲戚是第一次来广州,而是陪着他二沙岛、天河城...逛了一天。他对比着地图说这一天时间逛了半个广州~
途中,他说今年自己承包的荒山柚子收成还算可以,摘了3万多斤,可惜在家乡收购价才5毛多,不舍也,农业并不是不需要投入的,各种花费还不少。而是凑了另外一个柚农,包了部运输车,联系好四会的一个亲戚,运了一卡车家乡的沙田柚到四会零批,零售1块多点,批发8毛多,20多天时间卖了3万多斤,价钱是高了不少,但扣除运费、旅途开销、场租及运输过程的霉烂损失,按他的话来说,“工钱还是赚回来了的”。听到东莞那边柚价较高(据说有接近2块),而是他又开始计划将家里剩下的运到那边继续零批。
在广州逛商场的时候,看见有卖柚子的他都要停下来端详问价,跟我指点着这些柚子的好坏。从他带给我的那一袋柚子同事及我自己品尝后的评价来说,他们在荒山上含辛茹苦种植的这些柚子从肉质到水份来说都不错。
作为客家家乡种植业支柱的沙田柚,政府应该也必须提供各种便利及协助的。比如提前的市场、气候预测为果农的选种及种植规模提供信息支持、种植的辅导、产品知名度的统一宣传、交易信息的提供、交易的撮合等等。让农民不得不走上“农商”全过程自己来的路,生产出来后还要继续去承担运输销售的风险,不然只能接受低价收购(由于信息的不对等)。我觉得这些拿着农民大把苛捐杂税的地方官都该下课。怪不得如这亲戚所说,家乡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务农的只剩些许中年人。我倒不信中国的农业已经发达到一个农民可以养活几十个人的地步了。
大家都来做工,大家都来经商,如此下去,农村怎么办?我们吃什么?
----
I'm fighting against my chimera;
And I'm still staying in my own figu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