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erud(奥菲欧)
整理人: sisi8597(2002-12-24 03:29:39), 站内信件
|
席夫的观点
演奏巴赫最令人愉悦的事情莫过于每次都会有所长进;我总是感到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改善。早在15年前我就录制了这套组曲,我也觉得当时的表达方式恰如其分,但在此后的每个演出季中我都要演奏组曲,而且也在不断尝试新鲜的东西。真是学无止境。
组曲的录制意味着我职业生涯中一个突然而又意义深远的发展过程的开端。那是在80年代早期,我偶尔碰上了哈农库特,那时他正在尝试用现代乐器演出古乐。我没有重现300年前音响的打算,对此我无能为力。但凭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我们藉此可以体验到巴赫时代的各种音响。
我们有三方面的资料来源:安娜·玛格达莱娜笔记簿(Anna Magdalena Notebook)和其它两本同时代的著作。尽管安娜·玛格达莱娜笔记簿难于捉摸又不易理解,我们仍旧将其视为演奏的主要依据,然后我要知道记录下的乐符到底有多少潦草,接着观察音乐结构,在拿它和其它两本记录作比较。通过这种研究我坚信分句与音乐主题和旋律构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演奏巴赫最大的难点并不在于定弦或是指法,而是你的风格,感受和个性的显现。最扣人心弦的演出是要在你的理论知识和想象力之间寻求到微妙的平衡:那是你的个人的演释。这种平衡会因人而异,甚至在每个演奏家的各个时期也会不尽相同。你必须忠于原作,而又要将放眼于音乐之外而发现的奇幻世界展现出来;否则你就破坏了她那原有的高贵气质。如果你演奏的萨拉班德虽然出色,但若隐约让人联想起柴科夫斯基,那你就演砸了。演奏巴赫就必须冷若冰霜,毫无感情。你必须弄清楚“感受”悲伤和“表现出”悲伤与多愁善感之间的区别。
比起在大音乐厅中努力不使自己迷失方向,我更偏爱在小型场所演奏组曲。这套组曲是真正意义上的室内乐;给挚友听的音乐,与一两个朋友之间充满爱意与睿智的亲密谈话,也许还要加上葡萄酒甚至雪茄来交换心声。甚至是在当1800个观众聆听你的演奏时你也必须找到这种亲密感。没有人再为大提琴写出更优美动听的曲子了。
作品分析
长久以来人们怀着敬畏的心理将巴赫为独奏大提琴而作的组曲和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和帕蒂塔舞曲尊为弦乐演奏家最为艰巨的挑战。除了一位技艺超群的演奏家,没有人能够写出如此高难度的作品。而我们,在瞻仰作为一位管风琴演奏家的巴赫的同时,却忽略了巴赫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弦乐演奏家,正如他的儿子艾玛纽艾尔(Emanuel)描述他的父亲“懂得如何挖掘每件弦乐器的内在潜质并加以完善”。
大提琴组曲写于作曲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虽然安娜·玛格达莱娜大约著于1728年的整洁的手抄本得以使这些组曲流芳百世,但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原来并非是成套的组曲。一首,也许是好几首,可以追溯到巴赫的威玛时代(1708-1717),而其余的则是在科滕创作完成的(1717-1723),同时完成的还有几首小提琴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第一卷和勃兰登堡协奏曲。
我们无从知晓巴赫的这套组曲究竟是题献给谁的,但第五和第六首——比前四首更长更难——估计是为作曲家的好友,科滕的大提琴演奏家克里斯蒂安·费迪南得·阿贝尔(Christian Ferdinand Abel)炫耀那传奇般的技巧而作的。而第三首组曲则很可能是为家中的音乐演奏而写。前奏尽管充满灵感,内容深远,但听起来实着更像是一首练习曲:大段大段的音阶,瑟音和几近捉弄人的和弦是为了训练新手的指法,而反复出现的逗笑的分句则是为了考验弓法的灵敏度。
尽管六首组曲有着不同的渊源,她们都遵循一个类似的样式。除了传统的组曲形式——阿勒芒德舞曲,库郎特舞曲,萨拉班德和基格舞曲之外,巴赫还加进了介绍性的前奏,并在最后的基格舞曲前插入了当时非常流行的时髦舞曲(小步舞曲,布列舞曲和加沃特舞曲)。仅仅是从风格上来讲,她们更像是不经正规谱写,而是由演奏家即兴创作的少见的无伴奏杰作。巴赫很显然是被为纯独奏谱写总谱时那独特的挑战性所吸引,并继而在将为乐队而作的乐曲改编成单件乐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乐曲。在作曲家死后五十年,巴赫的第一位传记作家约翰·尼古拉斯·福克尔(Johann Nikolaus Forkel)在美赞这部作品独一无二的自给自足的旋律风格时这样写道“凭借旋律细致的轮回,他在单件乐器中揉合了所有可能的乐符,营造出如此饱满的和声,你会感到如果再多一件乐器那就是累赘了”。
巴赫想象力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可通过比较第一首和最后一首组曲而窥见一斑。对于以前的演奏家而言,她们是为大提琴家族中两种不同的乐器而作的。第一首是用常规的四弦大提琴演奏,而第六首则原本是为一种五弦乐器而写,也许是高音大提琴(violincello piccolo),或许是据说巴赫设计的维奥拉庞博萨(viola pomposa)。乐曲本身对技巧的要求就非常全面,加之又要在无附加高音弦的普通大提琴上演奏,第六组曲即使是对现代提琴手来说依旧是可怕至极。开头乐章是开放的华彩乐段,她将从前奏到第一组曲的即兴发挥的风格一下子变得威巍壮观。阿勒芒德是舞曲中最高度程式化的乐章,两首组曲开端篇章大同小异,但随后顺着各自不同的轨迹发展——在第一组曲中自然而优美,在第六组曲中则是简洁刻划的乐句和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最后一首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和加沃特舞曲在多个圆润响亮的按弦音中既展现了旋律,又起到了伴奏的效果。而在第一组曲的小步舞曲中,巴赫使用旋律优美的跨弦姿势来暗示泛音低音提琴的身影。
结尾的基格舞曲正好应验了福克尔的预言:因为“巴赫的旋律均是取自艺术源泉中的内在本质,毫不附雅风庸……他的旋律永远不会过时”。
年表
1685 (三月二十一号)巴赫诞生于艾森纳赫(Eisenach)。开始歌唱和管风琴演奏的音乐训练。
1703 被威玛的小宫殿聘为小提琴手,管风琴师和男仆。然后作为管风琴乐师在阿恩施塔特(Arnstadt)服务三年,慕尔豪森(Mühlhausen)两年。
1708 返回威玛宫廷,担任宫廷管风琴师,但也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开始接触其后影响他室内乐和器乐作品的意大利和法国风格音乐。
1717 应喜好音乐的利奥波德王子之邀来到科滕出任宫廷乐队指挥。乐队成员大都来自前不久解散的柏林宫廷乐队,技艺精湛,巴赫为他们创作的作品有效的挖掘出了他们的演奏潜力。在其后七年的时间里巴赫完成了几部他最重要的器乐作品,包括小提琴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Das Wohltemperiete Klavier)和勃兰登堡协奏曲。
1720 开始制作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和帕蒂塔舞曲的副本,整理为独奏大提琴而作的组曲,整个校勘工作长达十二年。
1724 定制五弦维奥拉庞博萨,该乐器声音像大提琴,演奏方法接近小提琴。此举得以使组曲能以原来的音高演奏。
1728 巴赫的妻子安娜·玛格达莱娜将组曲写进笔记簿(Notenbuch)。
1750 (七月二十八号)巴赫逝世。其子W.F.巴赫为经济所困将继承其父的原作手稿变卖,极有可能也包括组曲的手稿。
1889 卡萨尔斯在巴塞罗那的一家音乐商行发现组曲的乐谱。他随即开始演奏这首组曲,并在1915年灌录唱片,奠定了组曲作为真正杰作的价值。
1928 西班牙吉他巨擎安德里亚斯·赛戈维亚(Andrés Segovia)出版他的第一批组曲的改编曲。
2001.3.4 译就
copyright deRud via www.gdyinyue.com
古典音乐沙龙 版权所有
---- +*+*+*+*+*+*+*+*+*+*+*+*+*+*+*+*+*+*+*+*+*
To be great is to be misunderstood.
伟 大 即 被 误 解。
—— Jean Pierre Challemangne Rudendorf de Grieux
*+*+*+*+*+*+*+*+*+*+*+*+*+*+*+*+*+*+*+*+*+
古典音乐沙龙
http://www.gdyinyu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