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c77(
)
整理人: pccw007(2002-12-06 20:04:45), 站内信件
|
基隆市位于台湾岛的最北端,面向东海和太平洋,扼守台湾岛北部门户,一向是海防要地。基隆市是全省陆路交通大动脉??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北端的起点,南距台北市26公里,乘车到台北仅需20多分钟。
基隆市是一个重要的海港城市,港外群山环绕,港内风平浪静,是台湾北部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全市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 35万。
群山拱抱的山城
基隆市是一个群山拱抱的山城,东、西、南三面环山,山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缓斜,平地仅占全市面积的5.6%。基隆丘陵北起基隆沿海,向西南直达台中丰原一带,基隆市最高的五分山为海拔750米,其次是海拔589米的基隆山,其他还有三界山、红淡山、狮球岭、姜子寮山等。市区北部沿海海岸曲折,属基岩海岸类型,岬角很多,奇石怪岩林立。基隆港恰处海岸线的中段,港口外侧有和平岛、桶子屿、中山子屿为天然屏障,向北3.8公里的外海中屹立着基隆屿,再向北还有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等罗列海中。基隆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形势本不利于城市发展,但因有水深港阔、并有天然屏障的良港,所以成为台湾省最早对外开放的商埠。
基隆气候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为22摄氏度,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28度,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为82%由于全市位于山城海角,受地形和季风影响,全年多雨,年降水量平均为3600毫米,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全年降水日数高达214天。尤其是每年9月至翌年3月,降水日高度集中,曾有连雨日达55天之久的纪录。因此,基隆市又有“雨港”之称。
造成基隆市冬季多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9月以后自亚洲大陆南下的蒙古冷气团,经我国沿海时携带大量水汽,至台湾北部后,由于基隆市东、西、南分别为山地围绕,处在迎风面上,冷空气受到沿海低山和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的高山阻挡,形成停滞的冷风面,压迫暖湿空气上升,而形成降水云带,致使基隆市等台湾北部沿海一带冬雨连绵,这种气候对基隆市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基隆市境内最主要的河流是基隆河,它蜿蜒于市区南部的五堵、七堵、八堵间,水浅流急,是全省第三大河??淡水河的三条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台北县平溪乡中央山脉的北麓。由于流经瑞芳等主要产煤区,进入基隆市的河水已遭严重污染,除了再用于“洗煤”外,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早期的开发史
基隆市是台湾开发较早的地方之一。旧称“鸡笼”,一说是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高山族中的凯达格兰族人,“格兰”的谐音为“鸡笼”;一说是因位于东边的基隆山形似“鸡笼”而得名;还有一说是因为基隆港面向东北开口,外窄内宽,形状如同鸡笼,早年间被称为“鸡笼港”。清光绪元年(1875),台北府设通判于鸡笼,以稽查海防,管理民政,掌管煤务,并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为基隆。
基隆是台湾首遭外患的地方,早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5),日本倭寇侵扰我国福建沿海,被戚继光击败后,曾到基隆一带焚掠。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日本侵略朝鲜后,曾谋取台湾,数十年间屡作进取基隆的计划。明天启年间(1621-1627),基隆曾被西班牙殖民者强占16年之久,其后荷兰、法国也都曾进犯过基隆。清嘉庆年间,随着基隆东部宜兰平原的开发,大批福建漳州移民进入基隆。咸丰年间(1851-1861),基隆港被辟为通商口岸。1885年台湾正式设省后,巡抚刘铭传曾积极开发建设基隆港,购置轮船,铺设了基隆经台北至新竹的铁路,港埠货物可运达台湾岛北部各地。1895年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日本侵略军首占基隆,为长期掠夺台湾的矿产资源,强迫10万民工,对基隆港分期实施4次扩港计划,不断增加基隆港的吞吐能力,使其成为当时台湾最大的海运港口,台湾省的煤炭、大米、糖等被大量运往日本。1945年,台湾光复,台湾省归还中国后,基隆市即为省辖市之一。
基隆市是台湾北部煤田的主要矿区,清末即开始采掘,曾经是台湾煤炭的主要产区。清朝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中记载:“煤为矿产大宇,台湾多有,而基隆最盛。当西班牙据此时,则掘用之,其迹犹存。归清后,仍事采掘。乾隆中,移民渐众,以其有伤龙脉,清宫禁止,然尚有私掘者。”直至光绪元年(1875),钦差大臣沈葆桢奏言:“垦田之利微,不若开煤之利巨。”于1877年聘英国人为矿师,并购机器装置于八堵,开始大量开采。初时日产仅三四十吨,至1886年日产可达百余吨。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更是大规模掠夺性开采,全省煤炭产量自1897年的1.9万吨,逐步增加到1914年的285万吨。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后,基隆的煤矿得到恢复,仍是全省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最盛新时期全市开工的煤矿达40余家。煤炭产量仅次于台北市,居全省第二位,对该省工业发展贡献很大。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易采煤层资源枯竭,较深煤层开采不易,加上设备旧、矿工缺,开采成本较高等困难,大部分煤矿已倒闭。目前只有少数几个煤矿仍在采掘,产量已很少。
港口建设带动了诚市的发展
基隆港是基隆市的经济命脉,如果没有港口,以基隆三面环山、腹地狭小的地理条件,加之阴雨、潮湿的气候,很难发展成为都市。基隆市以其天然良港的多件,加之台湾北部经济区工商业发展的需要,50年代以来,得到进一步扩建,工业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在70年代初期以前,基隆港一直是台湾省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进入70年代中期才让位于高雄港。
基隆港水域面积达3.8平方公里,分为外港、内港、渔港三部分,共有营运码头40多座,非营运码头10多座,全港长1.2万米,港口宽275米,外港最窄处为427米。港区内有仓库20多座,总容量为18万吨,堆货场20多处,容量约20万吨,集装箱储运场3处,共24万平方米,可堆放集装箱7000多只。港区拥有港务及专用船舶60余艘,以及各种运输装卸机械设备等。每年进出港船舶达1600余艘次,货物吞吐量达2700余吨。
基隆港于1994年吞吐量被台中港超过,成为台湾省第三大国际港口。进港货物以煤炭、杂粮、原木、运输工具、电子元件为大宗;出口货物以纺织品、电子电器产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农产加工品等为主。辟有至日本、美国、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定期航线。台湾北部经济区所需的工业原料和出口产品,几乎都要经过基隆港吞吐。
基隆港的内港是台湾仅次于高雄左营的海军基地,共有军用码头17座,台湾海军有1/3的舰艇驻防在这里,还有军舰修造厂及其他军用设施,是台湾海军的重要军港之一。
基隆北部沿海是台湾省重要渔场之一,主要有鲷鱼、鲻鱼、鲣鱼、金枪鱼、飞鱼、鳓鱼、鲨鱼等,为暖水性的回游鱼类盛产区。
基隆市除基隆港内的渔港外,还有位于东边的八斗子、望海巷、长潭里渔港,位于基隆港西边的外木山、澳底、大武仑等渔港。其中,八斗子渔港是全省一等渔港之一,原为一个海上孤岛,由于日本占领时曾在此修建发电厂,而把海峡填平,使八斗子和基隆山麓相连,形成半岛状的突鼻,成为一个良好的渔港。八斗子渔港沙滩平浅、渔舟环列,港区内可供1200艘渔船避风停靠。八斗子渔港也是台湾两大远洋渔业基地之一。其他几处渔港为全省三、四等渔港,以近海渔业为主。
----
? 傳紙條給我
F 給我寫信
F 網易社區新手上路
F F 幫你盡快熟悉社區
F 关闭][返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