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梦寻鹏城>>··深圳印象··>>深圳市政>>吐血推荐:深圳盘整 [P]上

主题:吐血推荐:深圳盘整 [P]上
发信人: knox(黑啤)
整理人: lxdgood(2004-08-09 22:42:26), 站内信件
深圳盘整 

金心异

2002-01-21 22:02:22 南方社区 



    记得在1997年时,一位朋友对笔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谁现在离开深圳,那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如果谁现在来到深圳,那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笔者是1997年的6月来到深圳的,所以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他这话的意思,据笔者的理解,是这样一个思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是深圳在全国政治地位重要性所达到的最高点,从此上升通道已经完成,此后要么窄幅波动,要么进入下降通道。在中国最有用的是“政治经济学”,政治地位决定经济地位,而经济形势决定这个城市的居民的信心,居民的信心决定这个城市的未来。如果是一个悲观主义者,那就意味着他断定深圳走入下降通道,那他若有更好的选择,他就会离开深圳;如果他认定深圳前途一片大好,因而来到深圳,那他便是乐观主义者。
 
     之所以现在仍想起了那句话,是因为到了如今的2001年,这句话仍然有效,仍然有效本身就证明深圳这4年间是在窄幅波动的横盘之中。这几年间,深圳可以说是好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好不到上海的财色兼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成为全中国向往的阴道,好不到北京的威风八面、指哪打哪,成为全中国向往的阳具,好不到苏州的异军突起、红极一时;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比如坏不到沈阳的哀鸿遍野百万北妹南下讨生活,坏不到天津的萧条冷落残照当楼,坏不到大庆的破屋难支、大厦将倾。当然,也只有在横盘时,来到或离去才会成为一个要命的问题,萦绕在罗密欧的心头不能淡去。
 
高潮落幕 

     深圳为什么会成为深圳?全是因为河对岸的香港。谁都知道深圳特区的设立,其一是为了香港平稳回归,人家那边那么花花世界,咱这边要是荒郊野岭,可不吓坏了香港人,都四散逃命去了,影响伟大祖国的光辉形象,咱起码也得弄个小花花世界,让香港人放心,落差没那么大;其二是为了利用香港这个资本主义的前哨阵地,哄他们的钱来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当然如有可能也学上三招两式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三可能与香港关系不是很大,但追根究底仍是利用香港优势,那就是,由于正值改革开放,旧体制向新体制转轨,那些对旧体制心怀不满求去之心甚切的人,给他们一个集中营,让他们扎堆到一起去玩去吧,看你们能玩出个什么世界!于是所有的理想主义者、失落者、冒险家、精力过剩者、异见分子,纷纷来到这个集中营,建设新体制反攻倒算的基地。 

    如果说这些目标是最高机密当局算好的一个局,给007的一个特别任务的话,应该说,深圳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啦。从其一来说,十几年下来,深圳不只成了一个小花花世界,其实已可算是一个中花花世界,单从高楼大厦林立、城市车水马龙、人们脚步匆匆、金钱到处流动来说,跟香港已差不了太远,香港北区的村民们,看深圳的眼光视角已从俯视变成了仰视,即便是香港高层的官员或学者,也已换了青眼看深圳,甚至于,以前只把深圳当作自已带的一个小学徒的,现在也要把深圳当作一个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啦,深圳人看香港的眼光,已从须仰视才见切换到了平视了,要探讨深港两地的合作,更有甚者,在城市建设方面,已不将香港当作楷模,转而要以新加坡为参照系了。 

    从其二来说,学香港,利用香港,深圳已做得不能再好。从产业转移来说,香港加工业北移,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落在了深圳,由于有香港的缘故,深圳才有了在全国最牛逼的珠宝业、家具灯饰业、房地产业、印刷业、玩具业、电子业等等等等,才有了在全国一流的服装业、家电业、物流业、金融业。深圳是香港人最习惯于投资的地区,也是香港人投资最多的地区,直到最近,可爱的香港人不但在深圳包二奶以完成财富的再分配,甚至在深圳买房安家(深圳的房子有十分之一卖给香港人)、双休日到深圳购物——横扫狂扫!从冒牌手袋到假首饰,从书籍到蔬菜,从桑拿到补牙,从上学到上床,呜呼,深圳人不停地在掏香港人的腰包,壮大自己的腰包,就象一个女孩吸干了妈妈的乳汁,自己出落成一个花姑娘,却把老妈改造成一个乳房下坠的半老徐娘。 

    从其三来说,深圳十几二十年间,从空地上建起一座与内地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内地来到者举凡数百万人,理想主义者以为找到了全新的生活环境,这儿办事更多靠一些实力而不完全凭关系,这儿人们不关注你的私生活故乡到处流传,这儿不大论资排辈,而是能者上劣者下;失落者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没有人在意你伤心的过去;冒险家现在可能已功成名就变得不再冒险;精力过剩者无所顾忌地散射着自己的精力,异见分子埋头实践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发动什么观念北伐。总的来说,北京仍是各种异端邪说的发祥地,但深圳是他们操作的理想实习场所。甚至于,当邓小平1992年感觉到改革似乎推动不下去时,他离开北京来到深圳珠海上海,从而生生地撬动了历史的车轮,扭转了中国的航向。
 
     于是在二十年后,深圳就成了这样一个深圳:人口已有430万(事实上已有六七百万之多),GDP已有1600亿之多的中国第四大营商城市。1997年,深圳牛逼到了顶点。下边要再造传奇时,问题出现了:香港已回归了,深圳的任务不再明晰了;邓小平已去世了,政治文化的认同感转向了别处;香港的内功已全转过来了,深圳要靠自己行走江湖了;全国都要开放了,试点结束了;创业的激情消退了,深圳进入了男人高潮后一般都会有的“思睡期”。 

    某种意义上说,深圳能在这种思睡期保持横盘状态,已经算一个不错的男人了,虽已疲软,但还保持一定硬度留在里边。在这特别时期,盘整就是坚强。 

深圳盘整 

     事实上从1995年左右深圳就开始了盘整。盘整的形成,是由于以下四种力胶合在一起起作用:往前走的目标毅力、新补充进来的往上冲的新体力、走累之后的惰性力、整个国家捆在一起往前走的拖力。深圳已不再是前锋,而变成了中场,顶多是一个位置靠前的前卫,顶多是一个影子前锋。他只能寻找前锋被别人后卫看紧时的射门机会。如果你觉得这样描述并不准确的话,我最多只能修改为,深圳和上海、北京并列为中国的三前锋。 

     往前走的毅力体现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或重新发现。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房地产业,比如服装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1997年之前,深圳的创业者已打好了一个国内最好的底子,这个底子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中国最宽、绿化最好的第一城市干道深南大道的横贯东西;英明的前任领导确保的三大城市隔离带仍未被破坏:这三大隔离带(其一是由笔架山公园、深圳中心公园组成;其二是由香蜜湖渡假村、特发高尔夫俱乐部组成;其三由名商高尔夫球场、沙河高尔夫球会组成,分别宽约800米。)给了深圳大片的绿地、畅通的气流、市中心的休闲娱乐基地,以及一个不是传统摊大饼的中国城市(在此之前的中国城市,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无不是摊大饼得来的城市。);规划未全被破坏的福田中心区留给深圳一个理想的CBD区域;广深铁路、广深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中国第四大航空港的深圳机场、中国第二大集装港的深圳港(其中盐田港是一个大功,成功地抢到了李嘉诚来投资。)这些为深圳的物流业打好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虽然深圳一直没有象大连那样强调自己是最漂亮的城市,但是深圳其实比大连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深圳的优惠政策已消失殆尽的情况下,优美的城市成了留人的最有力武器,你可以去问一问,有多少人是因为深圳的生活环境而留下来的? 

     在此基础上,深圳仍在往前走的毅力表现在:继续完善城市环境,修建了滨海大道,整饰沿海区域,使深圳作为一个滨海城市名符其实;以国产化为由,在当时北京不喜欢各大城市争建地铁的心态下让深圳地铁立了项,虽然一期只修到了侨城东使得地铁的作用大打折扣,但在深圳基础设施投资乏力的情况下,这已是深圳最大的在建项目;争取中央支持,虽已有点晚但是争取到了盐田港三期上马,并推动招商局集团重新振作蛇口港等深圳西部港区;在机荷高速修通之后,接着修筑盐坝高速,积极完善深圳市内高速公司及快速干道网的布局;在深圳机场客运已接近上限(在现行票价水平上)情况下,将国际货运作为机场新的增长点,至少可以从广州白云机场嘴里抢到不少货运量,成为华南国际货运的基地之一。 

     房地产业,在经历1992-1993年的高潮之后,深圳房地产仍能克服萧条,稳步成长,当然,这也是需求旺盛所赐。由于靠近香港,深圳地产商从香港人那里学到了国内最好的物业管理模式,并将物业管理优势向全国转卖,深万科、中海、金地等物管公司都在国内开拓市场,让人刮目相看;虽然在大型屋村建设方面不及广州搞得轰轰烈烈,但总算也朝着摆脱小家子气方向努力,开始起步;最最关键的是,深圳在批地方面领了全国之先,从2000年开始宣布以后政府转让土地全都采招标拍卖方式,这一市场化的措施为地产业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也使得深圳走上了批地成为政府主要财源的香港道路。今年中,深圳市决定将滨海大道建成后华侨城南的填海区域拿出来拍卖,底价是50亿元,这一举措虽然已无了创业者将大片黄金地段拿来作绿化等公益性用地的伟大气魄,但总算是守成者的务实之举,并且照顾到了规划的统一性,也还算中规中矩,至于最后效果如何,就看地产商们是否严格遵守城市规划了。不过,在将来的深圳,所有的沿海风水宝地都将成为富人的聚居区则会是不争的事实,而穷人们,则都将被赶到特区外居住了,如果政府的微利房计划最终放弃,而又没有其它的平抑房价的得力措施的话。现在还不敢说,但是留仙村十万人大型屋村的计划已经废止了,而代之以留仙洞集成电路产业园则已是现实。 

    服装业是另一个典型。某种意义上说,在1997年之前深圳的服装业完全是代工模式,不注重品牌建设,虽然款式在全国都有领先,但是响当当的品牌则非常少,这一点比江浙、武汉等地都差了好远,但是回归后这三四年间,深圳服装制造商学得也很快,尤其是在女装方面,已成国内最主要品牌集中地。这说明深圳人还是有学习能力和上进愿望,有应变图存的机动性。
 
    往上冲的新体力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在香港产业北移基本完成后,在产业方面,香港人已不能给深圳什么,顶多是将那些产业搬离深圳继续北迁。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与香港区分开来特立独行的新道路。 

     其实早在1994-1995年,深圳决策层已发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并且认定深圳的产途是高新技术产业。当时国内不少城市也知道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但是在2000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之前,它们都还没有将高新技术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深圳早就提到了。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最聪明的是比其它省市早一点看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体系,是比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更为重要的东东,相比之下,北京人要到2000年才看到,而西安人到现在也还没看到。 

    在五六年前深圳决定将自己的前途押在高新技术产业上时,香港人发出了嘲笑的声音,他们不相信在深圳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有影响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地方,能搞高科技产业。而且当时由于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宣布取消对传统来料加工业的更多优惠政策,这导致这些产业纷纷继续北迁到东莞、惠州、中山等地,深圳一时有增长趋于缓慢的危机感。但深圳的领导人总算发挥了一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不懈地长抓下去。这样在1999年前后,已有了充分的成效,华为、中兴、金蝶、深科技等本土高科技企业在国内称一时之秀,联想、方正等也纷纷强调深圳在公司布局中的重要性,一些跨国机构在深圳的制造基地也很给深圳长面子。这样深圳就被国内媒体锁定为国内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形象已树立起来。 

    90年代中期,国内很流行所谓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深圳也搭了这样的一个文化台,就是所谓的荔枝节,其实无非是在荔枝熟时请客商和官员到深圳吃荔枝而已。和国内许多这样的“文化搭台贸唱戏”一样,往往在一两年以后就堕落成既劳民伤财又没有什么效果的“官场秀”。 
1999年前后,深圳领导人决定将原来已难以为继的荔枝节加以改造,举办一种高科技的展览或交易会。最难得的是在粤省的支持下,他们争取到了北京的支持,将这种交易会定位为与广交会、厦门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同等级别的国家级交易会,定名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外经贸部、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四个部委与深圳市政府共同举办,每年秋天在深圳举行。高交会定格为国家级可谓深圳自香港回归后政治上取得的最重要的成绩,倘若创业板也能如期在深圳开盘的话,它将使得深圳既不缺高科技项目及人才,也不缺创投资资金,因而一举奠定深圳发展高科技产业在国内独一无二的优势。然而,创业板的一拖再拖让深圳这个如意算盘在近两年内至少半落空了。这不是深圳所能左右的事情,这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步骤拖了深圳的后腿。国家改革到了过关时的一致性,将和深圳的惰性一样,成为深圳的下坠力。 

深圳的惰性主要体现在政府机关。 

    2001年上半年,在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了一轮政府改革(其实就是一轮不彻底的裁员)之后,深圳的当政者宣布推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提速”运动,目标是洗涤官场上懒散和僵化的作风,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各相关的政府机构都对社会发布了其精简办事程序的作法和承诺。如果这事情代表深圳主政官清醒地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并有全面清洗的决心的话,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做起来很难。 

     经过二十年的创业,最先懒惰下来的就是政府。也许最高的主政官仍有创造政绩的强劲愿望,但是其部门负责人、科层职员等操作层面却已变得和内地一样充满了官场习气,官员们已有了较好的生活条件,大部分都据有了政府的福利性住房,因而享有高工资待遇的他们大都有钱买了自己的私家车(如果级别还享受不到公用车的话),如果他们不想成为贪赃枉法者的话,他们至少也要享受到制度的另外一些好处,那就是大吃大喝——制度并不裁定公款吃喝为非法。深圳市的财政充盈为这一点提供了保障。这样的一群守成者变得比内地官员更要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刁难百姓。
 
     对深圳来说,自从特区政策普惠化以后,在与国内其它城市的竞争中已失去了一把利器,所有的学者都认定,深圳唯一所能恃的就是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已形成的良好的市场制度氛围,市场化的政府工作效率较高,观念较新。深圳不少智囊团的人士也相当自信认为,深圳在市场观念和市场制度方面领先上海5年,领先北京10年。然而,从政府机构层面来说,这种判断已有点想当然,深圳的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其实已并不比上海更有效率。唯一可恃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发挥,某种意义上这是深圳往前走和往上冲的最大拖力,跟深圳的创业者相比,他们的创造力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当然他们会拖辞说,国家的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所有能改的,深圳都已改了,所有不能改的,深圳也拿不到中央的特许权优先去改,所以现在只能去等,等国家朝前迈出一大步。可是政府改革原本是体制内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只在你想不想做而已。党的过去的文件和法规都不反对你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
 
    虽然国家列队前进确实对深圳造成了许多困扰。这一点在金融业和物流业领域表现得较为典型。比如,深圳将物流业确立为自己的三大支柱产业,应该说这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而且业内谁都了解与香港相比,深圳的物流业,比如港口,最大的弱项在于海关的工作效率,但是海关是垂直管理系统,地方政府无法施加影响。深圳已不具有对现行法规进行改革的优先试验权,现在中央更愿意把这个权力给予上海。 

    在金融业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央行进行总分行体制改革之后,深圳由原来的一级分行被降格为二级分行,这沉重地打击了深圳的金融创新能力,深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上海在进行一项又一项金融创新,但自己却不被批准。在香港回归后的四年间,深圳唯一争取到的有价值的金融创新就是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试点,但是它带来的好处跟深交所停发A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其实正是在金融业的停滞不前或者遭受到的挫折,让许多人对深圳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这四种力的相互作用,使深圳欲上不能,欲下却也没那么容易。当然你可以说深圳这几年时间里进步还是很大,每年的GDP增长率仍在1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到工业总产值的四成以上,但是与前些年的高成长率相比,深圳大不如前是现实,不进则退,人们有理由对深圳的未来担心,如果这种盘整局面再持续五六年的话。 

    如果你在此时来到深圳,你所看到的就是一个这样的深圳,处于横盘状态的深圳。深圳在横盘,作为一个深圳人或准深圳人,你自己是往上走还是往下滑,深圳不管。 

你为什么要来到深圳(选择深圳的十大理由) 

    我们所说的盘整是相至于上海浦东或中关村的引人注目而言。事实上,每年或者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新来者,这包括每年数以万计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内地的失落者或异见者,或者是部分企业的挖角。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深圳仍可列为与北京、上海并列的、他们最想去的城市;在笋岗的深圳人才大市场,经常仍会是人头攒动;海外的留学生也会在对国内城市一个一个地考察后,相当比例地选择深圳,因为深圳城市的美丽,或者因为创业环境。 

    但是对许多人来说,来深圳之前,你首先得考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来到深圳啦,而不象以前,很多人想也不想就闯到了深圳。这些基本资格包括,第一,你要年轻,年纪太大的话,首先工作就比较难找(高级专业人才除外),其次你要和比你年轻许多的人站在竞争的同一个地平线上,这很不平等;第二,你至少要是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深圳的政策就是鼓励大学以上文凭的人来到深圳,以逐步提高这座城市每万人中高学历者所占的比例,所以政策规定必须是本科以上或中级职称以上的人调进这座城市才免城市增容费。本科以上者在深圳工作两年,一般都可获得调入户口的奖赏,这是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还相对具有更多人情味的一点,但是你若不幸没有本科学历,事情就难办得多了。你如果不在乎自己的干部身份的话,有一个变通的办法是以调工的形式进入深圳,但这让许多人有被削职为民的挫折感。 

    如果这两者你都具备,说句实在话,你还要看看自己的专业是否属于深圳比较喜欢的专业。深圳市确定了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业、保险业。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零售业、会展业、公关业。如果你是以上专业的科班出身,你的市场就比别人大了许多。倘若你更有幸是学的半导体专业,那么恭喜你了,在未来的十年内,你在深圳都会很牛逼,当然还是来得越早越好。 

    现在假设你来到了深圳,又找到了工作。你的单位如果很有人情味的话,也许会给你提供住房,但是别高兴得太早,一般是两个人住一间公寓房,或者是几个人住一套民宅,如果刚刚大学毕业从四人一间中解脱出来,你觉得这也不错啊,但是倘若你已在社会上厮混过几年,这点就让人难以忍受。那么你去租房吧。 

    深圳的房价在国内属于最高的一个层次,也就是由北京、上海、深圳这三个城市所构成的一个层次。当然就这三个城市来说,深圳房价要比北京低一些,和上海大致持平。在北京的中关村地区,一居室的民房至少都会在1500元/月以上,在深圳,只有罗湖及福田的上步地区才有可能达到这个价,而且并不普遍。比如在梅林一带,1000元以下,你可以租得到不错的单身公寓或一居室。 
倘若你愿意降格以求的话,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都有另一种房子供你租住。这就是所谓的农民房。这是广东的特色,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带,仍有原住民聚居的村落,他们游离于城市规划的法规之外,在自己原有的地盘以内拚命地建设私房,为了将土地最大可能地发挥效益,他们的房子建得一幢一幢牵着手亲着嘴,从这栋楼可以毫不费力地爬到别一座楼上去。住在这里感觉不太好,而且往往社会治安比正规小区差了好多,但是有一点,便宜啊!比如你在沙嘴一带,1000元左右可以租到两居室不成问题。倘若你住习惯以后,治安其实也没有别人描绘得那样差,而且由于广东人有开小士多店的习惯,你住在那里的一个最大好处是购物方便,哪怕是在夜里两三点钟,你都可以打电话叫外卖送烟啤酒饮料方便面上来。这可是你在北京上海享受不到的哦。
 
    还有一种办法是你可以和人合租。或男或女。笔者的一个朋友就与另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子在罗湖合租一套两居室,两人分担一共1600元的月租金,感觉还不错。在深圳,男女合租的新同居时代已很普遍,而且并没有人会象在北京那样对这一现象大惊小怪,从文化、经济、社会道德等各方面去讨论一番。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