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梦飞珠澳>>ω■精彩美文·网友文集■ω>>源儿专辑>>让风景与众不同

主题:让风景与众不同
发信人: 7664002(源)
整理人: tf386930(2002-12-09 14:55:51), 站内信件
-----“清风寨”攀岩观感 

我感到惊讶。绝壁一无遮拦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带些荒凉、野蛮和丑陋。寸草不生的岩壁,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深刻的皱纹与肉体的创伤纵横交错。它是骄傲的,仿佛蔑视仰首瞻望的芸芸众生。它有着难以泯灭的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绝壁下面是情人湖,湖水碧绿而宁静。可是那婉约的一湖水,岂能惊扰那赤裸岩石的存在? 

湖边,站着几十名攀岩大赛的参赛队员。那绝壁,就是他们要攀越的垂直极限。对面湖边的山道上站满了观看的人群。我想在所有的观众中,不会有太多的人接触过“攀岩”这个词汇更多的意义。在这之前,我搜索与“攀岩”这个关键词相关的网站,我得到的资料也不多。倒是在一个叫做“把‘攀岩’坚持下去”的个人网站里面,找到一些有关攀岩的器材装备、攀岩技术等资料。最让我注目的是网站链接的一个相关贴子,内容是有关影片《垂直极限》的评论。贴子中提到:“我们对个雪山的想往不也是通过早期一些现在看来不够专业的影片么?于是,有了对雪山的向往;于是,就开始了攀岩……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各种专业技能。”对于登山,我是外行。就跟我们用微软的软件一样,随手一抓都能找出一大堆Bugs,电影不是软件,可以一边用一边升级。我觉得,电影主要反映的是一种内在思想,即“人性的关怀”,而一些细节的东西反倒是其次的。那么,当我真正面对着垂直极限时,我能从一架望远镜里找到些什么呢? 

参赛者分为三人一组。前面三组队员都失败了,当第四组、第五组的队员失败而返的时候,观看的人群有些沮丧了。由于绝壁三分之一处的岩石向外突出,顶上悬挂下来的绳索就在此悬空了。队员们手里只有一根绳子,不借用其他登山器材而想攀越极限,确实是艰难。到了中午,我们下山到村子里吃竹筒饭。这时,山上的人兴冲冲地带来消息,终于有一名队员登上壁顶。这消息是振奋人心的,感染了所有的行人。我们返回湖边,坐在湖边的岩石上,我们渴望能看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下午一时许,一组队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攀登。他们行进的速度极慢,不断地有碎石从上往下掉。挡住他们去路的依然是那三分之一处突起的岩石。有一个队员的身子在半空中打转,另一个队员踹掉了鞋子,整个身子向下翻转。其他的队员都往后退了,最后一名队员还艰难地攀爬着,他紧紧地贴着光滑的岩壁。当他顽强地爬过那突起的岩石时,山下的观众大声喝彩。伏在绝壁上的那个人影,成了所有人注目的焦点。 

为了把“攀岩”进行下去,许多勇士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很多人对此不能理解,但我却是如此轻易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相信勇士的行为是一种人生的超越。在我们平凡庸碌的日子里,短暂的超越是多么珍贵,它将成为心灵的亮点,这是一种精神,照亮前行的道路。透过望远镜,我真的了解“攀岩”背后的真正意义了吗? 

谁会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生死的赌注?用余纯顺的话说:“不必讳言,我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追求形式和内容的‘绝对完美’的动源,惟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他们追求自己心中的那种‘理想境界’时所要求的水准,往往会达到某种近乎苛刻的程度。对于他们由此表现出来的热情,在通常的情况,许多人不是不屑一顾,就是认为难以置信……他们所做的一切,均出于自觉。”对于这段话,我哪怕有一丁点的怀疑,就是对一个逝者的亵渎。所以,当搜寻者找到北大登山队三名队员遗体,擦净死者脸上的血迹,就地掩埋时,劫后余生的同伴们该怎样把这段回忆种植在深深的心底? 

胜利的赛手和几个人拥抱在一起,我在望远镜里和他们一起分享着征服垂直极限的成功喜悦。 

生命本就是风景,攀岩,让风景与众不同。 




----
里,媚, 
  飞......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