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评论空间>>【浪淘沙---评论素材】 >>【评论素材㊣】关于哲学>>也说两句关于哲学的杂想

主题:也说两句关于哲学的杂想
发信人: bangya(夜翼)
整理人: yerk(2002-11-25 02:45:05), 站内信件
    谁让哲学披着西方的外衣来着。
    这句话是如空回复一个网友的话,看到这句话突然让我想起了一些想法。这话的本意也许是说,哲学的内在是中国的,而现在只不过是披上了一层西方的表皮。也就是说质是中而表相是西。
    我只想说这说法有点偏颇。

    世界哲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各自发展的,以中西为界。中国先发于春秋先秦的诸子百家,而西方是以古希腊的几个先驱: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为先行的。
    在古代中西两个不相交往的世界里,这两种哲学沿着一定的轨迹自身发展着,没有交流,它们发展成了两种方向。
    在中国,是以人文为中心,以人和自然的相互融洽发展为核心的研究内容,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儒释道三教无不以这个为中心,讲究的是人自身的修养,以及如何融入自然达到与自然和穆共处。
    西方的哲学思想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当然是指主流方向),以物为中心,研究的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格物。他们研究的是物的本身内在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物的特质之间的联系,然后用这种联系来描述世界,所以西方很多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更纯粹一些更象是纯哲学家,他们大多是隐士。
    这种互不往来的状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两个世界相安无事。若要强行进行比较,中国发展略占上风,古代中国文明明显的优于西方,那是因为这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易于发展,在早期发展空间非常之大,进步神速。而相对的说那种格物致知的哲学发展就慢了许多,因为它受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的制约非常的明显,当生产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平时,就不可能取得进展,因此西方在古代的哲学发展明显的落后于中国。

    当时间进步到近现代之后,哲学发展到这一时间,强弱却掉了个个。中国的哲学发展到那时以趋于饱和,上升的空间已经变得非常的小了,可说是停滞不前了,而且人们还躺在过去的辉煌上固步自封。相反的,西方那种发展慢但却有着非常广大空间的哲学却得到了很大的生命力,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给了它强有力的支持,西方在此时变得无比强大。
    当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这两种哲学的碰撞给了国人很大的振动。特别是西方哲学强大的创造力,更是给了积弱的中国很大的启示,于是研究西学成为了一时的主流。
    白话文的发展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流行铺平了道路,这种文体更易于表达思想,也更易于让人理解思想,相比这下比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好多了。因此西学占了上风。
    另外一点,西方的哲学随着发展也渐渐向人文方面靠拢,现代的环保思想、种族平等思想等等无不体现着这种方向,而马克思等人更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西方的人文哲学渐渐完善起来。
  
    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试验的成功,西方哲学更是占了主流。所以现在的哲学课一般是以西方哲学为主的,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多也是西方文化,而对于中国古代的土生土长的古代哲学接触的就相当的少了。因此造成了一种现象,好角哲学是西方的(而且多是指马克思哲学),而中国没有或很少有哲学。
    这实在是中国哲学的一种悲哀。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的哲学。
    
    我想说的是不要迷失本源,也不可偏颇否认一方。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