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ellomark(魔法提琴手)
整理人: sisi8597(2002-12-02 07:06:49), 站内信件
|
大衛‧包佩是世界公認的大提琴之王,他才華出眾,演奏風格高貴而真摯,深深吸引廣大的樂迷。他的琴音不禁令人聯想到薩拉沙泰,那樣的柔和、渾厚、充滿高貴的色彩。
一分鐘認識包佩
大衛‧包佩 (David Popper, 1843-1913) 為十九世紀捷克的大提琴演奏家兼作曲家。十二歲進入布格音樂學院從古特曼(J. Golterman)學琴,之後受到漢斯、范‧畢羅的賞識,開始正式演奏生涯。一八八六年在李斯特的引薦下進入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任教,名大提琴家史塔克的老師Adolf Schiffer即是包佩的學生,著名小提琴家西格提也曾受教於包佩。包佩的大提琴作品數量不少,除了演奏會小品集、組曲、協奏曲之外,亦包括教學上的大提琴教材等。由於這些作品代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演奏精神,也讓他博得「大提琴中的薩拉沙泰」稱號。
聆賞快速入門
承續上一個世紀獨特的傳統,包佩身為大提琴演奏家兼作曲家亦留下為數不少的大提琴作品,只可惜現在除了少數較知名一些小品之外,其它作品已經很少人演奏。對於初次聆賞的人不妨可以從他改編的「匈牙利狂想曲」聽起,這是一首充滿吉普賽風味的曲子,由哀怨徐緩的「Lassu」與熱情急速的「Friska」所組成,曲末高潮的部份亦可見於李斯特的第六號匈牙利狂想曲中。而精靈之舞(Elfentanz)、紡織歌(Spinning song)、蝴蝶(Papillon)與塔朗泰拉舞曲則是較受歡迎的炫技小品,其中部份技巧尚考驗著名現代大提琴家的演奏能力。另外,「Once Upon More Beautiful Days」與小夜曲能讓人同時感受包佩柔情浪漫的一面,相當吸引人。當然,其他的Mazurka、Vito、Chanson Villageoise等也都是容易聽得到的小品。另外,如果打算進一步瞭解包佩的作品,可以從較優秀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OP.24)及大提琴組曲「森林中」聽起,藉由這兩組作品可以讓我們更瞭解包佩當時的演奏情形,進而產生新的體認。也許作品的內涵包佩比不上貝多芬、布拉姆斯來得深刻,可是隨著樸直率性的樂音中,不時流露出一股清幽的泥土芬芳,如果你喜歡德弗札克的波希米亞情懷,那麼,你怎麼會不喜歡這兩首作品呢﹖
如何收藏包佩
包佩作品的錄音並不多見,而且大多分散於各式小品專輯中,因此收藏起來頗為吃力。所幸史達克在Delos 曾錄過包佩的作品專輯,如果再加上Denon(33C37~812)這張小品裡那首匈牙利狂想曲,則幾乎所有包佩的重要曲目都已經包括在裡頭了。由於史塔克的老師曾是包佩的學生,因此史達克對於這些小品自然懷著一份敬意,至於奏得好壞,一聽便知,此處不多著墨。 另外,最近Pan classics也難得有收錄包佩較優秀的大提琴協奏曲(OP.24)及大提琴組曲「森林中」(OP.50),這對於想瞭解包佩更深一層藝術的人有莫大的幫助。而獨奏者Antonio Meneses來頭不小,師承Antonio Janigro,一九八二年贏得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首獎後,從此平步青雲,他所使用的琴是Matteo Goffriller,音質相當不錯。 最後,如果你是「懷古派」的話,很抱歉,包佩並沒有留下任何錄音。不過,卡薩爾斯曾在一九一五年灌錄的「西班牙舞曲」(SONY SMK66573)及一九二八年灌錄的「Mazuka」、「Vito」(Bidduph Lab 017)和一首收錄在RCA中價位的卡薩爾斯專輯中,另外福爾曼Feuermann也在Pearl的CD中收錄有匈牙利狂想曲(GEMM CD9077)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與現在演奏家家比較一下,看看是否有所不同。
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西格提(Josef Szigeti)曾在他的自傳「With String Attached」中形容大衛、包佩是「卡薩爾斯之前最偉大的大提琴代言人」(The greatest pre-Casals exponent of his instrument)。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卡薩斯幾乎就是近代大提琴的代名詞,在他之後的演奏家,幾乎沒有不受他影響的,舉凡老一輩的傅尼葉 (Pierre Faurnier)、納瓦拉 (Arare Navarra)、托泰里耶 (Paul Tortelier)、詹德隆 (Maurier Gendron)、卡薩多 (Gaspar Cassado)甚至是被卡薩爾斯稱做將傳統大提琴演奏方式「完全推翻」的羅斯托波維奇,都無可避免地深受卡薩爾斯影響,那麼在卡薩爾斯之前的人究竟是如何演奏大提琴的?難道卡薩爾斯之前就沒有偉大的大提琴家嗎? 事實上,早在巴洛克時代,音樂史上便出現了不少大提琴家兼作曲家,如法國的杜波特兄弟(J. P Duport & J. LPuport)德國的羅姆柏格(Bernhard Romberg)及義大利的鮑凱里尼(Luigi Boccherini)等,到了十九世紀以後逐漸在世界各地發展成許多學派,如比利時的Francois Servois(發明大提琴的腳棒)、德勤斯登的Justus Johann Friedrich Dotzaver、Friedrich Wilhelm、Grutzmacher以及維也納的Josef Merk、俄羅斯的大衛朵夫(Karl Davidoff)等。在進入十九世紀中葉以後,Julius Klengel 及Hugo Becker的出現將大提琴的演奏藝術帶向另一個高峰,捷克大提琴大師大衛、包佩也是這一個時期的巨匠,由於他們的努力不懈,大提琴終於能夠擺脫傳統器樂的陪襯地位,逐漸與小提琴並駕齊驅。
一個逐漸為人們淡忘的名字 1843年六月,大衛包佩出生於東歐捷克的布拉格,十二歲以後進入布拉格音樂學院同古特曼(J. Golterman)學琴。1861年畢業時演出自己所寫的協奏曲;同年當古特曼展開巡迴演奏時,包佩暫時接下其師的大提琴課程,當時他才十八歲。到了1863年受到大指揮家漢斯‧范‧畢羅的賞識,開始展開正式演奏生涯,演出曲目不乏自己作品,同時也包含巴哈、孟德爾頌、魯賓斯坦等人的奏鳴曲等。畢羅在柏林愛樂的音樂會中介紹這位年輕巨星之後亦寫:「盧溫堡(Lowenberg)來的包佩演出大獲成功,雖然他才廿一歲卻具備有過人的天賦、漂亮的音色與超絕技巧─他的前途無可限量!」而根據當時的報導,如此形容當時的演奏:「大衛‧包佩……這位年輕人無論是在技巧或是藝術內涵,都表現出傑出的才華及完美的表演風格,同時洋溢著耀人的天賦與真摯的情感,此外包佩的琴音雄渾飽滿,絕不會流於軟弱無力的情感。
叱吒風雲的大提琴世紀 1867年在維也納的幾場音樂會裡,包佩已經有機會與當時的知名演奏家奧爾、皮雅蒂等人一同演出。同時,為了拓展大提琴曲目及提演奏內涵,包佩首次與管弦樂團一同演出舒曼的大提琴協奏曲。除了必備的音樂天賦與技巧外,包佩還必須面對當時的嚴酷樂評。(註:舒曼的協奏曲在當時評價並不好。)當然,包佩優異的技巧與音樂表現,還是為他博得極高的評價。 到了1873年,包佩與李斯特的學生,名鋼琴家Sophier Menter結婚,婚後兩人搭擋至各地巡迴演出,佳評如潮,而1873年至1886年間,包佩多次在他的家鄉布拉格演出,相當受到歡迎,他同時也跟捷克當時著名的小提琴家Frantisek Ondricek,以及安東‧魯賓斯坦一起演出貝多芬的室內樂。除此之外,包佩亦偕同妻子經常在俄國各地演出,同時亦結識了許多俄國朋友。1883年,在安東‧魯賓斯坦的指揮下,包佩在聖彼得堡演出他為大提琴所作的組曲「森林中」(In the wood Op.50),當時的樂評家深表震撼:「除了保有法比學派的輕柔與高貴質感外,包佩利用大提琴完全表達出他內心深處的情感。他不僅是位巨匠而已,更是名副其實的音樂家!」此外,他也同奧爾、Ivan Pikkel、Ieronim Veikmann等人組成室內樂團一起演出大衛朵夫、舒曼以及貝多芬等人的室內樂作。 1886年,包佩結束與Sophier Menter的婚姻之後,在李斯特的引薦之下進入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任教,當時曾上過他的課的學生除了史塔克Janos Starker的老師Adolf Schiffer外、亦包括著名的小提琴家西格提。西格提回憶道:「包佩是卡薩爾斯之前最負盛名的大提琴家;他是我的第一位室內樂老師……」「當見到大師即興式的裝飾奏,我能夠想像大師過去過段輝煌的演奏歲月……那是令人永難忘懷的一刻,那種感受是我在之後的任何音樂會都無法再體驗到了」。此外,在布達佩斯,包佩亦偕同胡拜、Victor Herzfeld、Bram Eldering組成弦樂四重奏,在歐洲各地演出獲得長久的好評。之後布拉姆斯也曾同他們一起演出自己的c小調鋼琴三重奏。
大提琴之王 1913年8月7日,包佩病逝於維也納郊的Baden,當時訃文上記載者:「大衛‧包佩世界公認的大提琴之王,他才華出眾,演奏風格高貴而真摯,深深吸引廣大的樂迷。包佩的琴音不禁令人聯想到薩拉沙泰,那樣的柔和、渾厚、充滿高貴的色彩。」毋庸置疑,包佩絕對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他的演奏手法相當接近法比學派美聲特質,加上他個人特有的波西米亞情懷,高貴的分句與技巧流露出歡愉、柔美、絢爛的色彩,同時也掌握了浪漫與詩意的特點。如果你喜歡大提琴,一定會喜歡包佩的音樂。<img src=null alt=null>
PS:在国内,我们大多称呼他为大卫@波帕尔,其练习曲是大提琴同行的必修课,高级练习曲精选.
本文转载自某台湾网站,具体名称忘记了,本人觉得可看性很高,特此推荐给大家共赏!
---- 音乐如同科学,不讲细节就没有乐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