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erud(orfeo)
整理人: sisi8597(2002-11-21 07:04:05), 站内信件
|
三、蘇維埃政黨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概括而論,相較於文藝創作,在蘇維埃共黨政權成立後的前十年中,有聲藝術的創作還算是較未受到政治風暴的侵襲。首次較具體的影響則是在一九二八年ASM的解散暨翌年所召開的第一屆全俄音樂大會。蘇維埃政黨對文學創作的態度有以下數個階段:第一次比較明確的規範是在一九二五年,這時候政黨與文學藝術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容忍。從此以候,共產政黨逐漸緊縮對所有藝術創作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九二五年中央代表大會所定義出的容忍是有其限制的,換言之,它所代表的僅是文學創作的形式與風格而言,並不意謂著對文學創作的內涵也持以容忍的態度。更何況當時蘇維埃政府之所以提出如此的口號是有其時代背景的考量:他的原意即在於促使一些對共黨持同情態度的作家,但尚未入黨者,能儘早入黨並接受其意識型態,所以說,當時的容忍口號是帶有改造意味的。一九二八年則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政治上為為"新經濟政策"的結束,"五年計劃"與"集體化"(公社制度)的實施;在意識型態的領域上則是展開對於環繞於托洛茨基(Leo Trozkij)的左派團體鬥爭行動;在文化政策上則是推出有關宣傳與煽動的問題及如何進行文化建設,同時也推翻在一九二五年所提出的容忍政策,為了社會主義的建設,蘇維埃共黨要求進行群眾的政治改造與建立起一個植基於過去文化遺產的無產階級文化。根據此一宣示導致了ASM往後的改組解散,因為它的美學觀點顯然與當權政黨的審美觀點相互衝突,此ASM逐漸走向沒落,一直要到史達林死後才慢慢的有復甦的跡象。翌年召開的全俄羅斯音樂大會則再次強調了貫徹一九二八年所頒佈的政策。如前所述,依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決議所成立的作曲家協會則表示了長久以來存在於不同作曲家間各種不同美學觀點爭論的終結!簡而言之,蘇聯的文化政策自一九二四年列寧死後即逐漸的受政黨意識所影響,藝術創作逐漸意識型態化的過程當然也伴隨著組織的集中化(易於控制監督)。此一程序最終則以全國作曲家協會的創立與"社會現實主義"(Sozialistischer Realismus 或英文的 socialistrealism)的宣告做為終結。
按照史達林左右手史達諾夫(Andrej Shdanow)的定義,"社會現實主義"是代表一種忠於實際狀況而且是尚在繼續發展過程中的事實描述手法,重要的是,並不僅僅是迄今狀態的反映,除此之外,還要有歷史維物論下的前景觀。"社會現實主義"的宣示有以下幾點重要的意義:1.所有藝術創作美學觀點的統一,甚至將創作的方法準則都明定在協會的規章之中。2.文學與蘇維埃政黨的興趣意向的連接,3.將文學功能化,以做為在社會主義思想下教化人民的工具。"社會現實主義"有以下五項最主要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也都將被運用在各類的藝術創作上:
前景的展望-是一個樂觀且正面的世界觀陳述,同時也是實現"社會現實主義"方法中一項最重要的原則。因為我們的未來惟有透過事先在今日的自我覺醒才能夠塑造完成。在藝術創作中展現光明而樂觀的未來,將會在世界的革命性演變過程中扮演一個催化者的角色。因此,它在教導人民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時,履行一個極為重要的功能。與"社會現實主義"相對的則是為蘇聯官方所強烈抨擊的自然主義,因為它並沒有提出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解決辦法。
政黨屬性-主要指的是藝術家的政黨屬性,這一個政黨屬性必需在其作品中很明顯的表達出來,它也必需能代表政黨的基本觀點與價值觀。這個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至列寧在一九零五年所發表的一篇著作"政黨組織與政黨文學",列寧要求文學家加入工農階級的鬥爭並置身於政黨綱領之下,文藝性活動必需成為政黨組織工作的一部份。然而,在當時,列寧的宣示卻只是針對政黨所屬成員而言,而將非政黨的文藝工作者排除在外。到了史達林時期,這個觀念被加以延伸發展(扭曲?),文學藝術被降為宣傳的工具,文藝創作的形式與內涵都被定義的一清二楚(在列寧時期尚未到達這個程度)所有推動藝術活動的機構都置於政黨的監督控制之下。
典型化(樣板)-此一概念主要是植基於恩格爾的理論而來,它是現實主義之下一個重要的特徵,意謂著在某一個典型的情境之下,一些典型特徵忠實的再次呈現。運用到藝術創作領域上,則是代表把藝術創作原則到處套用(一般化)的情況加以典型化。也就是說,以樣板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個定義到後來在某一個程度上被用來作為分隔區別的工具。他拒絕所有在藝術中有分離傾向的個人主義創作原則,因為他無法呈現出實際情況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觀點。典型化的呈現方式,其目標在於藉助於個體而導引出用來理解解並且具有一般普遍代表性的觀點。透過在意識形態下一些典型特質,行為模式與情境的普遍性原則,一個典型化的偶像會被視為是社會發展過程的代表而且被定位成積極進取力量的展現,因為他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理想。
親民性-這一項原則要求作家採取能夠表達出人民需要,興趣與願望的題材,在此一前提之下,當然也隱藏了一定程度的創作題材限制,因為所有與群眾毫無相關的主題都會從題材範圍中被刪除。除此之外,就算是所創作的主題是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它的呈現方式與價質觀也都必需置於政黨的觀點之下,更何況是由共產政黨來決定,哪些題材才是蘇聯民眾所感興趣的。
民族性-此項要點主要是指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料而言。意謂著一個作品直接被群眾接受的能力,社會主義的藝術創作必需要能符合一般普遍性且被理解的要求。反過來說,拒絕所有以抽象形式表達的主題。民族性在這種情況下只被解釋為可理解性。在傳統與已熟悉的形式中,自然要比需要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才能被接受的新奇與不尋常表達方式更能直接的傳達意識內涵。
--------------------------------------------------------------------------------
音
樂
與
政
治
的
關
係
|
蘇
維
埃
政
黨
對
藝
術
創
作
的
影
響
---- ********************************
古典就是美!!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