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flying_rose000(忧·游)
整理人: carolinejune(2002-12-26 00:49:39), 站内信件
|
在BBS上看了一个朋友写的关于卡夫卡和Kierkegaard文章。写了这个回帖。。。。如下:
“卡的地位很高,但我觉得其思想并为超出一个哲学家——祁克果的思维 ”
看到你所说的这句。
以及你后来发的关于祁克果的帖子。
我现在明白了,你所说的祁克果,就是郭尔凯戈尔。翻译不同罢了。
郭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名字的拼写——Soren Aabye Kierkegaard.这个还不够准确,英语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吧。
Kierkegaard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有《非此即彼》,《日记》等等。他被公认为存在主义的精神之父。
同时尼采哲学也是存在主义的一大来源。
存在主义的发展是个漫长而渐进的历史。从Kierkegaard到后来的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胡塞尔和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直到后来的萨特、加缪、波伏娃(SIMONE DE BEAVOIR),是一个渐渐发展的过程。其中还包括其对美国的影响。
而卡夫卡做为“表现主义”的作家,他的作品受存在主义的影响极其深刻,作品从细致的划分是表现主义,而总体上还是不脱存在主义的精神特质。而做为作家,他是用小说用文字来表达一种精神,这个思想和精神是具有潜藏性的,所以,作家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没有哲学家的著作那样系统而明晰。同样表达的是思想,只是途径罢了。而后来,象萨特和加缪这样的即是作家又大量写做哲学著作的大师们,他们的思想和理论显然比一般作家更系统化。所以我觉得,拿文学作品来和哲学作品相比,似不相当,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本身就是在表达和传递哲学思想。
你文中提到Kierkegaard童年的恐惧,据我看过的一些传记来说,应该是他的父亲的阴影吧。这又在某方面暗合了弗罗依德的理论,关于童年的恐惧。Kierkegaard的父亲在临终的时候对他说了一些什么(有些学者说是其父亲讲述了关于私生活的事情),在他的日记里没有记载(全部被Kierkegaard撕掉了那些文字记载,或者是一种隐瞒),但是似乎这些对Kierkegaard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后来对宗教的思考和动摇,或者就是源自于此。他后来的一生都生活在暗影和孤独中,是真正的精神上的孤独者。而时人的不理解和漫骂侮辱,更是加深了他的孤独和苦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也促进了他的不断思考,是成就了他的哲学思想。
同样的,卡夫卡也有过压抑的童年经历。父亲的专制和暴虐,成为他一生逃避不了的黑暗回忆,和压抑思想的来源。后来他写的很多小说里,都有这个影子,父权在其作品中,成为暴力的代名词。《变形记》里甲虫被父亲扔过来的苹果砸伤,最后死去,《判决》里父亲对儿子的判决及儿子最后的死亡,等等。
呵呵,看了你的帖子,就忍不住说了这样多,不要见笑,很多是我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今天就想了这么多,也就写出了这些。以后有时间的话,我想专门写写卡夫卡。。。。
----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
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
那里报时的钟声
敲着最后的第九下,阴沉的一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