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儒既非教——奈何欲强以“准教”者加之乎?!(续一)

主题:儒既非教——奈何欲强以“准教”者加之乎?!(续一)
发信人: wnxieh68(艾波涛)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20:01:12), 站内信件




     上文从——
     儒家高悬大同天下的目标,成为治世和治人的政治集合中心前后,是否有“立教”宗旨或意念;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组织或松散情形下的任何组织,以及他们之间某些人的师生关系,对学问的追求所有着的绝对的自由度;儒家的学术思想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情形下,在其涵盖了整个的社会的人伦的各个层次的所有范围和方面,所强调的是一种理想式的贡献或献身于社会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儒家完全脱离祭祀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宗法、组织,不祭,不拜,不神,而还可不可能独立存在!!!!!;儒家最讲的是“修身为本”,是在人的自身的觉悟或勤奋努力下成为“圣贤”或学习“圣贤”。 
    几个方面,论述了把儒学宗教化的谬误。
    还从——
    儒家提出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伦之序的伦理思想及仁、义、忠、孝等道德规范,所具备的政治功能、伦理性性的社会功能时,     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在罪人,还是儒家作为一个神或圣在罪人;儒家三大祭——祭天(天地山川之神)、祭祖、祭孔,以及国人祭拜祖宗、是出于人们一种尊重或感激、纪念的心态。这是一种从道德感情中能孕育出一种道德觉醒,根本就不是有人想求证的所谓宗教观或莫须有的宗教气质。 
     儒家在历史上有完整的道德规范,却不是宗教规范,也没有为以“宗教”最大的皈依的迹象或渊源。从历史更大的视角看,儒家最大的灵魂性因素不是天地崇拜。儒家就是儒家,根本就没有或不应有儒教——以及退一步的“准教”这种不实的说法了。
    儒家最强调是人与(具有自然属性的)“天”的和谐,化天意为己心的主体性、主动性、自我的积极意义,强调人伦的超越性与历史性、现实性的完美结合,也就是所谓的顺天应人,只要自己有信心,就可以学圣、成圣。
     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儒学已凝聚成了一种具有独特的,即有自己的特征和内涵的文化类型,一种自上而下的生活方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知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即是人们学圣或成圣的普遍意义下的途径或方法。
——这几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也不赞成儒家是    “准宗教”之说。
    在这里,“德行之人”才是儒家的最主要的着力点,也是“准教”之说谬误的根本所在,下面笔者将从这儒家对自身的评价、要求和行为,进一步阐述儒家圣人垂范的的完美德行,圣贤垂范,已经直接进入永恒,与日月同辉。
     一、孔子的自画象和弟子们的恭画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而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古人的自传真是言简意骇,直指心性、直承心意,绝少娇情和粉饰,仅用四十八个单字和符号,就将七十二年多的时光给勾勒了出来。当然,人的一生若能活出这四十八个字符,也就成了“德性之人”了。从他历数的几个年令段来说,完全是一个正常人或者说是一个普通人所必须经历的,孔子只把自己置身于云云众生之间了,孔子的一生从其给自己画的这个自画象里就可看出,身世不但可怜且历经坎坷,他早年丧父,不得不面对半残废的哥哥和姐姐,以及责任很重的家庭,幼年就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十五岁时他立志作学问,三十岁时算是学有所成,然后十年一个台阶,一步步地不断地完善自我,四十岁时才做到了不被世事所迷惑,五十岁时认知了天道自然的本质,六十岁时做到了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言语都不觉的奇怪的境界,七十岁时做起事来才完全能合乎规范而不出格。其谦恭的态度令人尊敬和和感动,他只讲自己做到了什么,从不见他讲做了些什么,他对别人也只讲做人应该如何去做,而从不要求人们去做些什么。从他本身来看那有半点自矫或圣人贤人的派头呢?没有,丁点都没有,怎么会有所谓的宗教气质或特征被发掘出来呢?
      我们再来看看其弟子们出于恭敬,给他作的素描画吧。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名亢,也可以说他是子贡的同学,比孔子要小四十多岁,比子贡也小的多,他有不明白的事体自然要到这个师兄那里去寻找了,他悄悄地问子贡,我们的先生,为什么每到一个国家或地方,都要问人家政治上的事体,是想作官呢?还是想给人家做点什么呢?子贡没有去回答是与不是,而是根据他对先生的为人、处世的人格魅力,巧妙地把先生及先生的做法和想法都活脱脱地给了子禽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即:先生是具有温、良、恭、俭、让美德的谦谦君子,怎能以一般人的想法去度量呢;不管是什么事总是谦让,实在是推不掉了才自己去做的。就算是想做官,先生也与一般人求官求职求功名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深得先生之传的子贡怎能不明白这一点呢!他又怎能不对子禽说清楚呢。
     温、良、恭、俭、让是子贡对孔子为人处世的评价和深刻的理解,他为孔子所画的象,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素描吧,但这个素描确也刻画出孔子的真正做人的妙诀和真谛。这五个字其实是五种观念,并且由它又串通了五部经书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本质与根源所在。对于五经——《诗》、《书》、《易》、《礼》《乐》、《春秋》来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这里的教,自然是指其地的教化或风气,也有称其为“风化”。即:“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者《诗经》也,“疏通知远,书教也。”《书》者《尚书》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絮静精微,易教也。”《易》者《易经》也,“恭俭庄敬,礼教也”,《礼》者《礼记》也,是为人格的修养和人品的熏陶,“属此比事,《春秋》教也”,《春秋》当然也是孔子的作品了。子贡所描绘的温良恭俭让是指孔子的修养,也是后世人们所奉信的传统美德,他有了这样的修养,他所有的目的当然也是不同凡响的,他所追求的自然也就与一般人的不同了,当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了。子贡作为孔子的学生,无论从那个角度去恭维老师也不会有人认为过分,但是子贡却没有,儒家从自身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态度以及由孔子所垂范的人格修养的境界对学生们的熏陶,使得子贡根本没有一点儿粉饰和美化老师的念头,更没有宗教里那种首尾不能相顾——驼鸟式的神话气味,儒家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气息。
    “温、良、恭、俭、让”作为孔子的人格修养的境界,由孔子及其弟子们所形成的儒家,又有那些能说是具有了所谓的宗教气质或特征呢?没有,还是丁点都没有啊!
     二、孔家店里卖的到底是什么呢?
     五四运动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界思想界的新文化运动,曾经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并也确使得近代的孔家店遭到了重创,我们若是看清楚了孔家店里所卖的东西是什么货色的话就不难理解要打倒它的必要性了。
有一位学者把孔家店比作为粮食店倒也很贴切,儒家思想本来在几千年来是在充当着中国人的精神食粮的,孔家店作为粮食店倒也不是徒具虚名,只可惜几千年来孔家店的经营者们,已把儒家早就排斥在外了;并且越来越偏离了孔子当年开店时的主旨,单一的变成了一个只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样一道菜的高档次的星级店面了,他们甚至还希望也把儒家真的变为宗教或使其宗教化。这样儒学就不是思想或学问了,就真的变为工具了。
     孔子在当年开张时的宗旨可是“有教无类”呀,那可是面向大众的。普通人已被无情地拒之门外了,不卖给他们粮食了,要卖也是一些已经有些霉味或被蛀虫咬得不象样的陈年旧货,而就是这些旧货还挡着新鲜的食粮不让其上市或流通,民以食为天,不砸孔家店还不是死路一条吗?因此倒倒孔家店顺乎民意,当然与此同时倒地的自然也有与此一同在风雨挣扎了几千年的经营者——封建王朝,孔家店倒了,儒家才又有可能获得新生。
     正因为中国人看清楚了这一点,也就义无反顾地打倒了它,但打到的不是儒家,而是被封建帝王们经营了几千年的孔家店,因为此店早已不是原来孔子开张的老店了。那位将其比作粮食店的学者认为当时是冤枉的一打,其实一点都不冤,相信孔子若是有知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这位老夫子已经被他们糟踏的不勘忍受了,还他老夫子的本来面貌,才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中国在大乱时必反孔子,大治时必尊崇孔子,这也正是孔子身前身后老也抹不去的悲哀,当然更是儒家的悲哀了,自然也是统治者们的悲哀了。






待续——


----
敬神须谢意
礼佛尝宏愿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