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情满潇湘>>〖影子的精彩〗>>〖转载区〗>>随性漂流——一个人的湘西(五)[转载]

主题:随性漂流——一个人的湘西(五)[转载]
发信人: stev.lee(冷凌弃)
整理人: spiceqi(2002-11-02 14:37:03), 站内信件
今天还要去芙蓉镇。

平时觉也不多,我早上七点多就醒了。匆匆洗漱一下就整理背包,下楼通知服务员退房,上了去标明“永顺-猛洞河”的客车。
这里人所称的“猛洞河”是指怀化至常德之间一个铁路小站,北可去张家界、常德以至北京,南可抵怀化、柳州,只是一个地理称谓,并不是真正的猛洞河漂流所在。而在永顺县城和“猛洞河站”之间有镇名王村,这里是1986年姜文和刘晓庆合拍著名影片《芙蓉镇》的外景地,故现在该镇常自称“芙蓉镇”扩大影响,费效通题字“天下第一漂”的猛洞河漂流也须在该地转车前往上游启航处。永顺至火车站车行一个多小时车资“Pao元”(当地人谓“十”为“Pao”),至王村八元,有出租车要八十元可砍价。
定员八座的微型面包车除了司机又挤上了九位,在山路上向南急驰。湘西一路上的司机都好象有飙车癖好,左拐右拧着方向盘猛超急闪,好在这个年轻的司机转弯时还知道鸣号示意,否则会车时真够让人捏把汗。
车自山中盘旋,我在车里俯瞰窗外秀色。深黛滴翠的群山有薄雾缠绕,空气中有清新湿润的树植气息,间或有些木屋瓦房吊角楼从眼前掠过,也有农夫牵着水牛慢悠悠地往山里的什么地方去,这里已经很少有苗民侗民,据说少数民族都是些土家人。
快到王村时前面一长溜的塞车,司机冒着忽然落起的小雨下车,跑到前面去了,几分钟后回来说是附近村子在马路上挖沟,回填的土不实,前面陷进了一辆半挂货车造成堵塞;村民正垫些木板让空车慢慢过沟;每辆车要收五元钱。窗外疾雨,车里的司机和乘客都在大声地抱怨着,我却更坐站不宁——早上没想着方便,这会儿内急。我问司机,这附近哪里有厕所,司机摇头,坐前座的一个三十多岁妇女转过头,用带口音的普通话对我说:“哎呀!男士嘛,路旁边方便就好了。”我在雨里跳下看看,路基下是收了庄稼后的秃田,路边一无遮挡,回头看看路上又有好几辆车停下,车窗里不少双眼睛正焦急地四处扫视。我暗自叫苦:在这儿方便?那可太不方便了!
摇着头回头拉开车门,那位老姐咂着嘴说,“耶,还这么斯文。”我没说话,忍着体内汹涌的喷薄欲望坐到座位上,心想这会儿,可千万别他妈有什么人吹口哨!

你是否也有那种经历:猝不及防地被打动,像被无形的沙袋温柔而沉闷地击打胃部、让人嗓子发干喉头发紧一时手足无措?那是异样温暖的悸动共鸣,一种很棒的感觉体验;那是命运安排给你的际遇。它为数不多,非同寻常。
前两天闲逛美术馆的三联书店,信手浏览一个老小开的十里洋场回忆录,他说他最喜欢一首1940年代的美国R&B老歌,《我爱彩虹》。
他回忆着歌词:

Some fellows looks and find sunshine,
but I looks and find the rain
人都喜欢阳光灿烂,
我却偏偏钟意雨天……

没买那本书,却一下子记住了这几句歌词。我分明感觉到半个世纪前的歌者那无言的孤寂——任自己踯躅在阴霾的边缘,安然接受,无须解释。
还曾喜欢1998年网上一篇名为《寂静的声音》的帖子,它正如我当时麻醉的生活和空虚的感觉。它写到:

我喜欢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歌《寂静的声音》已经很多年了,虽然因为嗓子的问题从来没有完整地唱过一遍,甚至至今译不出它紊乱无序的幻觉般的歌词和意境,但我还是喜欢,顽固地、不动声色地喜欢。 
  年轻的许多记忆都像潮汐抹过的海滩,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轻淡和寻不着踪迹了,惟有《寂静的声音》,遥远却清晰。直到今天,无论我处在何时何地何种心态,只要《寂静的声音》那飘缓低迷的旋律响起,我都能马上进入歌中所描述的境界,我仿佛又看到一个懵懂无知的女孩,踽踽独行在铺着鹅卵石的狭窄、清冷的小巷里,喧嚣的人群在她身后渐渐远去,前面是没有尽头的黑夜。 
  “黑夜,你好吗我的老朋友,我又来与你聊天了……” 
  一直把《寂静的声音》看成摇滚乐的另类表现——它隐晦,它轻柔,它空灵,但它确确实实是年轻无助的一种宣泄。宣泄不是逃避,它只是因为找不到来时的足迹和将去的方向而迷茫。听《寂静的声音》的心情,是一种萧索难言的心情——涂鸦的墙、声嘶力竭的呼号、嘈杂躁动的景象,换成了无声的黑白默片,留给曾经年轻、曾经嘈杂躁动、曾经因为嘈杂躁动摔得体无完肤的人去怀旧和感伤…… 


作为独立的个体,成长的岁月中你会发现自己永远摆脱不了寂寞,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或是从早到晚安排好日程忙碌得像辛勤的工蜂,可实现一个就会发现有更多更费劲的下一个Project等着你;或者生活早已被人安排的舒适惬意,你已经无须再像居无定所的过客匆匆赶路——无言的寂寞同样会悄悄在指间心头和视线里渗出,缓缓而坚决地拥抱你。你每天脑海里那些源源不断的或可爱或古怪的念头还有或精辟或傻气的话语,永远没有人微笑欣赏、与你分享,你也并不想把它们倒出来由人参观,你自己体味着孤独,你就是你,你依然是你。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如果一生是一本两万多页的日历,在无奈中你看着它们一页页地翻过去每天都大写着“烦”或是“闲”。突然,某天在某处,你惊异地听到有人说的话,正是你脑海中无数遍涌动的念头,然后,就会产生那种被你的心灵捕手击中了胃部的温柔感觉,你直想喝点什么——当然是酒。
上半年我还经历这么一次。在一个链接上,灰色的屏幕上我无聊地浏览着上海征友,在音乐、咖啡香、暖气热和香烟缭绕中被一段文字打动了,她说疲惫了,想停下来。我一下被她细腻无华的笔触击中了,脑袋发懵,眼眶发热。大麦町不属于脸皮儿最薄的人,很快给她发出了电子邮件并毫不怀疑将收到回音——接下来的日子里,就不能自拔地陷入了对与她通信的迷恋。没有暧昧,我们却述说着那么亲切熟悉的感觉,那给我带来来了无法形容的充实和快乐。那时是春节在家,每天早上打开信箱,大麦町像个陷入爱河的初恋少年一样急切而甜蜜地等待收到回信,甚至好奇地上吸铁石网站,打开那灰绿的页面凝视着,想象她面对屏幕一颗颗敲字的模样。
挺傻吧,嘿嘿。不过这个故事就讲到这里吧,要么枝蔓太多。
我这里想说的是,与你产生共鸣的人或事并不常见,它不一定非在网路上,但也不会仅仅在你家-公司-商场之间的路上,甚至没有在你现在身处的这个城市。人生短暂,如果生命中的那些美好感受像颗颗散落在各处的珍珠,它一定值得你抽空四处走走寻寻,即使未能拥有,也可将之收藏于自己记忆宝盒中,偶尔开箱拈视,会心微笑。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