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诸子百家>>>>>>吸水器的“方”与“圆”:关于孔子的宗教观(1-1)

主题:吸水器的“方”与“圆”:关于孔子的宗教观(1-1)
发信人: gd-ldh(李杜韩)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3 02:31:04), 站内信件
吸水器的“方”与“圆”:关于孔子的宗教观


    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陈鼓应教授与陈启云教授两位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名家之间,发生过一场辩论。辩论的内容是有关儒家、道家两者的性质,学术旨趣与历史贡献。两人都公开发表了一些文章。
     陈鼓应认为,真正成就中国文化主流性根基的,不是儒家,而是道家。陈先生眼中的儒家,只是道德家,只重人伦、道德、人道,是泛道德主义的哲学,而把玄思哲学留给了道家,于是凡是上升到思辩领域的一切观念,都是道家为源头,反之才是儒家,而且道家先于儒家存在,道家的生命态度是激进的,而儒家的保守的,儒家能够为后来统治阶级看上,作为压抑人心控制人心的官方学说,应该说其自身确实具备了一些根本的特点:就是儒家(孔子)重“意志之天”、重道与德的人伦性、重人伦的规范性和维系性。同时,“从孔子有‘礼’可以看出他在政治立场上的守旧性和伦理观点上的保守性;从‘仁’的一面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立场和伦理观点的开明倾向。”很明显陈氏之说,是抬“道家”抑儒家。其观点集中见于他著的《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易与道家》(三联书店,1997年)等著作。陈启云与之不同,两人的讨论,陈启云写了《“儒家”、“道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孔子的正名论、真理观和语言哲学》、《从<庄子>看儒学》、《后汉的儒、法、道家思想》等等文章,有些文章在八十年代被收入各种的专著,例如《剑桥中国秦汉史》(英文版1986年;中译本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而最近收入在他的专论《中国古代思想文论的历史论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
     陈启云的观点,我以为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概括如下:
    “古代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就像大江大河,水流东去,波涛汹涌,气象万变,滔滔不绝。其间,在某些时段,有博大真人,以圆形器皿取水,题名《老》、《庄》;又有圣贤人物,以方形器皿取水,题名《论》、《孟》、《荀》;复有谋略之士以六角器皿取水,见知为《申》、《韩》;更有沈潜智者,以八角器皿取水,传世为《易传》。
     后来有人认为‘圆而神’是道家之所藏;‘方以智’是‘儒家’之所贮;‘六角之器’为法家专注,而‘八角之器’为数术所本。并推论‘六角近似方形’,是‘法家’受‘儒家’的影响;而八角近似圆形’是《易传》受‘道家’的影响;亦无不可。”
     陈启云认为,“道家”作为一个专指的流派,是很后的产物,在先秦时期,根本没有道家这一派。“从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看,用‘儒家’‘道家’等学派名词来分划界说先秦诸子思想,是汉代的历史产品,代表的是汉代的思想文化观念和心态”。道家也有深厚的现世关怀,《老子》五千言,没有主动传世的思想,他不会写。而儒家的学说也不是仅仅专注于人伦道德,而是世界有深刻思辩思考的,孔子和孟子的哲思与宗教观念在他们弟子整理的著作有所表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秦之前的儒家,一样谈“天道”“天命”,这个“天”是带着浓厚的本质上是宗教的色彩。孔子有“受命于天”的强烈使命感,只不过,孔子觉得“天”太深奥神秘了,人的认识能力很难认清它。在儒家那里,“道”“天”与基督教中的”上帝”性质一样的,都带有终极关怀的特征,从今天的哲学与宗教学范围内,完全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所指。“天”是“神圣”的,决定着人伦道德的最终取向的。“天”与“道”在儒家那里不是不存在,只是离人远,有点高不可攀,所以很少正面就是了。从世界观的立足点看,儒家一样有宗教观,与先秦诸子,例如老、庄、墨等没有质的差别。“道”不是“道家”的专有,“道”在先秦是各家都在谈,而且,大有相近相通处。陈启云进而认为:
    “在先秦诸子思想中演变发展的,不是‘道’这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名辞,而是在这观念代表名辞的基础上发展构出的‘思想’‘学说’以及其所涵存的‘真理’内容。前者是低层次的基本认知表意的能力;后者是高层次的‘真理’内容。前者是低层次的基本认知表象的能力;后者是高层次的‘真理’思辩、论辩。前者是建筑材料,如一砖一瓦;后者是设计建成的楼厦。从思想文化的本源来说,没有砖瓦木材便不可能有高楼大厦。但从思想文化的成果而言,高楼大厦才代表了人类思想文化的高度成就。我们可以说高楼大厦,终归一砖一瓦,但不能说,一堆砖瓦便是高楼大厦。由于种种原因,国人论‘道’,大多倾向于归本还原,注重‘正名’‘辨名’,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是停留在基本认知‘识名’的层次,而未达到思辩论辩‘真理’的层次。
     从上述立场来看,孔子、墨子、孟子、名辩、老庄、荀子都对‘道’的内容和观念涵义在不同的阶次上作出了有关键性的重要贡献。”

    这是陈启云对陈鼓应的回应。我个人同意陈启云先生的意见。下里,我顺着陈氏的思路,结合其他研究专家的观点和我个人的体会,说说孔子的“宗教观”问题。

                                                       (未完,待续)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