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客家风情>>〖资料存档.历史渊源〗>>【 客家儿女 】>>小资文人 张资平(转载)

主题:小资文人 张资平(转载)
发信人: 47285735(岭表孤鸿)
整理人: lyl0753(2002-10-30 19:15:27), 站内信件
小资文人·张资平   

朴素  

     
  现在的读者似乎已经忘却了曾经红极一时的小说家张资平。提到三十年代的市民小说,人们只知道张爱玲,而不知道张资平。孰不知没有张资平哪有张爱玲。张爱玲自己就曾明确说过,她曾迷恋于张资平的小说并深受其影响。时间没有消磨掉张爱玲的身影,但对于张资平来说,时间未免过于残酷了。 
     
  张资平1893年出生于广东梅县,1912年负笈东嬴深造,他的文学生涯是在日本开始的。与郭沫若当初学医、郁达夫当初学经济、成仿吾当初学兵工一样,张资平学的是地质,但共同的文学兴趣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策划筹建了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1920年11月,张资平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约檀河之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短中长篇并举,抒发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内心痛苦,描写日本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更多的则是反映“五四”时期青年男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热烈追求,以及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和金钱势力对他们的束缚。客观平实的写作态度,清新流畅的笔调,再加上甜熟柔婉的情致,使张资平的作品很快一纸风行。张资平成了前期创造社中仅次于郁达夫的重要小说家。 
     
  20年代中期以后,张资平小说创作的重点发生了转移,三角恋爱成为他的小说的主调,成为他最为擅长、赢得空前成功,但最终也导致他走向庸俗、走向模式化的创作题材。然而张资平的成就却不容抹杀。譬如他的《冲击期的化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32年,张资平的小说《梅岭之春》被上海文心社收入《现代中国小说乙选》,作为“中等学校文艺参考书”向读者推荐。该书序言把张资平列为“当代小说界最负盛名的”七位作家之一,这七位作家是:鲁迅、郁达夫、叶绍钧、茅盾、冰心、张资平、沈从文。 
     
  张资平的三角恋爱小说很为当时的革命作家所不喜甚至是鄙视。就连鲁迅先生也在其杂文《二心集》中大加讽刺。那篇《张资平氏的“小说学”》把《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精华”提炼成一个“△”。张资平的创作其实仅仅是那时期的风尚而已。从更深一层讲那个年代的都市通俗小说的故事类型的背后与都市大众的突出社会问题有关联:譬如辛亥革命后不久掀起的言情小说高潮,显然是与都市青年希望新建立的共和国制度能使他们从旧式家庭组织下获得自由婚姻的权力有关。 
     
  作为那个年代的小资文人,张资平后来的际遇非常凄凉。他先是被指认为汉奸,其根据是张资平加入了“兴亚建国运动本部”。但“兴建”虽然附逆日本人的表面事实之下,其实还有秘密深层的事实。当时的潘汉年、袁殊受共产党之命建立“兴建”,利用“兴建”从日本内部取得情报。袁殊与张资平都曾留学日本,由袁殊推荐,时任梧州广西大学教授的张资平出任“兴建”的文化委员会主任。1955年,曾建立“兴亚建国运动本部”的潘汉年、袁殊被捕,张资平也随之入狱,1959年12月死于安徽劳改农场。如今,潘汉年、袁殊均已平反,“兴建“也被肯定为共产党组织建立的,张资平的汉奸罪名是否还能成立呢?历史让我们发生疑问。 
     
  学者徐肖楠先生曾在《沉雾中的张资平:20世纪中国市民小说第一人》一文里写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若少了张资平,将决不仅仅是少了一个张资平。而是少了海派小说,少了后来的施蛰存、刘呐鸥、叶灵凤、张爱玲,少了王朔、池莉、邱华栋等,这其中有一条市民小说的传统链条,没有张资平,就不会有后来的其他市民小说。”诚哉斯言也。 
  


[关闭][返回]